首页 理论教育 聊天心语:四十年再回首革命老区志丹县

聊天心语:四十年再回首革命老区志丹县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十年的再回首王玉君难以忘怀的岁月,值得回味的地方,伴我成长的磨炼,四十年再回首革命老区,我们的第二故乡——志丹县。又是因为革命先烈刘志丹的所在地,从而吸引着我们这些当时称为“红卫兵”的中学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四十年后,花甲之年的老知青们回到了我们的故里志丹县。

聊天心语:四十年再回首革命老区志丹县

四十年的再回首

王玉君

难以忘怀的岁月,值得回味的地方,伴我成长的磨炼,四十年再回首革命老区,我们的第二故乡——志丹县。

北京知青赴延安插队40周年联谊会于2009年2月21日在延安召开

不平凡的1969年初,我们这些不满20岁的中学生,无怨无悔地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整装待发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又是因为革命先烈刘志丹的所在地,从而吸引着我们这些当时称为“红卫兵”的中学生,“接受贫下中农教育”。尽管锻炼的时间可能不足1年、2年或3年,但我们毕竟融入了当时称为“贫下中农”或农村这个大家庭中,从一个家务活、农活、自理能力相当差的孩子在大爷、大妈、大叔、大婶手把手的,耐心的说教下茁壮成长。那是永远的记忆,值得回味和不可忘怀的昨天。

“喂!你怎么把谷苗锄下了,可把草给留下了?秋后收啥嘞?你们吃啥呀?”

“哦。实在是我不认得谷子和草,不会区分哪个是谷苗,哪个是草,你们再跟我说说,我就认得了。”

一遍、两遍甚至三遍的说与教,使得我们这些不识庄稼,不会干农活的孩子逐渐走上了正轨。锄草学会了,秋天的割谷子我们也在不断地磨炼、学习中掌握了一些技巧,和大爷、大妈们一起完成收割任务。亲眼看到庄稼从下种到收割,又成为我们吃的食物,其中要经过多少时间和复杂的程序以及艰辛的劳动,只有亲自深入和体验才能有所感悟,才能真正理解到书中读到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回忆起当年我们跟着队长上山砍柴,把连捡带砍的一大捆柴火从开始的一大捆,在边走边掉、边玩边闹,又觉得越走越累,最后恨不得都想大哭一场的情况下,好不容易把已经变成小捆的柴火放到我们住的窑洞门前时,我们显得是那么的兴奋、那么的自豪。因为它毕竟是我们亲自在大山深处捡的和砍的,又是在队长的关心呵护下走着崎岖的山路背回来的。假如没有上山下乡,假如没有“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们也没有这种亲身体验,更不知在没有煤炉的情况下也可以用自己上山砍的柴火把饭菜做熟,随后还可以让做饭剩余的热量来把我们睡觉的土炕烧热,使我们在严寒的冬天也会感到窑洞里的一丝暖意。(www.xing528.com)

假如没有当年的岁月,就没有我在后续工作中遇到无数困难的从不低头,勇往直前。比如在北京,即使是在严寒的冬天,大雪后的马路上简直无法迈腿,又推不动自行车,我仍然在上课铃声响之前就能站在教室门口,而决不因为自己的任何事情耽误我的教学工作。有一年我和其他班主任、老师带着学生外出春游,需要和同学们一起爬上较高的山顶,当时我的年龄比其他老师都大,但我始终走在年轻教师的前面,并且提前到达山顶。这一举动,完全受益于当年的上山下乡,这要感谢生产队长和山区的老乡们经常不断地带着我们知识青年上山播种、砍柴,走着那种崎岖、泥泞,深一脚、浅一脚,比较危险的山路。可以说,有了当年与贫下中农的朝夕相处,看到老乡们在相当恶劣的条件下战天斗地的艰苦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加之几年在广阔天地中的艰苦磨炼,也让我感觉到任何困难在我们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面前都是无所畏惧的。

