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别提款权的思考及其国际金融热点问题

特别提款权的思考及其国际金融热点问题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二章关于特别提款权的思考[本章引言]在我们关于外汇储备的研究中,很自然地是以美元作为度量单位。这一现象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1970年这一构想就变为现实,IMF根据各个成员国在基金组织中的份额进行了特别提款权的分配。然而,40多年过去了,美元的地位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特别提款权也没有如预期那样成长为重要的国际货币。这一国家信用又以国家所拥有的资源、征税权利等为物质基础。

特别提款权的思考及其国际金融热点问题

第十二章 关于特别提款权的思考

[本章引言]

在我们关于外汇储备的研究中,很自然地是以美元作为度量单位。事实上,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存在形式就是美元资产。这一现象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剧了国际社会对于这样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担扰,大量关于现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批评、改革建议等随之而来。

那么,如何理解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如何面对和解决国际货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如何变化?这些问题确实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要做到逻辑、历史及事实的融洽,而不是简单的批评或反对,意气用事。

当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1970年代初崩溃以后逐渐形成的。尽管随着该体系的解体已经不再有所谓的“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但是,美元仍然充当着最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储备货币的角色。Dooley等学者甚至将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称之为第二代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II) (Dooley,et al,2003,2004)。由此可见,美元,或者说国际货币是理解当前货币体系的关键,当然也将影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危机以来对货币体系提出的改革意见中,有关国际货币的问题就一再被提起(周小川,200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早在1968年就已经提出了“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s)”的概念,即通过人为创设一种资产来缓解美元作为单一国际储备货币带来的困境。而且,1970年这一构想就变为现实,IMF根据各个成员国在基金组织中的份额进行了特别提款权的分配。然而,40多年过去了,美元的地位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特别提款权也没有如预期那样成长为重要的国际货币。那么,为什么特别提款权没有做到这一点呢?也许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演变提供一个视角和参考。这也将是本章的主旨所在。

接下来,本章将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要分析国际货币的问题,必须首先理解货币,因此,我们首先探讨货币的本质,对货币及货币制度做一基本观察;接着就讨论国际货币和货币国际化的相关问题,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第三节对SDRs的历史及特点进行基本的了解和观察;之后为本章的重点,分析为什么SDRs没有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最后是总结,并据此提出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SDRs,国际货币体系

一、货币及货币制度

货币这个词和它所指向的“物”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了,并且经历了不断的演化过程。可以说,在不同语境下货币有不同含义。在主流经济学理论中,货币是依据其承担的职能来定义的。例如,在广泛使用的Frederic S.Mishkin[1](2001)教科书中就定义“货币(也称之为货币供应量)是在支付商品、劳务时,或者在偿还债务中被普遍接受的一切物品”。在理论研究中,更为常见的情形是,经济学家根据研究问题的角度来界定什么是货币。目前一个可接受的定义是,货币承担着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贮藏职能,也就是说广泛使用的承担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贮藏的物品就可以称之为货币。不过,货币承担的职能应该主要是交易媒介以及以此为基础带来的计价单位[2],而维持价值的稳定性即使其具有价值贮藏功能是一种物品成为货币的必要条件。

