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对国际收支结构特征研究
[本章引言]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绝大多数经济体都要或多或少地与外部世界进行各种经济交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过程,本身也是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国际收支,是对一国与外部世界的各种经济所进行交往的系统记录,为我们理解相关经济现象提供了基础。
在国际收支所包含和揭示的各种经济现象中,结构和平衡问题可以说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而且,国际收支平衡本身也是开放经济环境下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国经济政策当局的最终目标之一。
因此,这一章就是从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入手,首先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提出了对国际收支进行的几种结构分类,以此来表示不同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然后确定观察的样本国家,进而对其国际收支结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分别探讨了不同经济背景下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从而得出一些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
[关键词]:国际收支,差额分析,结构特征
一、关于国际收支结构的理论阐述
如果我们观察国际收支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平衡表,就会发现,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其结构问题。这里,我们想基于对一些经济体的观察和比较分析,来探讨国际收支结构特征所包含的一些经济意义,从而总结出有关国际收支平衡的一些规律来;而各个经济体在经济规模上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就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几个差额的方向来反映其结构特征。
1.经常账户差额(CA)[1]
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所有经常转移交易等项目的借贷双方的差额构成经常账户差额。可以利用国民收入核算方程分析经常账户差额。在开放的经济体中,国民收入的总供给就是各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的总和;这个总和又可以用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相应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来代表;而这些收入最终会分解为私人消费、私人储蓄和政府税收,当然还要扣除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支付(记为R)。所以,可以得到等式:
再从总需求的角度观察国民收入,需求分别来自消费、私人投资和政府开支,以及外部世界对本国产出有需求而形成的净出口(X=EX-IM):
因此:
其中,EX-IM+R就是经常账户差额CA(实际中,通常忽略不计经常转移)。
而根据政府部门的特征可以得到:
于是有:
1-5式反映了开放经济与封闭经济的一个重要差异:在封闭经济情况下,国民储蓄只能通过增加资本存量而形成(S=I);但是,在开放经济情况下,既可以通过增加资本存量来形成国民储蓄,也可以通过经常账户顺差积累的对外净资产来形成国民储蓄。
2.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KFA)
经常账户差额反映的是实际资源的流动,而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则反映的是资金的流动,它是由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以及储备资产等交易的差额构成的。该差额可细分为金融账户差额(FA)和储备资产差额(RT)。前者指该账户中除去储备资产后所有交易的差额,后者则只是储备资产一项上的差额。
3.两大账户的关系
根据国际收支所采用的复式记账原理,两大账户的总差额应该为零:
又因为KFA=FA+RT,所以:
也就是说,利用金融资产的净流入或动用储备资产可以为经常账户赤字融资。
再利用1-7式,得到:
I-S=FA+RT
即:
所以,当国内储蓄(S)的增长不足以支持国内投资(I)的增长时,也就是I>S时,必须有FA+RT>0;而当国内投资没有充分用尽国内储蓄时(即I<S),必须有FA+RT<0。具体地,可以从理论上推导出如下一些差额的组合情况:
表1-1 国际收支差额的几种组合
注:│XX│表示数值XX的绝对值。
这里忽略CA、FA、RT中任何一项(或几项)为0的情形,因为这在现实中几乎不会发生。
以上是可能存在的经常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和储备资产差额的一些组合,其中并没有固定的、单一的因果关系。对各项差额的分析取决于该经济体对外经济交易的具体情况。
4.对国际收支结构的分类
以上述的国际收支差额的各种组合为依据,可以将国际收支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而对不同国家在国际收支结构上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
表1-2 国际收支结构的分类
注:│XX│表示数值XX的绝对值。
在类型4-6中出现了经常账户的赤字,1、3、5类型中表示该经济体在积累储备,而2、4、6类型则表示该经济体在消耗储备。
二、观察对象的确立和数据的选取
在给出了研究国际收支结构的视角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什么样的经济体进行观察,从而为比较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实证基础。
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对全球经济体的分类,基本上可以将所有经济体分为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又因为本研究的立足点应该是中国(大陆地区)[2]这一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结构问题,所以在选取观察对象时既要从全球视角出发,又要考虑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1.工业国
美国是目前为止世界上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经济体,美元也是国际市场上最流行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再加上中美密切的经贸关系,因此我们的观察显然不能绕开美国。日本和欧元区也是与中国有着对外经济往来的重要经济体,但是,如果把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观察其国际收支状况的话,恐怕会掩盖很多具体国家的特征,而且欧元区本身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这里不妨选择德国、法国来观察,它们在欧元区中发挥着领导作用。
