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徽班进京是否标志京剧的形成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做生日,各地的盐商纷纷敬献戏曲。当时安徽籍盐商最有钱,从扬州调来徽州几个班,进京后连续多日在民间演艺场所演出,使京城的娱乐生活空前热闹。
这就是四大徽班进京。
那么,徽班进京是不是标志着京剧的形成呢?
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徽班进京后,不是唱徽调、徽剧、乱弹,大部分还是唱昆山腔。四大徽班的昆曲是唱得最好的。与此同时,一些秦腔班社也来了。当时有一个统计,北京共有十七个戏班,其中纯粹昆腔班有六个,秦腔班有两个,徽州班只有三个。但秦腔班也上演昆曲剧目,徽州班半数以上演出昆曲剧目。
事实上,从洪昇的《长生殿》到孔尚任的《桃花扇》在北京上演,一直到乾隆末年,北京始终是各种戏曲声腔相互并存的局面,包括吴音(即昆腔)、弋阳腔、秦腔、乱弹腔、月琴曲、四平腔、女优等等。女优,即女戏,以妇人扮演生旦净末,其实也是昆曲女班。周贻白先生的《中国戏剧史长编》说,乾隆年间的昆曲,“则仍有单独的戏班,如保和部、太和部、端瑞部、吉祥部、庆春部,虽不及京腔之风行,似尚能于当时剧坛分占一席”。(www.xing528.com)
从乾隆年间开始,到康熙年间,京城上演的戏大致包括四种。一种是节令戏。什么节令上演什么戏目,大都是纯粹的昆山腔,人物多,场面大,服装道具奢靡,完全是为了应景。一种是万寿戏,即为了给皇帝或皇后祝贺寿诞而上演的。一种是吉祥戏,也叫喜庆戏,在皇子订婚、皇上大婚之类喜庆仪式上演出。还有一种外邦朝拜戏,当外国的使者来北京时,专门演给他们看的。赏他们听戏,也算一种文化礼仪。
一般来说,演什么戏,都有所沿袭。比如节令戏,元旦月令承应的都是跟新年有关的剧目,如《放生》、《谷俗》等;立春当天要演《早春朝贺》;元宵节头天要演《悬灯御庆》,当天要演《万花向荣》;正月十九要演神仙下凡,群仙赴会;中元节是鬼节必须要演佛教的故事;中秋节要上演《天街踏月》;除夕要上演《生平除岁》等。而万寿戏,要演《福禄寿》、《放生》、《九九大庆》。皇帝订婚要唱《红丝纳吉》,《闭月成祥》等,大婚时要唱《双星永庆》;皇子诞生的时候要唱《吉耀冲廷》等等;到皇子满月的时候,则要唱《福寿成祥》等戏。向太后上徽号的时候,要唱《祝福成祥》、《平安如意》、《三元百福》等等,册封后妃的时候要唱《天官祝福》等。这类戏,几乎都是用传统的昆曲写成的。
光绪初年,北京的戏班中还有三分之一在演出纯粹的昆曲。这说明昆曲不仅在内廷,在士大夫阶层中也还是很受欢迎。当时乱弹班能够上演昆曲戏目是常有的事。“昆弋班”和“昆乱不挡”的演出习惯,在那个时候就已渐渐形成。
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引用了《燕兰小谱》卷二的一段话:“王五儿,名联官,顺天涿州人。年未弱冠……询其技,昆曲、京腔俱善,压于名辈,不能一展所长。……尝演《三荆记》、《打灶王》,活泼可喜。”《打灶王》属于乱弹戏,非昆非京,王五儿能演这样的戏,可见他所在的戏班诸腔杂陈。
显然,并不是徽班进入北京后,立即成为京剧的。徽班进京后与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才逐渐衍变成为京剧。这时,陷入衰亡期的昆曲,在舞台上的地位才完全被京剧所替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