那么,从历史上曾经使用的各种金属铸币、到现代国家广泛使用的纸币,这些货币为什么能够充当交易媒介呢?或者说为什么它们能够在支付或债务偿还中被普遍接受呢?按照Charles A.E.Goodhart(1998)的说法,一些人[3]认为,通货(currency)的使用基本上以发行机构的权力为基础——即通货成为货币主要是因为硬币(coins)(或者使用更广泛的金融工具)铸有君主之像而不是因为他们碰巧由金银铜构成;而另一些人[4]则认为通货之价值主要,或者完全依赖于通货支持物之内在价值。事实上,在这两种观点之间一直存在争论。而相应的争论实际上存在于以下二者之间:即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是源于私人部门克服内在于物物交换的交易成本市场化反应;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国家在货币的演化和使用中通常起到核心作用。[5]Charles A.E.Goodhart本人则更倾向于税收导致货币(Taxes Drive-money View)的观点。但我们更接近于希克斯(2002[6],P59)关于货币的观点,即“在大部分有文献可靠的历史上,货币都是指铸币,即其上铸有统治者的‘肖像和题词’的一块块金属。货币因而看来是国家制造的;毋庸置疑,国家制度与货币制度的关系历来是非常密切的。不过很清楚,货币并不是作为国家的一种创造物开始的。有铸币以前就有了货币。就货币的起源而言,它是商业经济的产物;不过它是各种政府(甚至是完全非商业性的政府)都知道要接管的商业经济的第一产物。”由此,货币及其演化首先是微观经济单位由于交换而选择的结果;但相对于其他社会中的经济单位,由于政府(君主)及其部门在社会经济中的强大地位及支出和消费的巨大数量,其对于经济及货币的影响没有任何其他经济单位可以企及,这样政府(君主)在从早期原始的商品货币,到铸造金银币、到按面值接受的金银券、纸币等的演化过程中无不起到无论如何形容都不过分的作用。也就是说,货币,与由政府认可或主导的货币制度,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到了当今普遍的不可兑换货币(Fiat Money)时代,现代国家及信用体系的建立使得信用货币制度成为可能。此时,纸币之所以能够成为货币,最为关键之处在于纸币发行的当局,一般是一个经济体的中央银行本身由于国家政权的支撑为纸币提供了信用——这个信用的存在使得人们愿意接受纸币。也就是说,这时货币不一定再以金或银这样的贵金属为基础,只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就可以了。这一国家信用又以国家所拥有的资源、征税权利等为物质基础。当然,由中央银行来代表国家信用发行货币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如果中央银行不根据实体经济状况而任意发行这些不可兑换的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就会侵蚀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严重地话可能会带来信用体系甚至政权的崩溃。

所以,当货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发展到信用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不再依赖于某种特殊商品或是金银所真实具有的价值,而转为依赖于以国家政权为基础的信用。信用支撑着货币像血液一样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流转,使交易有效地达成,生产有效地进行。可以说,信用货币制度是当今货币及涉及货币的经济活动的支撑。

二、国际货币及货币的国际化

国际经济活动中,同样需要使用货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除少数国家外,每个国家都使用具有本国特点的货币,由此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多种货币共存;同时,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良币驱逐劣币,总存在一种或者几种货币在世界贸易中使用的较多,这些货币也被称为国际货币(International Currency)。在人类货币史上,曾经使用范围相当广、时间很长的国际货币是商品货币,特别是金银币,虽然它们可能是不同国家(君主)发行的商品货币。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英国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再加上以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作为基础,英镑很快获得和确立了其世界霸权地位,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硬通货,国际货币进入了英镑时代。然而,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的崛起,直到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以及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最终成为二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并主导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成为占有绝对地位的国际货币,世界货币开始进入美元世纪。即便19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仍然基本延续了其在国际货币上绝对的地位。

相比于一个经济体范围内的货币,国际货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或功能呢?当货币在一国范围之内时,因为货币当局[7]承担了发行货币的职能,所以货币这些功能都是针对于除了该发行机构之外的部门主要是私人部门而言的。然而,当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除了发行它的该国中央银行之外,还有两大类部门。一个是扩展了的、包括本国和外国的私人部门,另一个则是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因此,观察国际货币的功能就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分别理解。从私人部门来看,国际货币具备的交易媒介功能意味着它必须能够在国际贸易、金融活动中被广泛地接受和使用;计价单位功能意味着它是国际贸易、金融活动中被广泛使用的定价、计值货币;价值贮藏功能则意味着国际范围内以该货币承载的金融资产能够被广泛地作为保存财富的选择。可以看出,这几点与货币在本经济体中的职能类似,只是在范围上有所扩展。再从其他的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来看。货币当局并不需要参与到日常的国际经济交易中,但是,它可能需要在必要的时候进入外汇市场干预汇率,这时,国际货币的交易功能就体现出来,即它必须是中央银行能够有效地用来进行外汇干预的货币。在计价单位上,国际货币对货币当局的意义主要在于它能够为本币提供一个汇率基础,尤其是在本国货币实行固定或钉住汇率制度时,国际货币就充当了被钉住的锚。最后,各国货币当局都会持有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必然是以国际货币来承载的,这就反映了国际货币的价值贮藏功能。下表对以上几点分析进行了总结(Kenen,1983)。

