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曲百问:梅花草堂与项脊轩的关系

昆曲百问:梅花草堂与项脊轩的关系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3梅花草堂与项脊轩有什么关系张大复是一个很怪异的文人。40岁因患青光眼而双目失明,自号病居士,却写下了《梅花草堂笔谈》、《闻雁斋笔谈》、《昆山人物传》、《昆山名宦传》等著作,流传至今。但《梅花草堂笔谈》毕竟记载了昆山作为昆曲发源地的许多史料,弥足珍贵。身材矮小、衣着寒酸的张大复,不仅双目失明,无法读书写作,并患有偏头痛与伤寒,一年中还要反复发作几次肺炎。

昆曲百问:梅花草堂与项脊轩的关系

33 梅花草堂与项脊轩有什么关系

张大复是一个很怪异的文人。家人问,早饭有米烧粥吗?他回答没有,仅一笑,随即摇晃着脑袋唱起昆曲。40岁因患青光眼而双目失明,自号病居士,却写下了《梅花草堂笔谈》、《闻雁斋笔谈》、《昆山人物传》、《昆山名宦传》等著作,流传至今。他的家在昆山兴贤里片玉坊,也就是今天的南街,往南走一两百步就是娄江。

从片玉坊一直往东,越过今天的昆山市区人民路,就是宣化坊,归有光的百年老屋项脊轩就在这里。彼此间的距离不会超过五六百米,来往无疑十分方便。

生活在明代嘉靖年间的张大复,比明代正德元年(1506)出生的归有光小了48岁。在他读书习文时,被称为“明文第一”的归有光早已声名远播。归有光一边在安亭的震川书院讲学论道,一边做他的散文家,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张大复对归有光很崇拜,学古文自然要师法他。你想,各地的学子都不远千里前来求教,家乡人怎么能放弃身边的机会呢?张大复也确实学得形神兼备。笔下娓娓道来的人物,音容笑貌,宛若眼前。这正是归氏散文将情感含而不露地寄托在典型而平凡之细节里的手法。他的许多篇章夹杂在归有光的文集里,居然让人难以分辨。所以,钱谦益曾作这样的评价:“撰《昆山人物志》,焚香隐几,如见其人,衣冠笑语,期毕肖而后止。《记容城屠者》、《济上老人》及《东征献俘》诸篇,杂在熙甫集中,不能辨也。……”

谢刚主则在为《梅花草堂笔谈》所作的跋文中说:“今读其书,盖不脱明末公安、竟陵之习,谈茶说酒、吟风弄月之流,故尔为世俗所推重,然间亦记经世之作,钱谷、屯田、漕河、海运之事,亦足备考史之资。”张大复的文章,难以摆脱那个时代的文人习气,喜欢以风花雪月为题,热衷于谈茶说酒。若干年后,连喝洋墨水和咖啡的董桥,也引用张大复《茶说》里那句话:“天下之性,未有淫如茶者也。虽然,未有贞于茶者也。”作为自己的结论。但《梅花草堂笔谈》毕竟记载了昆山作为昆曲发源地的许多史料,弥足珍贵。此外,他也有很多篇章跟钱谷、屯田、漕河、海运等国计民生之事有关。这与归有光的“忧道”——担忧天下国家大事一脉相承,他也曾写下《三途并用议》、《御倭议》,《备倭事略》、《水利论》等文章,为当政者出谋献策,惠爱百姓。

后来,张大复与归有光的儿子归子慕结识,成了莫逆之交。归有光一生中有六个儿子,子孝、子祐、子宁、子骏、子慕、子萧。子慕是归有光58岁时所得,比张大复小10岁。作为明代散文大家的第五个儿子,作为梅花草堂的座上佳宾,归子慕当然很能理解张大复这位盲人作家的精神和伤痛。

张大复最初的学问来源于父亲张维翰的悉心传授,3岁能以指画腹作字。他的塾师金思斋感慨地说,张大复10岁时《论语》的功底,就已经可以反过来做他的老师了。12岁以后,张大复开始刻苦攻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张家祖祖辈辈五代人都竭尽全力参与科考,结果无不以失败告终,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张大复身上。他不仅有天赋,更有超乎寻常的勤奋。17岁时,他的文章声名已经在苏州一带四处传播。除了对汉唐经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还让父亲陪同,先后拜访了江南一带的名公硕儒。(www.xing528.com)

人们对他数年后取得功名充满了信心,觉得易如反掌。然而,命运与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34岁那年,张大复才勉强考中了秀才。“刚肠难忍英雄泪,死地谁堪儿女怜?”一派落寞情怀,促使他含着眼泪写下了这两句诗。没想到,更沉重的打击还在等待着他。考中秀才几个月,父亲张维翰因病突然撒手人寰。

耐人寻味的是,由于他具有远近闻名的才情与渊博的学识,远近诗礼人家仍争相以重金延聘。朝中大臣顾升伯专门为他修筑了一座飞鸿亭,将他请到京城设馆训导儿子。每年春秋两季,他仍然坚持参加郡试。如果不是一场意外的病变,他或许能中试的。当时,刚满四十的张大复正应聘在乡绅周元裕府上担任家庭教师。他去观看一场民间灯会,突然“眼迷炬,翌日发肿”。二十天后,走进春季考试的考场,刚坐下来,就觉得天昏地暗,一双眼睛什么也看不清楚。这场意外发生的悲剧,给他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张家祖辈六代的梦想,就此毁于一旦。

这跟归有光的命运十分相似:中举以后,归有光每三年一次北上应礼部试,却一次又一次“下第南还”,直到将近花甲之年,仍没有如愿以偿地考上进士,于是只能把讲学论道作为自己的追求。

身材矮小、衣着寒酸的张大复,不仅双目失明,无法读书写作,并患有偏头痛伤寒,一年中还要反复发作几次肺炎。自称病居士的张大复在片玉坊却活得很洒脱,不是别人想象中的那么愁绪满腔。他用口述的方式,让人记录整理,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著作。他的文章被誉为“震川(即归有光)后一大家”。

陈眉公在《梅花草堂笔谈》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元长(张大复字)贫而不能享客而好客,不能买书而好读异书,老不能徇世而好经世,盖古者狷侠之流。读其书可以知其人也。”与张大复颇有交往的汤显祖,在一封信中也说:“读张元长先世事略,天下有真文章矣。”能有这样的评价,张大复在黑暗中活到77岁,也无冤屈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