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知青与志丹县第一支少年足球队

北京知青与志丹县第一支少年足球队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知青与志丹县第一支少年足球队冯军1973年夏秋之际,志丹县爆出了一则不大不小的新闻——志丹县历史上第一支“少年足球队”诞生了!这支志丹历史上第一支少年足球队有16名队员,主要来自县城及周边农村小学,基本上都是11至12岁的学生。

北京知青与志丹县第一支少年足球队

北京知青与志丹县第一支少年足球

冯 军

1973年夏秋之际,志丹县爆出了一则不大不小的新闻——志丹县历史上第一支“少年足球队”诞生了!首任教练就是当年的北京知青张小建。

36年前的陕北农村生活贫瘠,大人娃娃几辈辈人都不知足球为何物,更没见过足球比赛了。北京知青的到来,就像雁飞塞北衔来生命的种子,把足球这项运动悄然带到山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动之余,知青娃在地头、场院、甚至河滩上踢起足球,吐芽的翠柳拍打着汗水涔湿的脸颊,刚解冻的河水倒映着奔跑运球的身影,静寂的山村响起知青与陕北娃的加油声,热闹的“比赛”引来乡亲们惊奇观看,封闭寂寞的大山生活涌起生机。足球,就像飞落在黄土地上的种子,在陕北山村萌发了!

“足球运动要从娃娃抓起”,随着中央指示的落实,当时各省市的少年足球运动在“文革”中艰难起步。1973年夏,时任志丹县体委主任的曹钰风尘仆仆地赶往30里外的向阳沟山村,真诚而急切地邀请北京知青张小建出任志丹历史上第一支“少年足球队”教练,带队参加即将举行的“延安地区少年足球邀请赛”并“非他莫属”。

事出有因,小建曾是北京少年足球队的前卫,来陕北插队后虽再没机会踢球,但功夫犹在。1970年冬,他曾代表志丹县参加了周总理倡导的“延安地区五项球类运动会”和陕西省在宝鸡市举行的“全省足球运动会”,当时踢球的大都是来延安插队的原北京各中学校队队员。开幕式上,小建代表全体运动员激情讲话,轰动全场,所在的延安队荣获第四名,并获“最佳风格奖”。赛后小建很快回到队里,又成为一名普通农民。不久,陕西省要组建“文革”中的第一支省足球队,选中了小建等知青,延安地区体委的军代表曾往返奔波280余里山路,亲赴向阳沟要接小建出村,先到延安招工,后到省里集训,这么天大的好事竟没说动小建。外人不知,小建此时一门心思投在改变队里面貌的事业中,谢绝了军代表的盛情,小建义无反顾地又留在了山村黄土地上。……三年弹指一挥间,时代的年轮刻在了1973年。这次,志丹县要组建历史上第一支“少年足球队”,是为了发展老区的体育事业,为活跃山区孩子的身心生活而开启的崭新领域,正好又是农闲之时,小建这次终于同意“出山”了!

北京知青张小建作为延安地区足球队的队员,在陕西省足球赛上代表运动员发言

几天后的清晨,小建背着铺盖卷,坐着手扶拖拉机来到县上。曹钰邀请他住县招待所或旅社,可小建却直接住进小运动员的“大房间”。这“大房间”是志丹县体育场刚收拾出的一间仓库,16名小运动员睡在仓库内侧,靠门一头小建用旧器材架和木床板搭起一“单人床”,朝夕与小运动员为伴,美其名曰“便于运动队管理”。

第二天一早,首次集训开始了。这支志丹历史上第一支少年足球队有16名队员,主要来自县城及周边农村小学,基本上都是11至12岁的学生。他们的“优势”就是爱好体育,能跑善跳,活泼好动,肯于吃苦;“劣势”就是虽然玩过足球,看过球赛,但基本不懂足球,没参加过正式比赛。如何带领着一帮“娃娃兵”书写志丹足球史上崭新的一页呢?万事开头难!

小建细细回想当年在北京业余体校训练时教练的言传身教——“首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于是他就先教小队员用脚的各部位传球、停球、射门,以及头顶球、拦截等,一招一式,一丝不苟,使小队员们的基本功在短时间内有了较大提高。“足球不仅要有技术,还必须勇敢”。针对一些孩子怕足球迎面击打、跟大个子冲撞,小建就在常规基本功训练中,加强小运动员的迎球奔跑,迎球阻挡,迎面顶球,和大个运动员争抢围堵、贴身紧逼等训练。有时小运动员被球击中或被撞得人仰马翻,小建从不心软,只是高声呼唤:“站起来!坚持住!冲上去!好样的!”激励小运动员们发扬勇敢向前,顽强战斗作风,在运动场上拼搏不停。遇到谁偷懒或违反纪律,小建就“处罚”他站在场子中央,迎球“堵枪眼”。有时小孩被球击中放声大哭,小建就让他哭个够,下来为他抹泪擦汗水,耐心指出他的错处,并领着他到餐厅吃饭,感动得小运动员连声说道:“张教练比我爸还厉害!比我妈还亲!”“足球不仅要敢踢,还要会踢,要懂战术。”在进一步的战术训练中,难度加大,小建费尽心血,集思广益,制定了多套训练方法,整天与娃娃们“摸爬滚打”在一起,反复训练前锋跑位、边路穿插、中场组织接应、后卫交替掩护、争抢中自我保护等战术。