表12-1 国际货币功能

既然国际货币的职能相比于本地货币有所超越,就意味着从本地货币到国际货币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即货币的国际化。显然,英镑、美元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那么,货币的国际化需要什么条件,是怎样发生的呢?从英美等国的经验来,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是最为基础性的物质条件。随着英国、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英镑、美元首先通过对外贸易渠道作为计价工具和交易媒介被广泛接受,逐步获得国际地位;然后,它们作为国际投资和借贷工具、外汇交易借渡货币在金融渠道上也被越来越多地使用,最终确立了国际货币地位。因此,从国际货币的功能来看,货币国际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货币不断被越来越广泛范围的私人部门和货币当局选择和接受的过程,也就是发行该货币的中央银行的信用不断被接受的过程,这显然是要以该国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条件和制度性的规定也在国际化过程中非常重要。其一,该货币发行国必须是政局稳定的国家,否则其信用会受到侵蚀;其二,该发行国应该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能够经常维持一定的贸易逆差,这样才能向外部世界“输送”该货币(Kindelberger,1965);其三,该发行国应该具有较为成熟的金融体系,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深度,并在国际金融交易中占有相当的位置,这样才能为该货币的持有者提供足够的流动性;其四,该货币在国际范围内的自由兑换不应该受到制度性限制,否则也会影响持有者的流动性、并进而影响持有意愿;其五,一般来讲该货币的币值应该较为稳定,至少是在中短期里,即便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也不大可能出现汇率的剧烈变化、尤其是向下变化;其六,该国在国际货币制度的建设、管理事务中具有相当的地位。例如美元的地位就从制度上由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双挂钩予以确认,而这显然来自于美国在其中的主导地位。

以上条件为货币国际化提供了基础,但具体的国际化过程还要受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例如,在上世纪70、80年代日元和马克的国际化随着日本和德国经济的发展有所推进,并带来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下降,但到了90年代日本和德国都随即开始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低经济增长。日元转向开始“衰落”,马克则最终随着欧元的推出而消失了。另外,在国际货币的形成过程中,还倾向于存在“赢者通吃”的现象,或者说是具有自然垄断的属性。当一种货币被选择成为国际货币后,对其他人而言选择该货币也会较为便利和节约,这样就会不断加强该货币的国际地位,使该货币成为具有绝对优势的国际货币。这一点又会带来国际货币一定的惯性特征(the inertia of history) (Frankel,2009),因为改变现有的国际货币格局也是高成本的,尤其对于先动者(first-mover)而言。从历史上看,英镑的地位是在美国经济超越了英国很长时间以后才被美元取代的。[8]而从当前来看,欧元所依托的经济体在经济规模等方面并不逊于美国,但欧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恐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超越美元,这恐怕也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这种惯性。

上面对货币国际化的分析主要是从选择和接受它的角度来看,但其实国际化也会影响到发行该货币的货币当局,使其面临的成本与收益有所变化(Chinn&Frankel,2005)。

三、SDRs的历史及其基本特点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s)有一些基本的认识。SDRs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早在1969年创造出来的,它被寄予希望能够成为国际货币以缓解当时美元作为唯一储备货币引起的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Triffin,1965),成为黄金和美元之外的国际流动性来源。

