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元璋对昆山腔的了解如何?

朱元璋对昆山腔的了解如何?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5朱元璋懂不懂昆山腔朱元璋在洪武六年召见昆山县百岁老人周寿谊,特地问起了昆山腔。否则,朱元璋不会“闻昆山腔甚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明太祖朱元璋懂不懂昆山腔,这个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不再坚持,居然称“朕已悔之”。所以,当朱元璋听说善发南曲之奥的昆山腔“甚佳”,便特意向来自昆山的周寿谊询问。朱元璋的儿子宁献王朱权、孙子周宪王朱有燉,都十分懂昆山腔。

朱元璋对昆山腔的了解如何?

25 朱元璋懂不懂昆山腔

朱元璋在洪武六年(1373)召见昆山县百岁老人周寿谊,特地问起了昆山腔。明代周玄暐的《泾林续记》记录了这段轶事:

太祖闻其高寿,特召至京,拜阶下,状甚矍铄。问“今年若干?”对云:“一百七岁。”又问:“平日有何修养致此?”对曰:“清心寡欲。”上善其对,笑曰:“闻昆山腔甚佳,尔亦能讴否?”曰:“不能,但善吴歌。”命歌之,歌曰:“月子弯弯照九州,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夫妇同罗帐,几人飘散在他州。”太祖抚掌大笑,命赏赐酒馔于殿上,又蠲其家丁役,送其还家。

这则轶事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昆山腔在明代初年的名声已传到宫廷,连皇帝老爷也感觉到了;二是朱元璋认为昆山腔“甚佳”,至少是有点懂了,还想懂得更多。

生于宋代末年的周寿谊,因为长寿而引起世人瞩目,明代有不少著作记述过他。也有人说他是无锡梅村人,中年时才寓居昆山,死后又归葬梅村(见明黄邛《锡金识小录》)。出生在哪里不要紧,按照今天的说法,他可以称作新昆山人,只要有社会价值就行。

元末,昆山腔创始人顾坚和几个朋友——杨维桢、顾阿瑛、倪瓒等人交友甚欢之时,与朱元璋召见百岁老人周寿谊的洪武初年相距很近。这看似偶合,却显示了昆山腔创立时在阳澄湖畔举办玉山雅集、蓄养声伎的热闹状态。否则,朱元璋不会“闻昆山腔甚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明太祖朱元璋懂不懂昆山腔,这个问题关乎国计民生。

朱元璋

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由于看到战争造成的创伤,民生凋敝,他曾带头推行崇俭戒奢的风气。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命令礼臣:“古乐诗奉和而正,后世之诗淫以夸,故一切淫词艳曲,毕弃不取。”有一次,朱元璋让太监领女乐进宫,被监察御史周观政拦在宫门外,还坚持非要皇帝发话不可。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不再坚持,居然称“朕已悔之”。清康熙年间吏部尚书李光地曾在《榕村语录》中记述:“元时人多恒歌酣舞,不事生产。明太祖于中街立高楼,令卒侦望其上。闻有弦歌饮博者,即缚至,倒悬楼上,饮水三日而死。虽立法太严,然所以激励颓靡处,志气规模果不寻常。”因歌舞娱乐被罚倒悬饮水三日而死,这样的立法严酷得不可思议。从元末开始渐渐走向兴盛的昆山腔,无疑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www.xing528.com)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朱元璋的严酷是不得已而为之。限制娱乐的政令,毕竟对于巩固政权有不小的作用。好不容易当上皇帝,一味歌舞升平会耽误了大事。

娱乐却从来是禁而不绝的。不仅仅老百姓喜闻乐见,当时朝廷遇到外夷进贡、首辅考满、翰林到任等重要活动,也时常由钟鼓司和教坊司负责安排听曲看戏,以招待宾客。钟鼓司隶属于礼部,其主要职能是在朝廷朝贺宴飨一类礼乐活动中“掌乐舞承应,以乐户充之”。教坊司则为太监掌管的宫内二十四衙门之一,全权负责出朝钟鼓及内乐和内廷诸戏剧。当时宫廷内演出多为北曲杂剧,或者是南北合套的杂剧,南曲暂时还没有引起官员们关注。所以,当朱元璋听说善发南曲之奥的昆山腔“甚佳”,便特意向来自昆山的周寿谊询问。在心底里,这位帝王很喜欢这种优雅的艺术,尽管出身贫寒,读书不多,却也想赶赶时髦。至于戏曲文化生态是否良好,词曲作家的思想是否自由,曲坛是否萧条寂寥,并不在圣上考虑之列。

朱元璋喜爱《琵琶记》,颇能说明一些问题。高则诚的《琵琶记》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据说在写《琵琶记》时,他坐卧于小楼,三年而后成。连书桌下的地板,也因为打拍子而磨出了洞。剧本写蔡伯喈上京应试后,因贪恋富贵功名,背亲弃妇,另娶新欢。赵五娘在家独支门户。公婆死后,赵五娘进京寻夫,伯喈却不愿相认。最后“马踏赵五娘,雷轰蔡伯喈”,以悲剧告终。由于作品反映了“富易交,贵易妻”的社会现实,深受各个社会层面观众的欢迎。朱元璋是在高则诚死后,才看到《琵琶记》的,一时非常赞赏。他把四书五经比作人家不能少的五谷,而把《琵琶记》比作富贵人家不可少的珍馐美味,“由是日令优人进演”。听说昆山腔甚佳后,朱元璋还命令教坊在演唱《琵琶记》时,用古筝和琵琶伴奏。

这样一来,对于推广南曲和昆山腔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还是那句老话,“上有所好,下必甚矣”。所以,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强调“将《伯喈》(即《琵琶记》)与《秋碧乐府》从头至尾熟玩,一字不可放过”,这才是学唱昆山腔最实在的办法。《琵琶记》竟然有三十几种版本,可见其流传之广。

《琵琶记》(北方昆曲剧院)
(左起)魏春荣饰牛小姐,王振义饰蔡伯喈,蔡瑶铣饰赵五娘

朱元璋为何召见百岁老人周寿谊,并询问昆山腔?为何看重高则诚的《琵琶记》?其实是瞄准了其教化功能,“有孝有能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朱元璋要实行“以孝治天下”,这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就不会乱了。这位1368年登基的封建统治者,是颇为高明的。

永乐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永乐九年(1411)的一道榜文说:今后倡优装扮杂剧,除依律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禁外,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概拿送法司究治——处罚最重者,可以把全家都杀了。

朱元璋的儿子宁献王朱权、孙子周宪王朱有燉,都十分懂昆山腔。他们是明初散曲和杂剧的著名作家。两位王爷热衷于此,在官僚士大夫中的影响不言而喻。到了后来,明惠帝明成祖、明宣宗、明宪宗等皇帝,也无不嗜好戏曲。他们并不偏重于教化,对于明代中叶昆曲繁盛期的到来,当然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