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祝允明的昆曲百问-昆曲百问

祝允明的昆曲百问-昆曲百问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6祝允明为何猥谈昆山腔祝允明,因为手上有六指,自号枝指生,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很不喜欢包括昆山腔在内的南曲,对四大声腔的盛行不以为然。祝允明和徐渭对昆山腔的评价,如此褒贬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祝允明在《猥谈》中批挞的余姚腔、弋阳腔等“转转改益”、“变易喉舌”,不无道理。

祝允明的昆曲百问-昆曲百问

26 祝允明为何猥谈昆山腔

祝允明,因为手上有六指,自号枝指生,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也许由于和唐寅一样个性彰显,民间一直流传他们的许多趣事。祝允明是一个爱好声伎之乐的文人,“不修行检,常傅粉黛,从优伶间度新声”(见徐复柞《花当阁丛谈》)。粉墨登场时,连职业艺人也自叹不如。然而,他在《猥谈》一书中,对昆山腔却是批挞有加:

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更为无端,于是声乐大乱。……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变易喉舌,趁逐抑扬,杜撰百端,真胡说耳……若以被之管弦,必至失笑。

祝允明很不喜欢包括昆山腔在内的南曲,对四大声腔的盛行不以为然。他的观点在苏州士大夫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剧作家、画家徐渭的观点。徐渭比祝允明年轻一些,他在《南词叙录》中,对昆山腔完全是另一种看法:

今昆山以笛、管、笙、琵按节而唱南曲者,字虽不应,颇相谐和,殊为可听,亦吴俗敏妙之事。或者非之,以为妄作,请问【点绎唇】、【新水令】,是何圣人著作?

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妓女尤妙此,如宋之嘌唱,即旧声而加以泛艳者也。(www.xing528.com)

有专家考证,祝允明死于明嘉靖五年(1526),当时魏良辅正在艰辛地探索中,《南词引正》尚未完稿,他还没有成为“立昆之宗”。而徐渭的《南词叙录》则问世于嘉靖三十八年(1529),当时士大夫们已对昆山腔“咸尚之”,且颇多赞美之词。祝允明和徐渭对昆山腔的评价,如此褒贬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个人的审美标准与性格有差异,更由于在明代中叶的三四十年间,昆山腔正好经历了一场大的变革,各方的观点纷繁复杂,难免大相径庭。

固执而保守的祝允明,觉得众腔纷呈是“声音大乱”,听了很不舒服。但豁达的徐渭却称赞经过变革以后的昆山腔,“旧声而加以泛艳”,“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尽管新昆山腔流传的范围还不广,“止行于吴中”,但是她经历了合理嫁接和提纯复壮,拥有不可抑制的生命力,已开始蓬勃生长。

一般认为,南戏是从明成化年间开始盛行的,大约到正德年间“遍满天下”,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四大腔调十分流行。当时的“国剧”是用海盐腔演唱的,士大夫们“多尚海盐南曲”。但到了嘉靖中叶,“国剧”演唱的地位就由昆山腔替代了。这里的主要原因是魏良辅将昆山腔大胆改良,以弦索伴奏,并且运用中州韵唱曲,使之更容易为各地区、各阶层的人们所接受。

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四回《玉箫跪受三章约 书童私挂一帆风》有这样一个情节:西门庆本来想让薛太监听“海盐戏子”唱戏,薛太监却表示没兴趣:“那蛮声哈剌,谁晓得他唱的是什么!”尽管他也知道,“一方之地,有贤有愚”。薛太监听不懂海盐腔,无疑是因为这种腔调与地方语音关系太密切了。祝允明在《猥谈》中批挞的余姚腔、弋阳腔等“转转改益”、“变易喉舌”,不无道理。事实上徐渭的《南词叙录》也说:“凡唱,最忌乡音。”但是昆山腔“遍满四方”,恰恰是对南曲不断“变易喉舌”的结果。昆山腔的成功之道,关键在于改造南曲时吸收了北曲的长处,将中州音与昆山话自然融合,给自己安装上了国语的轮子,便能风行天下了。

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前后,士大夫们雅好改良后的昆山腔,且衍成时髦,怕是祝允明所始料未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