1970年IMF首次根据各个成员国的份额进行了SDRs的分配。IMF分别在1970~1972年、1979~1981年进行了2批共6次的SDRs分配和发放。在1970~1972年间,SDRs被发放了93亿给IMF成员国;在1979~1981年间,发放额为121亿;总计214亿SDRs。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2009年9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增发”,SDRs的规模被增加到2041亿(相当于大概3170亿美元)。按照IMF的规定,SDRs是成员国用作归还其在IMF的贷款和成员国政府之间偿付国际收支赤字的一种账面资产; IMF分配的而尚未使用完的SDRs,构成成员国国际储备资产的一部分。SDRs是由IMF人为创造的、纯粹账面上、凭信用而发行的资产。与成员国的其他国际储备资产相比较,它不像黄金和外汇储备那样是通过贸易或非贸易交往(比如外来投资、借款等)而获得的,也不像储备头寸是以各成员国缴纳的份额作为来源的。SDRs是由IMF按份额比例无偿分配给各会员国的,具有严格限定的用途:它只能在IMF及各国政府之间(主要以中央银行来代表)发挥作用,成员国的任何私人企业不得持有和运用,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不过,SDRs可以被兑换为美元等货币,并继而发挥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作用。

特别提款权的定值是比较复杂的。最开始它被定值为0.888671克黄金,即当时的1美元;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SDRs被重新确定为通过对16个最大贸易国的货币进行加权平均计算而得的; 1981年1月则开始用新的五种货币加权平均计算而得。随着欧元的诞生,1999年开始用四种货币即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加权而得。这些货币的权重每五年会被重新评估以反映这些货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中重要性的变化。[9]

四、SDRs为什么没有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从SDRs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0年。然而,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还十分有限,主要功能只是成为IMF记录中的一个记账单位,并没有如预期成长为国际货币。[10]SDRs为什么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都没有能够成长为国际货币呢?究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对SDRs的制度性规定本身就是一种限制。国际经济活动绝大多数都是由私人部门来进行的,私人部门对货币的选择又会影响政府(货币当局)在国际货币上的选择。而SDRs仅限于在各国政府间使用,这就必然大大限制其使用范围,使其很难发展成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贮藏功能的货币。正因为这样,Richard Cooper(2009)和Barry Eichengreen (2009)都强调,要想扩大SDRs的角色,需要推进它成为私人部门持有的一种资产。

第二,SDRs的发行机构不足以提供如此强大的信用支持。IMF作为国际金融组织,它的权利和资源来自于各成员国,而不像是某个中央银行那样有该国的国家政权作为基础,可以提供持续的信用保障。而且,在一国范围内,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可以作为私人部门上缴税收的资金,这本身在制度上又保证了货币的可接受性。而作为国际金融组织的IMF,在发行货币即SDRs时并不具有这样的制度优势。如果各国的私人部门都没有意愿接受和持有SDRs资产的话,它当然就很难发展成国际货币了。

第三,从实际中已经发行的SDRs规模[11]来看,它只有当今全球国际储备资产总额的不足0.5%;相对于规模越来越大的全球经济活动、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使它不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货币(Frankel,2009)。如此小规模的SDRs资产也不可能形成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而从美元等国际货币的实践看其货币的依托还在于该货币相应的、庞大而成熟的金融工具(尤其是国债)市场。例如,截至2008年9月,美国发行的国债总额达到7.3万亿美元,其中约有2.1万亿为短期国债。至于金融衍生品市场和相应的货币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这些货币国际化进程中重要的依托,SDRs也都不具备。

第四,SDRs规模过小限制了其作为国际货币的能力,然而,如果它的规模相当大的话,又会带来新的问题。根据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在一个经济体内有如下的关系式成立:

尽管有关这一数量方程式的讨论、争论都持续存在,但是,关于货币数量和一般物价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基本得到了肯定,尤其是对于货币主义学派。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不就有一句世人皆知的名言吗:“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Friedman,1968)。如果将这一方程式扩展到世界范围,则可以得出这样一对正相关关系:世界范围内的货币存量和世界范围内的物价水平。因此,如果SDRs的规模很大的话,会增加世界范围的“M”,而SDRs的发行主体IMF并不对应实体经济产出,即不会带来“Q”的增加;再加上其他主权国家并不因为SDRs的发行而减少本国的货币供应,这都无疑会大大增加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进而增加各个国家管理通货膨胀、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而IMF本身就是由各个国家构成的,就很难通过一个会给各成员国带来麻烦的决议,也就不大可能大规模地发行SDRs。可见,在已有的SDRs发行制度下,在其规模的确定上存在着困境。