总的来看,工业国中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将是本研究的观察对象。
2.发展中国家
在发展中国家这个大的组别下,还存在着一些更细致的分类,比如新兴市场国家、转轨国家、石油出口国等。中国目前的身份是发展中国家,如何从数目庞大的同类型国家(或地区)中选择出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不妨提出三个标准:
(1)在经济发展上与中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3]
(2)在拟观察年份里平均有着较好的经济表现。
(3)在拟观察年份里曾经发生过危机(主要是货币或金融危机)。[4]
依据上述标准,我们将要观察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锁定为以下几个:(www.xing528.com)
表1-3 被选定的发展中国家
③数据来源除特别指出外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光盘,2006)。
因此,本文将发展中国家选定为印度尼西亚、印度等七国,对它们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并与中国进行比较研究。
三、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
在选定了拟观察的经济体之后,通过对各个经济体在1993~2005年间的国际收支数据分析,将表1-2中1-6种结构分别标注在该经济体各个时间段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中。
表1-4 国际收支结构特征列表
统计说明:
(1)在实际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中,往往存在着误差与遗漏,从而形成一个“净误差与遗漏”项;该项指标的大小会对前面从理论上得出的国际收支结构分类有所影响。一般来讲,往往资金流动容易造成统计的偏差,所以,这里做一个简化假设,即将“净误差与遗漏”项与金融账户差额(FA)合并,再判断FA的正负,从而得出国际收支结构的类型。
(2) IMF的《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2005年报)中对于各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统计采用的并不是只包含两大账户的标准构成,因此这里为了得出各个数据,有时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FA等于书中资本账户(Capital Account)和金融账户(Financial Account)之和;然后再加上NEO(Net Errors and Omissions)得到调整后的FA,用来作为判断国际收支结构的依据。
(3)对于储备资产差额(RT),则依据书中各国国际收支中的项目“Reserves and Related Items”记录而得。
(4)有阴影的区域代表该国在该年份发生了金融危机。
(5)*中国2005年的数据来自中国国家外汇储备管理据官方网站www.safe.gov.cn。
(6) n.a指数据不可得
尽管以上对国际收支结构特征的观察相当局部,所涉及的时间和国家都十分有限,但是,仍有可能从中得出一些具有规律性和参考性的判断。
1.对国际收支均衡的理解
怎样从国际收支结构来理解开放经济下的国际收支均衡问题呢?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均衡”理解为“差额为0”,那么均衡目标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了。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动态地理解国际收支均衡的含义。
对于工业国来说,在分析国际收支均衡的含义之前必须先明确其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工业国的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有着相当好的可兑性和流动性,即通常说的“硬通货”。其次,这些国家实行的都是浮动汇率制度。这一方面意味着汇率受市场供求的影响自由涨跌;另一方面则表示汇率的变动承载了调节对外经济的功能,这使其宏观经济政策更加关注于国内的经济运行状况。因此,工业国的国际收支均衡与否就可以一定程度上用其货币的价值波动来反映:只要该货币没有经历突然的剧烈变动并且持续一段时间,该国就基本处于国际收支均衡的状态。[5]因此,尽管在表1-4中工业国并没有获得CA、FA或RT为0的国际收支,但不能说它们从来没有获得过国际收支均衡。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不同特征,国际收支均衡的概念就相对复杂了。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实行钉住汇率制度,或者还有一定的资金流动、对外贸易的限制,因此,很难简单地用其货币汇率变动的幅度或方向来反映国际收支状态。那么,什么样的国际收支状态才可以说是较为均衡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不妨从观察和比较研究它们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入手,将国际收支均衡与具体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
2.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
比较分析样本中八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再结合这些国家在所观察时段里的宏观经济表现,就可以发现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国际收支均衡就意味着对某种国际收支结构的要求。
从表1-4中看到,除了阿根廷在2001年开始经历严重的金融危机以外,中国和印度、经历金融危机后的印尼、韩国、泰国、俄罗斯和墨西哥,都在经济比较平稳发展的年份里积累着储备资产。[6]也就是说,或者通过经常账户上的顺差积累,或者通过金融账户中的资金净流入,该经济体的货币当局都增加了储备资产,这对于维持该国货币的信心乃至该国经济发展的信心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其在较为良好的外部环境下运行,获得经济增长等目标。但是,相比较而言,通过经常账户积累储备更加稳定,因为资金的流动往往易于逆转,尤其是短期资金流动,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性;而经常账户下实际资源的流动是比较稳定且不可逆的,因此带来的储备资产积累也比较“可靠”。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对印尼、韩国、泰国、俄罗斯和墨西哥等国在危机发生之前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观察得到证实。
所以,如果从国际收支结构特征上来反映国际收支均衡目标的话,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类型1、3和5就是基础性要求,而其中类型1和3又是较高一些的要求。
