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志丹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成果

志丹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成果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志丹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综述谷巨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特定历史阶段的运动,是国家在经济困难时期解决城镇知识青年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志丹县知识青年工作和全国、全省一样,也经历了一个探索、有计划展开、蓬勃展开到重大转折、基本告一段落的阶段。1969年2月9日,志丹县迎来了第一批北京知青。

志丹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成果

志丹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综述

谷巨海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特定历史阶段的运动,是国家在经济困难时期解决城镇知识青年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志丹县知识青年工作和全国、全省一样,也经历了一个探索、有计划展开、蓬勃展开到重大转折、基本告一段落的阶段。其中,北京知青来志丹插队落户是一件大事,可谓意义深远,影响巨大。由于档案缺失,资料不全,现将我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做一简单总结,以期一斑窥豹,对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有所裨益。

(一)

1968年12月,为落实毛泽东主席“一二·二二”指示,迎接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热潮,我县适时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隶属县委办,历任主任分别为张生富、谷巨海、孙秀英。知青办在处理知青的困难和问题、慰问和帮助知青、安排插队、招工提干等方面做了艰苦卓绝的工作。1969年2月9日,志丹县迎来了第一批北京知青。县革委会在双河乡驻地召开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会后,知青们奔赴各自插队的大队。

(二)

第一批北京知识青年共536名,其中男315人,女221人,被安排在条件较好的顺宁、城关、双河、永宁等4个公社25个大队之中。1974年第二批北京知青共5人,1975年第三批北京知青15人;其中安置在双河公社向阳沟大队10人,双河大队10人。

知青插队第一年,生活由国家包管,每人每月供给口粮32斤,菜金9元,零用1元,全年120元。为了安置好北京知青,县上先后拨专款399068元,修建住房(窑)209间(孔)。

1970年3月,延安地区插队青年工作座谈会后,北京市向我县支援工具车、拖拉机、米面加工机等70多台(件);同时又向我县派了48名干部协助县上管理北京知识青年。至此,志丹这块古老而贫困的土地上,出现了604名北京人的身影。

北京知青来到志丹后,自觉融入当地社员之中,与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在三大运动中锻炼成长,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使农村面貌得到一定改变,涌现出张小建、李华等先进知青代表。特别是北京知青在帮助当地群众学习文化知识、试验推广科学种田、移风易俗、传播新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还力所能及地参与到志丹的经济社会建设当中,插队第二年(1970年),他们当中就有110人走上了教师、生产队长、民兵干部、农村技术员等岗位。他们参加或出席省、地区、县、公社的各级讲用会、积代会、学大寨先进代表大会,达到346人(次),参加科学试验种田60多人,成为典型或受到嘉奖达100余人(次)。(www.xing528.com)

随着国家知青政策的转变,大部分北京知青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至1972年5月,已招工198人,本县录用26人,服役6人,上大学17人,病退回京30人,转回原籍54人,法办8人,仅留197人。据最终统计,北京知青先后被招工435人,招干18人,升学19人,服役6人,外转60人,病退回京48人,判刑6人,失踪7人,其中,至今留在志丹参加工作的5人。

(三)

而在志丹的94名当地知识青年(其中男49人,女45人)也在1968年底打起行囊,来到县里最贫困的公社插队,当时侯市乡条件较差,被安排了75人。

从1969—1979年间,志丹中学各届城镇毕业生绝大多数被下放到农村插队,共约1200名学生经受了这番洗礼。如1972年插队学生92人,1973年105人,1975年120人,1976年160人,1977年180人,1978年200人。1968—1971年,我县在农村安置的城镇知识青年约有300人,但很快随着招工、招干等政策的恢复,留在农村的寥寥无几。截至1972年5月,四年里插队的知青中已招工247人,本县录用22人,上大学5人,转回原籍8人,法办1人,农村仅余11人。至年底知青们全部被各级录用。

志丹籍知青由于与当地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当地群众之中,更懂农民疾苦和劳动锻炼的价值,积极投身于搞基建、科学种田、大会战、教书育人等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经历着成长的阵痛,为志丹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近三十年时间以来,志丹县各项事业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大多都是曾插过队的当地知青。

根据“中共志丹县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和《一九七三年——一九八○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规划(草案)》,我县在安置知青经费标准方面,每人每年补助490元;粮油方面,上半年下乡的,供应到当年10月底,下半年下乡的,供应到来年10月底,口粮标准不低于当地单身全劳力的吃粮水平;食油按当地城市居民标准供应。

(四)

北京知青在那个特殊年代,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偏僻落后的小县城,满怀一腔热血,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参加志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这种精神和经历,永远值得我们新一代的人铭记。

随着国家上山下乡政策的调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告基本结束,我县知青办也于1981年撤销。但是,北京知青带给志丹的冲击和影响不会随着时间而湮灭,那种京都文化和黄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这片古老的土地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从而改变了几代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志丹在物质最困难之际养活着北京知青的同时,北京知青给予了志丹精神上最大的养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