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江南园林为何最适合唱曲
陈从周先生曾经说过,在江南园林里饮黄酒、唱昆曲,是文人雅士最为赏心悦目的事。不难想象,“笛声摇曳出翠微间,而涧瀑自墙外来,应节相和”,该是充满了怎样的诗情画意。
江浙沪一带被古人称作人间“天堂”,作为景随境出、移情于景的江南园林,更是天堂中的“天堂”。柳浪闻莺、竹深荷净、梨花伴月、青枫绿屿、鸟语花香、鱼翔浅底……光是这些优美生动的名字,就给人以无限的诱惑力。“面面有景皆入画,四季无时不看花”,这种多维空间的享受,在别处是难以寻觅到的。正是在园林中,人们对巧夺天工的山水景观流连忘返,百看不厌,从而满足了对名山大川的向往。何况,又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享受高雅艺术的陶冶呢?
造园与拍曲,有艺术上的共通之处。
掇山,是造园要素的精华。掇山多借用传统画论,造园家将掇山变成画理的延伸和具体化。他们妙悟自然,再造自然,经过巧妙的掇山理水,使园林产生“自然”的山水境界,让游人在这种“自然”山水的氛围中,尽情享受着山情野兴之美。
苏州狮子林虽然面积不足二亩,但是园内奇峰林立,洞壑宛转,石径纡回,上下周旋,或朗或杳,如入迷宫幻境,被人们称之为“假山王国”。同样以假山石著称的环秀山庄,也是造园家的一件杰作。据说当时负责造园的叠山名家戈裕良,下决心要与狮子林斗巧争胜一番,于是精心构筑了“尺幅千里”之势。走进环秀山庄,但见山势峥嵘峭拔,气势雄伟,主次分明,组合巧妙。以湖石构成的峭壁危崖、水谷飞梁、岩洞曲磴,以及雨后形成的飞瀑,倚崖建成的敞厅等等,在园内浑然一体而又变化万千。
苏州拙政园
扬州的个园,也以叠石闻名。园内的四季假山,以独特的个性造型,表现了“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中国画意。以石斗奇,分峰用石,极尽妙处。在个园,春山以石笋、修竹为主题;夏山以麦灰色湖石堆叠;秋山以黄石为主而面对夕阳;冬山全用白色宣石。同时配以应景树木,游人来到个园,只觉得四季分明,赏心悦目。
幽静的江南古镇
古代不少文人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论中得到启发,以移情的心态欣赏峰石,把景石想象为高人、奇士、痴汉、仙女或动物,增加了峰石的情致和妙趣。所以江南园林中有拜石轩、揖峰轩等景名,形成了特有的山野和景石文化。人们可以见石思山,小中见大,从小尺度空间感受到丰富的景观,在一小片峰石上产生诗情画意,犹如走进了山水画长卷中一般,使人悦目怡情。(www.xing528.com)
昆曲的精益求精,不也正是为了让人悦目怡情?
园林中理水大多模仿江南水乡的自然水系结构,使水景具有水乡意境。荷花池仿照湖泊和鱼塘,水面开阔;河道仿照小桥流水,狭长多曲,形成各自的水景风格。
水面的构成,一般是利用原有湖泊、沼泽、河道,经过人为的加工而形成,也有人工挖土叠石掇山后留下的洼地巧理而成的。水岸一般采取岩、矶、滩、浦、堤岸相结合的方法。水的来源和去向,以隐蔽为佳,水流忽隐忽现,才能产生深远幽奥的艺术效果。建筑与桥梁一般都贴近水面,形成倒影,产生一幅引人入胜的活景。
苏州的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有人曾说:“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水在沧浪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沧浪之水不像通常所见的深藏于园林之中,而是围绕在园林之外,几乎占了园林的一半。水流清澈,游鱼戏逐,莲叶
如盘,水上又有曲桥斜渡,桃柳围栏与亭榭数石隔水相望,浮映成趣,真是引人入胜。
江南园林的临水建筑,大多为榭和舫。榭,几乎都是一半建在水中,一半在池岸上,跨在水中的部分常常用石梁柱撑起;且多是北面临水完全敞开,再设置栏杆或鹅颈椅,任游人或倚或坐,随意休憩。舫,又称作旱船,一般都是三面临水的船形建筑。庄子说:“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这表达了他不愿受束缚,追求绝对自由的理想。诗人李白的诗句“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同样表达了对无拘无束、任自东西的自由生活的向往。苏州拙政园的香洲是舫的代表。它前舱高高如亭,可赏景;中舱开阔如轩,可以宴客;尾舱两层如楼,是读书、远眺的佳处。它静静地停泊在水的尽头,似归舟,又似待航,成为耐人寻味的一景。
昆曲的纡徐委婉,不也正是为了耐人寻味?
在江南园林演唱水磨腔,脚下流水低回,游鱼嬉戏,身边树影婆娑,清风徐来,实在是一种无尽的享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