第五,SDRs缺乏一个持续的对外输出通道。在一种货币获得了相当的国际地位后,该货币要具有不断被从发行国向外部世界输出的通道,这既是国际化的条件,也是国际化的结果。从美元等货币的实践来看,这种输出大都是通过贸易逆差来实现的。然而,从SDRs的输出渠道来看,它只能是IMF阶段性的一种自上而下的人为操作,即IMF向成员国根据份额进行发放,而成员国在获取SDRs时并不需要付出对价,即成员国可以获得“铸币税”。这样的安排无疑带来了政治上的难度,需要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已有的SDRs发放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过去的40年时间里,IMF也不过就进行了2个阶段性的、共计6次的发放。

第六,SDRs作为一个合成货币在汇率上可能带来的麻烦或成本。SDRs作为一种人为创造出来的货币,它的币值是由若干种货币来共同决定的。这样的话,如果选择SDRs作为国际货币,无疑大大增加了所要关注的汇率的个数。这一潜在成本的增加可能也妨碍了它成为国际货币。

最后,美国和美元在同时期的表现并没有给SDRs的成长提供机会。从英美的历史看,一种国际货币的成长,既需要以该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发展作为基础,也需要别的国家的相对不太好的经济状况。在此消彼长中一种货币逐渐成为国际货币。然而,从SDRs问世以来,尤其是到了19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表现一直都很好,稳定地维持着其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领导地位。也就是到2008金融危机发生,美国经济才有所减缓。因此,可以说在SDRs“生不逢时”,作为一个新生货币过去几十年里一直都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对手,不能胜出也就在所难免了。同时,国际货币的惯性特征也成为一种障碍,它也使SDRs这样的新来者很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长起来。

在以上制度限制、规模困境和现实障碍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SDRs自身很难在过去40年里成长为重要的国际货币。而且,从IMF的本意来看,即便它是一个超越国家的国际金融组织,但它也不过是各成员国的一个组合。其中,不可避免的,占世界经济份额较高的工业国具有更大的发言权。IMF诸多政策的推动和实施必须以这些工业国尤其是美国的认可为基础。显然,推动SDRs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是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的。另外,SDRs推出时的国际经济环境也在过去40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实体经济取得了普遍的增长外,全球的货币供应也大大扩张,缓解了国际流动性的短缺局面。以上的分析也揭示了SDRs今后走向国际货币可能会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五、总结及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次贷危机的爆发与深化加剧了国际社会对于美元本位制能否继续维持的担扰(张明,2009)。改革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何帆,2009)。本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关于国际货币的一个问题“SDRs为什么没有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围绕着这个问题,首先对有关货币和货币制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然后集中关注于国际货币和货币国际化的问题,指出了货币国际化进程中需要具备的条件和可能具有的一些现实特征。在此基础上,再从几个方面分析了SDRs在过去40年时间里没能成长为重要的国际货币的原因,包括制度上的限制、规模上的困境以及现实中的障碍等。

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倡议对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办法进行改革:要么调整份额以改变其分配基础;要么脱离份额,将其分配直接与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挂钩,普遍增加其分配总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9年提出,应改革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SDR)的作用;重新启动SDRs的发放,并扩大SDRs作为国际货币的使用(周小川,2009)。然而,从上面对SDRs没有成为国际货币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恐怕还需要做出相当多的制度性创新,需要更广泛的各个成员国、尤其是份额占比较大的成员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而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已经截然不同于SDRs诞生时的状况,对它的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化。

国际货币地位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即便是当前的危机一定程度上会加快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进程,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状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随着欧元、人民币的发展,多种国际货币并存的局面可能慢慢形成。因此,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效管理金融体系恐怕是各国更为迫在眉睫的问题。SDRs的道路还“路漫漫其修远兮”。

参考文献

1.Kindelberger,Charles P.(1965),“Balance of Payments Defici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for Liquidity,”Princeton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no.46(May),Princeto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Finance Section.