为振奋士气,小建坚持与队员们一起作息用餐,训练后一起欢闹游戏、讲故事、引吭高歌,经常唱的就是当时最流行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军民大生产》、《解放区的天》、《我是一个兵》、《大刀进行曲》等。小建感到:这些老区孩子有着天生的倔强和阳刚血性,唱起老区的劲歌,更易备受鼓舞,训练中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经过20余天的苦练,一支初具战斗力的少年足球队形成了!迎接他们的是“延安地区少年足球邀请赛”。(www.xing528.com)

这次邀请赛共有5支代表队参赛,循环赛制,各队都相遇角逐,积分最高夺冠。志丹县作为东道主,当然要力争最好成绩。“初出茅庐”的志丹娃满怀信心上阵了,但开赛不久,就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难关。我们的队员都是小学学生,但有的外县队净是大个,暗地一打听竟有初中学生参赛,甭说技战术差距,就是“合理冲撞”我们也要吃亏。一时赛事气氛沉闷,议论纷纷,有的队甚至要“罢赛”。东道主举办的首次少年竞赛面临夭折!小建为了锻炼志丹小运动员自强不息,坚持到底的精神,力主坚持比赛。通过各县领队、教练员召开会议,“罢赛风波”偃旗息鼓了!部分球队中的超龄现象也得到了相应制止,尽管不甚公平,但基本保证了比赛如期进行。

在以后的比赛中志丹少年队愈战愈勇,轰动了志丹城乡。每天下午比赛时县城干部、市民,周围乡村农民,甚至几十里外的知青都来观战助兴。在志丹城乡人民的关注支持下,这支少年足球队取得了两胜、一平、一负的战绩,荣获亚军,赢得了志丹足球史上第一个好成绩!在那个盛夏,为红都志丹播下了足球运动的火种!难忘那段日子,山区清晨小建与少年足球队迎着晨雾跑步练体能;难忘盛夏酷暑,他们挥汗如雨演战术;难忘清风如水的夏夜,他们在周河畔明月下拉歌、游戏,亲如一家;更难忘,在激烈竞争的赛场上,少年男儿一腔热血,奋勇搏击,汗洒黄土地,青春耀山川!

赛事结束,当人们还沉浸在胜利的欢愉中时,小建却速速“解甲归田”,悄然回到金秋遍染、正待收获的向阳沟山村,他要与乡亲们收获整整一年的更沉甸甸的汗水与心血!

以后的岁月,小建与志丹少年足球队的孩子们结下了“忘年交”情谊。几次假期都会有十几个孩子聚在一起,骑车奔赴30里外的向阳沟山村,送上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凑齐买来的饼干、点心水果、白糖,看望朝夕相处一个月却总是挂念不舍的好教练。直到小建回到北京,队长闫文君、后卫李恩群还一直与小建保持着联系。那个夏天播下的足球运动的火种,今天已结硕果。

当年的队长闫文君,1990年9月考入西安体育学院,毕业后又回家乡工作,先后担任了志丹县体委主任、志丹县体育局局长、志丹县文体局书记,延安市体育总会、足球协会委员等职。当年的少年足球队员,都已成为县体育运动中坚。1984年闫文君亲自执教志丹县男子足球队,勇夺全延安地区足球联赛冠军;1988年执教县女足又荣获全延安冠军。2000年,志丹县成功创建成“陕西省体育先进县”,传统的红都志丹,如今已跃进大西北现代化的体育强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进入新世纪的2003年3月,志丹县正式成立了延安市首家足球俱乐部——志丹县足球俱乐部(原名“志丹之窗足球俱乐部”)。俱乐部致力于全县足球运动员培养和足球运动普及,现有会员单位25个,专业教练员8人,兼职教练员30人,成人和学生会员逾千人,成为志丹县最大的体育组织。在俱乐部的组织和管理下,志丹县先后代表延安市参加陕西省青少年足球比赛、陕西省中学生足球联赛、陕西省运动会,组织参加了首届延安市全民健身杯、延安市足协杯,均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2006年5月,成功被陕西省足管中心、陕西省足协授予“陕西省足球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称号。在2007年7月结束的“鲁能足校杯”全国少儿足球邀请赛上,志丹县少年队作为陕西省的唯一代表,一路过关斩将,勇夺第三名,捧得志丹体育史上首个全国性比赛的奖杯。2009年8月,在青岛举办的“绿茵地”全国少儿足球夏令营精英邀请赛上,取得5胜2平2负的战绩,在18支参赛队中名列第五。足球已成为代表志丹形象,展示志丹风采的一扇窗口和一面旗帜。2007年10月,俱乐部为促进全县足球运动发展,与县教育局、县体育指导中心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促进足球运动发展的通知》、《志丹县中小学足球活动实施办法》等文件,召开全县中小学足球队成立启动大会和全县足球业务培训会,从制度上夯实了活动的责任,全县中心小学、初级中学全部成立了男、女足球队,真正使足球运动从娃娃抓起,得到广泛普及。据悉,这种做法是全国首例。志丹足球志存高远,矢志不渝,已成为黄土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民强体壮谱新篇!”

听到这缤纷的喜讯,年近六旬的小建十分高兴,又听到志丹人议论:“北京知青小建可是咱‘志丹足球之父’”时,小建幽默地说:“能为志丹足球播下这颗火种出力,我感到还是挺自豪的!特别值得回味。这话我爱听,值得一生珍存!”

*作者系北京知青,现为北京宏志中学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