当时,中学毕业的我们,谈不上学识,科学知识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简直可以说是贫瘠无比。但来到山区,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贡献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顺宁公社白草台大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总数不过只有40多人,而且是挤在两间不大的屋子里,又没有固定的老师去教学。大队支书给了我们知青任务,让我们知青把这项工作挑起来,我们没有怨言,欣然接受了这个有意义的任务。当时我们的想法,就是要把我们的所知、所会、所懂全部给予山区的父老乡亲和比我们更小的弟弟妹妹们。虽然当时体育课没有场地,从一年级至五年级也只有一个篮球的状况下,我们也会让每个年级的几个学生能在一周里上几节所谓的体育课。虽然当时有些学生没有课本,而我们当时也没有能力给他们买书,但我们的责任心促使我们,想办法让每一个学生把课文抄下来,把所做的数学题的解题过程也写下来,以便回家后复习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们的知识水平也不高,偶尔也会出现书中的不解,我们两位小教书“先生”就互相讨论,查书、查字典,最后将问题迎刃而解。由于一个教室里有多个年级,在讲题、说课文时相互之间都会有些影响,我们怕学生分心,就在给一个年级上课时,给另一个年级的学生留些作业,让他们解习题、默背课文等,以达到充分利用时间的教学效果。从知识青年到了大队小学以后,各生产队的老乡们也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去学习了,希望受到基础的教育,学点科学知识来充实自己孩子的头脑

尽管当年我的字迹没有那么工整,而且说起来还是比较无知的学生,但在大队支书的信任下,我仍然跟随支书到公社、县里参加会议,充当一个支书的“秘书”,帮助支书记录会议的内容,然后再提示支书将上级的指示和精神传达到大队及各生产小队。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县“文艺会演”,让我们把“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等的舞蹈展现给老区的人民,让公社以及大队的贫下中农喜笑颜开,又把喜儿和杨白劳这一对父女如何受地主的欺压及迫害的受苦情景再现。虽然我们的演出没有专业人员演得那样出类拔萃,唱的和跳的也没有像县剧团及文艺团体那样优秀,但我们把对老区人民的真诚和挚爱,以及我们的青春活力无所保留地献给了志丹的老百姓,让山区的老乡们看到我们这些不满20岁的青年虽然不会干农活,但也有一些可爱之处。我们可以把山外的东西传播到大山里来,让落后走向先进、狭窄走向开阔,让大山里的方方面面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从知青们走入村庄,表演了那些不很出色的说、唱、跳以后,当地的百姓也出现了更多的欢声笑语,不是沉浸在那枯燥无味的永远的劳动中,真正地起到了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作用。

四十年后,花甲之年的老知青们回到了我们的故里志丹县。回首40年前的点点滴滴,今天又让我们亲眼看到面貌一新的志丹县。如今志丹县城到处都是高楼林立、配套齐全的生活居住小区、靠大山临大道的城南窑洞群,以及虽未全部建成但早已初见端倪的(已有能力生产出口味醇正、酒香迷人的志丹糜子黄酒)又不可小视的县工业园区和太多的、新兴的产业时,我们真是感慨万分、赞叹不已。再看那非同一般的乡镇和新农村,完全可以和北京的县城以及村庄相比拟。尤其是看到当年也有我们知青曾经分批轮换着修筑建坝的保娃沟门现已有棚中果蔬,又成为志丹县和陕北的旅游景区时,我们更是兴奋不已、激动万千。它让我们看到了风雨过后彩虹太阳高高托起的那般情景,那种心情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同时又为志丹县的人民感到幸运和欣慰,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具有魄力,又有艰苦奋斗和创业精神的领导。

志丹葱翠的山、芬芳的果园、深情厚谊的人民,这一切将永远成为我们抹不掉的记忆,这一切都将会激励我们这些当年的老知青们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仍然勇往直前。

2009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