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渔怎样迷恋昆曲-昆曲百问

李渔怎样迷恋昆曲-昆曲百问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8李渔怎样迷恋昆曲李渔的《闲情偶记》表明,他与清代初年的许多士人一样,厌倦仕途举业,追求精致的艺术化生活。这是李渔奉行的信条。在这五六年里,李渔有乔、王二姬作伴,生活在美妙的艺术环境中,一步步迈向了昆曲创作的高峰。出生于浙江兰溪的李渔和出生于江苏如皋仕宦之家的冒襄,两人相差仅一岁。这副冒襄挥毫而成的对联,当是李渔倾情于昆曲的极好写照。

李渔怎样迷恋昆曲-昆曲百问

28 李渔怎样迷恋昆曲

李渔的《闲情偶记》表明,他与清代初年的许多士人一样,厌倦仕途举业,追求精致的艺术生活。他特别喜爱昆曲发源地的阳澄湖大闸蟹,再三劝导别人:“不看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每年蟹汛季节还没有到,他就早早地准备了一笔开支。只待秋风一起,便兴致勃勃,十指大动。假如这一年手头拮据,哪怕借了钱也要去买蟹品尝。

然而,李渔生平最大的“癖嗜”,毕竟还是写作传奇,自称是“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在《闲情偶记》中,他以很大的篇幅论述传奇的创作、导演、表演、教习、语言音乐服装等等,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自成格局的戏剧理论体系。据说他关于导演的论述,比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还要早两百年。

李渔无疑是一个奇才,除了《闲情偶记》,还有通俗小说《无声戏》、《肉蒲团》流传;编过《芥子园画传》,写过《山水人物四段卷》和史学专著《古今史略》、政法专著《资治新书》。中年时期,他流寓杭州、南京等地,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比目鱼》、《凰求凤》等大量剧本。后来他把《风筝误》等十个剧本合称《笠翁十种曲》刻印发行,风行一时,被当时戏剧界推为“所制词曲,为本朝(清朝)第一”。

明代的许多剧作家,注重文词的典雅华美,使剧本远离昆曲舞台,仅仅成为案头之作。李渔反其道而行之,十分注重观众的共鸣,着力扭转重“曲”轻“剧”、重填词轻宾白的风气。他主张“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他的《十种曲》,题材全都选自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不仅遍行于坊间,而且获得了极好的舞台效果。独树一帜的风格使他在曲坛上一举成名,“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李渔像(日本西野楠亭作)

“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阕;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这是李渔奉行的信条。他并不满足于创作剧本,平生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创办李渔家班,随心所欲地上演自己心爱的剧目。

康熙五年(1666),56岁的李渔应朋友之邀,由北京前往陕西、甘肃游历。也许是老天相助,来到平阳(今山西临汾)时,地方官送给他一个贫女雪儿。雪儿年仅13岁,具有极高的艺术天分。尽管从来没有读过什么书,却聪慧过人,领悟极快。一次,曲师让她听一段曲子,她觉得很熟悉,听之如遇故人。原来,她曾经看过家班演出《凰求凤》,戏中正有这段曲子。经李渔和曲师的教导,她半个月之内就改掉了山西土音,“俨然一吴侬矣”。她被称为乔姬,“登场度曲时,姬为‘正旦’,然亦偶尔为‘生’。巾帼须眉,无所不可,人以通才目之”。

几个月以后,李渔途经甘肃兰州,又有人送给他一个王姬。王姬也是13岁,长相在女伴中虽不算出众,一旦化妆上场,却恍若美少年,令人惊叹。于是李渔让她扮演生角。依靠乔、王二姬作台柱,李渔很快建起了自己的家班。这两个女孩十分聪明,往往只要李渔略加指点,她们便心领神会,创造性地表演剧本内容,常常是“朝脱稿,暮登场,其舞态歌容,能使当日神情,活现氍毹之上……人皆谓旷代奇观”。所以李渔家班创办没多久,便红遍了大半个中国。(www.xing528.com)

《闲情偶寄》(康熙刻本)

李渔在南京的住所芥子园和在苏州百花巷的寓所,都是当时戏曲名流交流艺术的场所。他在芥子园戏台上题有一副楹联:“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雪儿指的正是乔姬。仿佛实验剧团的家班,给李渔很大的帮助,使他在戏曲创作、导演、演出等活动中如鱼得水。家班成为他谋生的一种手段,为推动昆曲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这五六年里,李渔有乔、王二姬作伴,生活在美妙的艺术环境中,一步步迈向了昆曲创作的高峰。由于常年在外巡回演出,朝夕相处,她们对李渔体贴入微,相互间早已忘记了年龄上的差距,友情、艺情、爱情全都融合在了一起。恰如他的好友清初文学家、戏剧家尤侗在为《闲情偶记》作序时所说:“(笠翁)薄游吴市,集名优数辈,自度梨园发曲,红弦翠袖,烛影差参,望者疑为神仙中人。”

京剧《李渔传奇》(中国戏曲学院

然而,就在李渔家班声誉鹊起、蜚声海内时,一场意外变故发生了。清康熙十二年(1673),19岁的乔姬因为积劳成疾而突然逝世。第二年,家班的另一个台柱,同为19岁的王姬也因患病撒手西归。

61岁的李渔突然从欣悦的云层里跌落在地,他老泪纵横,写下了《断肠诗二十首哭亡姬乔氏》、《重过江州,悼亡姬,呈江念鞠太守》等诗作,哭悼乔、王二姬,并为她们写下了一篇《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弟自乔、王二姬先后化为异物,顾影凄凉,老泪盈把,生趣日削一日……”李渔之所以无限悲痛,不仅她们是家班不可或缺的主角,更因为她们在艺术上是最能相互切磋的红颜知己,是自己花甲之年形影不离的伴侣。

二姬之死,对于李渔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其家班从此一蹶不振。六年后,失去旺盛艺术创作力的风流才子李渔,也离开了人间。

出生于浙江兰溪的李渔和出生于江苏如皋仕宦之家的冒襄,两人相差仅一岁。李渔的父亲经常从兰溪去如皋做药材生意,也曾在那里生活。这两个风流才子都为昆曲的悠扬笛声所陶醉。“风流顾曲情如绪,寥廓横空鉴若华。”这副冒襄挥毫而成的对联,当是李渔倾情于昆曲的极好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