对于这样的理解,需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正如在分析工业国时提到的,国际收支均衡只是一个相对中短期的状态,因此对结构特征的要求也是相对中短期的。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制度变革等,国际收支均衡所要求的结构特征也会有所变化。第二,这里提出的结构特征要求只是基础性的,在满足基础性条件之后还可以追求更高的、不同水平的均衡。比如,储备资产增加的速度和幅度是否恰当,经常账户顺差中的构成是否合理等。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国在面对国际收支均衡这一政策目标时,要有不同的理解和与其自身相适应宏观经济政策。
3.工业国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
接下来再回头来看一下工业国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在其货币运行较为平稳的背景下,工业国在国际收支结构特征上表现出了更大的多样性。尽管本样本中仅包含4个国家,仍然可以看出它们在结构特征上差别明显。在所观察年份里:美国一直有着经常账户逆差和资金的净流入,带来储备资产的增加或是减少;日本则相反,一直保持着经常账户顺差,不断积累储备资产;德国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经常账户逆差后扭转为顺差,但在储备资产上基本是下降趋势;法国则长期拥有经常账户顺差,只是在2004、2005年有了少量的经常账户逆差,在储备资产上也是既有增加也有减少。所以,国际收支均衡目标并不要求工业国在国际收支结构特征上遵循一定的规律,重要的是避免其货币币值的剧烈变动。
当然,即便能够保持货币币值的相对平稳,工业国的国际收支均衡在质量上仍然可能存在差异。例如美国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显然可能影响其货币和对外经济在更长时间里的走势,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美国经济的对外不平衡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4.危机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
在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均衡与一定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相联系;同样,危机也与特定的国际收支结构相联系。从表1-4的总结中可以看出,类型6几乎总是出现在发生危机之时或危机前后,这恰好反映出危机带来的信心问题,引发资金的大量外流,同时本国经济在危机打击和货币贬值[7]的双重影响下经常账户也出现赤字,从而消耗储备资产。再观察危机发生前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则或者是经常账户的持续逆差(类型4、5),或者是资金的持续外流(类型2,俄罗斯),积累了对其货币当局维持币值能力的质疑,或增加了投机者向其挑战的信心,从而带来危机的最终发生。克鲁格曼(1979)在第一代国际收支危机模型中也论证了储备枯竭与投机性攻击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与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均衡的结构特征分析相一致,即类型5要劣于类型1或3。因此,相比较而言,墨西哥面临再一次危机的可能性要大一些。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要避免危机的发生,就要积累储备资产,并且尽可能地是通过经常账户的顺差来积累,这样有助于获得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发展本国经济。
四、结论
通过对样本国家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获得宏观经济政策在追求国际收支平衡、避免危机上的一些启发:
对于工业国而言,国际收支均衡与国际收支结构特征上没有确定性的联系,而是反映在其货币运行中。因此,追求国际收支均衡并不意味着对某种国际收支结构特征的导向,而更多的在于对国内经济目标的关注,以本国经济的发展来保障本币的信心。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国际收支均衡往往意味着储备资产的积累,尤其是通过经常账户顺差积累,从而维持外部世界对本币的信心;特别是在该国实行钉住汇率制度的情形下,维持外部世界对其维持钉住汇率能力的信心是避免危机发生的保证。这也正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出口导向性政策的原因。另外,在推进自由贸易和资金自由流动的进程中,也要考虑外部、内部环境的变化,避免发生国际收支结构的剧烈变化,破坏外部均衡状态。
本章虽然着重对国际收支结构进行讨论,但在进行结构分析时只是单纯的将几个差额的符号作为观察对象,而且研究的对象仅限于四个工业国和八个发展中国家,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扩展观察的时间区间,获得更多的数据,也许可以得到更有规律性的东西。如果能在差额的方向之外再具体到差额的规模研究,也会得到更有参考性的结果。这都是未来继续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1.余永定(1997),《关于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结构的几个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第10期。
2.杨柳勇(2001),《国际收支结构研究——理论模式、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现实的分析》,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3.许斌(1998),《国际收支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
4.Paul Krugman(1979),A Model of Balance Payment Crises,(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P311-325.
【注释】
[1]这里对国际收支构成的分析所依据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给出的标准国际收支平衡表。
[2]以下省略这一说明,都是指中国大陆地区。
[3]这一标准可以参考由中国商务部给出的中国主要贸易伙伴资料,见商务部网站。
[4]为了考虑发生过金融危机这一点,这里的时间选取主要是在1993~2005年。
[5]当然,正如宏观经济政策的视野一般是中短期的一样,这里对国际收支均衡状态的判断也是中短期的,并不是指长期的、永久性的均衡。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均衡状态可以被改变。
[6]这一点可以通过对这几个国家的国际储备情况观察得到证实,在截至2004年底的统计中,中国排名第2,韩国第5,印度第6,俄罗斯第8,墨西哥和泰国分别是第12和第16位。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文中略,可向作者索要。
[7]根据弹性论的分析,由于存在J曲线效应,贬值对经常账户在短期内的效果往往是更大的逆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