2.Triffin,Robert(1965),“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Historical Reappraisal and Future Perspective,”Princeton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No.47(June) Princeto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Finance Section.(www.xing528.com)

3.Friedman,Milton(1968),“Dollars and Deficits”,Upper Saddle River,N.J.: Prentice Hall,p.39.

4.Kenen,Peter(1983),“The Role of the Dollar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Occasional Paper no.13,Group of Thirty: New York.

5.Bordo,Michael and Flandreau,Marc(2001)“Core,Periphery,Exchange Rate Regimes and Globalization,”NBER Working Paper No.8584(Nov.).

6.Mishkin,Frederic S.(2001), “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and Financial Markets”,Pearson Pub.

7.Clark,Peter B.and Polak,Jacques J.(2002),“International Liquidity and the Role of the SDR i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IMF Working Paper,WP/02/217(Dec.).

8.Dooley,Michael P.,David Folkerts-Landau and Peter M.Garber(2003),“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NBER Working Paper No.9971(Sept.).

9.Dooley,Michael P.,David Folkerts-Landau and Peter M.Garber(2004),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 The Effects of Periphery Intervention and Reserve Management on Interest Rates and Exchange Rates in Center Countries,”NBER Working Paper No.10332 (March).

10.Menzie Chinn,Jeffrey Frankel(2005),“Will the Euro Eventually Surpass the Dollar As Leading 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NBER Working Paper,No.11510(Aug.).

11.Barry Eichengreen(2005):“Sterling’s Past,Dollar’s Futur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Reserve Currency Competition”,NBER Working Paper,No.11336.

12.Chinn and Frankel(2008),“The Euro May Over the Next 15 Years Surpass the Dollar as Leading International Currency”,NBER Working Paper,No.13909.

13.Jeffrey Frankel(2009),“On Global Currencies”,Harvard University,JFK School of Government,Faculty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Series,RWP09-026,Sept.

14.Cooper,Richard N.(2009)(forthcoming).“The Future of the Dollar”.Policy Brief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Washington: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5.Eichengreen,Barry.(2009).“The Dollar Dilemma: The World’s Top Currency Faces Competition”.Foreign Affairs(September/October).

16.张明(2009):“次贷危机的扩散传导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未发表工作论文。

17.何帆(2009),“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选择”,《国际经济评论》,7-8月。

18.周小川(2009),“改革国际货币制度”,见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www.pbc.gov.cn。

附录1:

SDRs占国际储备总量的比重: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及整个世界:

数据来源: IFS(2011)

附录2:

表1 主要货币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来源: Chinn and Frankel (2005,表1) ,2008年IMF年报。

表2 外汇市场交易中的货币比重(%)

数据来源: 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Foreign exchange and derivatives market activity in 2007”.

【注释】

[1]Mishkin,Frederic S.2001.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and Financial Markets Pearson Pub.,P48,“Economists definemoney(also referred to as themoney supply) as anything that is generally accepted in payment for goods or services or in repayment of debts.”

[2]David Laidler,“Notes on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monetary economics”,The Economic Journal,107 (July),1213-1223,1997.

[3]这些人被该作者称为“Cartalists”。

[4]这些人被作者称为“Metallists”,也被称为门格尔的信徒。

[5]Charles A.E.Goodhart,“the two concepts of money: implic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optimal currency areas”,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4(1998) p407-432。

[6][英]约翰·希克斯,厉以平译,《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P59。

[7]主要是中央银行。

[8]根据记录,美国经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在1872年到1917年间,具体的时间取决于不同的衡量方法),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尤其是二战后才确立了其国际货币的绝对地位(具体的时间取决于不用的观点)。

[9]最近的一次评估是在2005年11月。

[10]Frankel(2009)中说,“Already by 1996,however,the SDR had failed to perform well in any of the dimensions of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11]本文主要以2009年之前的历史为讨论对象,至2009年初SDRs的发放总额为214亿;不过,即便是加上2009年的新发额,其规模不过为2041亿,也是相当有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