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曲百问:昆剧传习所火传薪传

昆曲百问:昆剧传习所火传薪传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96昆剧传习所如何传薪接火民国十四年2月20日的上海《申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上海昆剧的最后之一幕》的文章。穆藕初接办昆剧传习所时,传习所刚刚创办半年。穆氏面对昆剧传习所陷于困境,慨然允诺出资接办,并且扩大招生范围。今天我们评价当年这段历史,谁都承认,假如没有昆剧传习所在20世纪20年代的艰苦努力,使之传薪接火,奄奄一息的昆曲或许早已寿终正寝了。

96 昆剧传习所如何传薪接火

民国十四年(1925)2月20日的上海《申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上海昆剧的最后之一幕》的文章。文章说:

昆剧者我国数百年来之古剧也,曲文之典雅,声律之谨严,非一切歌曲戏剧所能几及。重之者,且认为国粹,亦足证其风格之高矣。乃竟为京剧所排斥,至不能占一地位于剧场之上,天演交替之数,诚非人力所左右者已。……沪上虽为全国艺术交会之点,殊未见一戏园特为昆剧而设,是足徵昆剧之式微,尤远在沪埠隆盛之先矣。

《申报》又有一篇文章说:

昆剧是中国戏剧的鼻祖,也是发育最早的一种剧艺,它有极好的剧本,极好的音乐和极其细腻的表情,思前想后,无论如何是不应该没落的,真如太阳是决计不会从西边出来一样!然而何以现在竟如此一蹶不振呢?这理由很简单,就是“人力未尽”四个字……不竞而灭,乃天演之公理。

作者为昆剧悲凉的前景而感慨的心绪,溢于言表。不仅仅是他,几乎所有的昆曲爱好者都不愿意让这一场瑰丽的美梦破碎。

苏州的昆曲爱好者为了保存和重振昆剧,于民国十年(1921),由贝晋眉、张紫东、徐镜清等人发起,在苏州五亩园倡办了“昆剧传习所”。后来这个传习所由上海实业家穆藕初筹资接办。穆藕初接办昆剧传习所时,传习所刚刚创办半年。当时由于办学经费来源不济,所方设法与经济实力雄厚又雅好昆曲的上海纺织工业实业家穆藕初商谈,请他资助续办。穆氏面对昆剧传习所陷于困境,慨然允诺出资接办,并且扩大招生范围。他慷慨承担每月约600元的开支,历时数年,为传习所解除了后顾之忧,保证了办学获得圆满成功。显然,没有穆藕初作经济后盾,传习所很可能会半途而废。(www.xing528.com)

传习所聘请董事会成员孙咏雩为所长,聘请原全福班著名演员沈月泉、沈斌泉、吴义生、许彩金、尤彩云等人任教。传习所除了授曲踏戏之外,还受近代教育的影响,同时学习国文、算术。数年后,终于培养出了44名昆剧演员。

由于传习所学员一律用“传”字艺名排行,后来被世人称为“传”字辈。艺名中的“传”字,既显示了他们是昆剧传习所的学生,又寓有昆剧艺术薪“传”不息的意思。艺名的最后一个字,用不同的偏旁标志行当,比如唱小生的用“玉”字旁,取“玉树临风”的意思;唱旦脚的用草字头,取“美人香草”的意思;唱末与净脚的用“金”字旁,意思是“黄钟大吕,得音响之正,铁板铜琶,得声情之激越”。而副、丑行则用三点水,取“口若悬河”之意。

《贩马记·团圆》(1928)顾传玠饰赵宠,朱传茗饰李桂枝倪传钺饰李奇,周传瑛饰李泰(保童)

《狮吼记·跪池》(1928)顾传玠饰陈季常,朱传茗饰柳氏,倪传钺饰苏东坡

学员们先后以“昆剧传习所”和“新乐府”、“仙霓社”为班名,演出于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及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是当时江苏唯一的专业昆剧班社。“传”字辈艺人上演的剧目,大约有六百多折。主要承袭了先辈文班昆剧的艺术传统,其中有不少元、明、清杂剧及传奇中的名剧。

今天我们评价当年这段历史,谁都承认,假如没有昆剧传习所在20世纪20年代的艰苦努力,使之传薪接火,奄奄一息的昆曲或许早已寿终正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