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曲戏班的命运怎样跌宕起伏

昆曲戏班的命运怎样跌宕起伏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91昆曲戏班的命运怎样跌宕起伏昆曲能成为“百戏之祖”,除了自身特有的艺术魅力,跟一大批技艺高超的演员也有密切关系。明代中期,大放异彩的昆曲折子戏演出,主要形成于家班。清末以来,一些优秀的昆曲演员加入京剧和地方戏的戏班,将一些精彩的昆曲折子戏移入其他剧种,成为这些剧种的保留节目。1921年,穆藕初、张紫东、徐凌云等爱好昆曲的企业界人士,合力在苏州创办昆剧传习所,邀请部分全福班老人如沈月泉、吴义生等任教。

91 昆曲戏班的命运怎样跌宕起伏

昆曲能成为“百戏之祖”,除了自身特有的艺术魅力,跟一大批技艺高超的演员也有密切关系。这些演员,主要由来自戏班的职业艺人、士大夫蓄养的家班和业余“串客”组成。

蓄养家班,在明代嘉靖年间初露端倪,到了万历年间,随着昆曲影响力的攀升,很多退居乡里的士大夫们,把昆曲视为人生最大的消遣,几乎到了无一日不观剧的程度。

赵景深先生在《昆山腔五论》中说:“明万历时,吴中已有名演员蒋六、王节、宇四、顾筠、顾三、陈七等人(潘之恒《剧评》);南京有‘最能发笑感动人’的名丑刘雅(周晖《金陵琐事》);杭州有‘能歌新生,发音清澈’的李九官(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著名‘串客’有金文甫、王怡庵等。著名的昆剧戏斑,南京有沈周班(袁中道《游居柿录》),大官僚所蓄家乐戏班有申时行、邹迪光、张岱等班。”

明代中期,大放异彩的昆曲折子戏演出,主要形成于家班。到了清代,尽管雍正禁止外官蓄养优伶,家班有所抑制,但乾隆以后,士大夫所蓄的家庭戏班依然活跃。著名的家班有绍兴张岱家班、常熟徐氏家班、如皋冒襄家班、长洲尤侗家班等等。北京、南京、苏州也有不少著名戏班。出色的演员,净角有周铁墩、孙阎王、苏又占,正生有陆石角、徐大声,老生有张得容,小生有吴其玉,旦有王紫稼等。著名“串客”有彭天锡、丁继之、苏昆生等。女戏班中,戏剧家李渔的“女乐”最负盛名,拥有优秀的女演员乔复生和王再来。

清代,随着节日喜庆、亲友交往、礼节应酬而诞生的职业戏班,日趋增多。一些著名的职业昆班在城市里为官僚士绅演出,其余的则在小县城和农村演出。苏州出现了专供演剧用的戏馆。当时著名的职业班社仅在苏州、扬州、杭州三地,就多达数百个,大的戏班有演员一百余人。最著名的是集秀班,被誉为“苏班之最著者”。这个戏班存在了半个世纪之久,一直到道光七年(1827)才解散。扬州是盐商集中之地,经济发达,市井繁荣,昆曲戏班之多也不亚于苏州。

道光、咸丰年间,苏州先后组织起大章、大雅、鸿福、全福四大昆班,影响很大。从同治三年(1863)起,四大昆班先后进入上海。扬州的著名昆班老洪班,也经常到上海演出。咸丰初年,上海创建了专演昆曲的“三雅园”,成为上海昆曲活动的主要场所,维持了三四十年之久。(www.xing528.com)

然而,到了民国初年,“沉酣声色,广取艳妓妖童”的状况,已不复存在。

清代末年,昆曲的衰落已形成定局。京剧不断南下,逐渐把昆曲从南方的舞台上挤走。有的戏班只好从大城市进入中小城市和乡村,与各种地方戏合流,分化出若干昆曲的新支流。这种加入了民间色彩的昆曲,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如北京的“北昆”、浙江永嘉的“永昆”、湖南的“湘昆”等等。

清末以来,一些优秀的昆曲演员加入京剧和地方戏的戏班,将一些精彩的昆曲折子戏移入其他剧种,成为这些剧种的保留节目。昆曲传统的表演艺术也滋润了许多地方戏的成长,比如在全国很有影响的越剧,本来只是一种在广场演出的民间歌舞小戏,由于大量吸收了南方昆曲的艺术营养,成为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剧种。

昆剧传习所旧址图(倪传钺绘于1981年)

到了民国初年,全国各地已几乎找不到昆曲剧团单独演出了。昆曲在大城市中十分凋敝,演员只能合并成一个文全福班,大部分时间辗转演出于江浙农村,艰难地维持生计。

1921年,穆藕初、张紫东、徐凌云等爱好昆曲的企业界人士,合力在苏州创办昆剧传习所,邀请部分全福班老人如沈月泉、吴义生等任教。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学员,艺名以“传”字排行,表示昆曲艺术薪传不息。这成为昆曲戏班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