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春年代的记忆:回顾上山下乡岁月

青春年代的记忆:回顾上山下乡岁月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春年代的记忆王少颖1969年2月6日,一列满载着充满理想和对革命圣地延安向往的16—20岁青年的火车,告别亲人,离别了故乡首都北京,奔赴延安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回顾40年的人生历程,我们有很多遗憾和感慨,唯独上山下乡这段岁月,是我们最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是我们最无忧无虑的青春年华,给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及世界观建立铺设了坚实的基础。

青春年代的记忆:回顾上山下乡岁月

青春年代的记忆

王少颖

1969年2月6日,一列满载着充满理想和对革命圣地延安向往的16—20岁青年的火车,告别亲人,离别了故乡首都北京,奔赴延安接受贫下中农教育

我们有10位同学分配到志丹县顺宁公社顺宁大队顺宁小队,其中6位女生是四十中学初三(八)班同学,3位男生是初三(三)班同学,另外一名女生是一位男生的姐姐。我们女生是积极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写了血书坚决要到延安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的举动虽然很幼稚,但也说明我们当时的纯真质朴,青年的朝气蓬勃,至今我们都没有后悔当时的选择。我们的举动当时震动了全校,激励了很多同学的革命热情,积极报名奔赴延安上山下乡,这也是我们迈出人生道路值得骄傲的一步。

到了生产队我们才知道生活的艰难,劳动的辛苦,贫下中农是如何耕作的。而且那时的顺宁真是一贫如洗,可以说贫下中农能吃饱饭就很不容易。但这些纯朴的人民还是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关心帮助我们,我们由衷地感谢他们教会了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劳动,在农村这片炙热的土地上挥洒了我们的汗水和泪水,革命意志得到了锻炼,给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铺设了一条金光大道。

那年刚到生产队没几天就是年三十,我们这些知青都是十六七岁的人,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突然到千里以外的陌生地方,难免产生离家的悲伤情绪。生产队长看到后,挑起箩筐走家串户地收集了很多油炸果子和各种馍馍,送到我们面前来。贫下中农就是用他们朴实的行动来安慰知识青年,支持上山下乡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看到这些我们又高兴又伤感。

到志丹我们首先要过的是生活关。我们大多数同学在家时都没有挑过水做过饭,做饭对我们来说就是一道难关。开始我们是轮流做饭,经常是下工后,饭没有熟或难吃得无法下咽。但我们是一个团结互助的团体,同学之间很少相互埋怨,没有一个人对现实生活有抱怨,我们总是乐观地面对生活,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男同学主动挑水劈柴,女同学做饭洗衣服,这些纯真朴实的阶级感情至今都难以忘怀。而且我们的劳动工分是集体记分,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同学之间从没有为谁出工多少,挣工分多少而计较。

北京知青李华和顺宁公社的社员们在学习(www.xing528.com)

于红同学身体不好,但她饭做得好,我们一致同意让她在家给大家做饭,这样一来既照顾了她的身体,又解决了不会做饭同学的难题。但于红同学心里总是过意不去,主动帮助同学们洗衣服,干更多的家务活,来减轻同学们的负担。上山背柴是当时最苦最累的活儿,背靠山崖、道路崎岖,异常艰难,每次砍柴都是天不亮就走,天黑才回到家里,要带着干粮和水,非常辛苦,现在想起来都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几个男同学总是一马当先抢在前,让我们女同学少背,有时几个男同学自己进山砍柴,根本不让女生去,同学间的这种互帮互助是屡见不鲜的。

当时我们都是一群天真活泼、阳光明媚的上进青年,生产队里有很多农活,我们知青专拣工分高、难度高的活儿干,男生学犁地,女生学抓粪。特别是抓籽拌粪,开始学时又苦又累,但乡亲们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们,很快我们就掌握了劳动技能,在队里担当起犁地抓粪的任务。我们为了能多挣工分少上山,主动向生产队长要求担当起到各家各户淘大粪的活儿。我们第一次淘粪时,感觉又脏又臭,整整一天都没有吃饭,但都咬牙挺了过来。

还有一次让我们终身难忘的事。1969年的夏天我们上山劳动遇上了大雨,因雨太大只好返回住地,回住地必须要过一条河,老乡告诉我们山水很快就要下来,千万不能这时候过河。我们知青几个人回家心切,想抓紧跑几步就过去了,但乡亲们阻止了我们。眼看着洪水奔腾号叫着从我们眼前流过,一条小溪转眼之间就变成了汹涌澎湃、混浊的大河,当时的情景真是触目惊心,要不是乡亲们我们可能早已去见马克思了。夏季的陕北天气变化无常,天上下着雨,地下洪水滚滚而过,我们几个人早已冻得浑身发抖,乡亲们将自己的羊皮袄披在了我们的身上,那种温暖和质朴的亲情,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贫下中农就是用他们朴素、真挚的行动,教育帮助了我们。

我们是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也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大有作为的集体,在生活和劳动都很艰苦的环境下,都是乐观地面对每一天。

1970年夏天开始,我们又不断地奔赴各个不同的岗位,有进工厂的,有上大学的,有到机关单位工作的,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都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回顾40年的人生历程,我们有很多遗憾和感慨,唯独上山下乡这段岁月,是我们最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是我们最无忧无虑的青春年华,给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及世界观建立铺设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感谢陕北的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帮助教育,感谢延安人民给了锻炼我们的地方和土壤,让我们增长了劳动知识,增强了革命意志,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本文系原在志丹县顺宁公社顺宁大队顺宁小队插队北京知青王少颖、赵连芝、于红、杨红、吴月华、丁明家、高庆泽、韩孝杰、李俊生共同撰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