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纳西古乐受昆曲影响-昆曲百问

纳西古乐受昆曲影响-昆曲百问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纳西古乐受昆曲什么影响被称为“在中国各地已失传了的音乐”和“东方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是丽江古城的骄傲,是纳西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滇昆的出现比纳西古乐晚了两百多年。很可能,纳西古乐在形成时期就受到了来自昆曲的影响。显然,向纳西古乐学习,让昆曲实现普及化、大众化,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纳西古乐受昆曲影响-昆曲百问

21 纳西古乐受昆曲什么影响

被称为“在中国各地已失传了的音乐”和“东方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是丽江古城的骄傲,是纳西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在今天的大研镇,拥有十几个古乐队,到处都有古乐演出。近年来他们多次应邀去国外演出,更是成为丽江旅游的特色节目。游客要是不欣赏古乐,等于没有来过丽江。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大量音乐元素,乃至很多曲目,是来自汉族道教音乐,来自江南丝竹,来自昆曲。昆曲对于纳西古乐的形成,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

“丽江奇才”宣科先生是纳西古乐会引人瞩目的人物。他在主持词中说,纳西古乐并不完全纳西,有不少成分来自汉族。善于开放和吸纳的丽江,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色彩纷呈的社会。自明代以来,有很多人从南京迁徙到云南来,他们必然会带来汉族的音乐。民间也有传说,纳西古乐是明代土司木德以九十九匹好马和金沙江出产的金银从明太祖朱元璋那儿换到的。六百多年来,这些古老的曲牌便一直在金沙江大回湾的地方深深扎根,不断繁衍。据说宣科的父亲是安徽宣城人,母亲是丽江的纳西族人,他自己就是汉族与纳西族融合的结果。

由丽江县人民政府和广东省音乐研究会联合录制的《中国古代音乐珍品·纳西古乐》,为我们提供了重要佐证。这盒录音磁带,共有九首乐曲,其中的《八卦》,一看名字就知道是道教音乐。而《一江风》、《山坡羊》和《一封书》三首乐曲,与昆曲音乐血肉相连。

《中国音乐辞典》(中国音乐出版社出版)上有这样的记载:“《一江风》属南曲南吕宫。京剧中所用的大字牌子出于昆曲《百顺记·召登》……常用于大队人马行路时,或军队班师启程。”“《一封书》,十番鼓曲,流行于无锡、苏州等地区,因曲中有曲牌《一封书》而得名。曲谱载入《苏南吹打曲》。”“《山坡羊》,南北曲都有,北曲属中吕宫,南曲属双调,可单独用作散曲的小令,也可用于套曲,如昆曲《雷峰塔·断桥》白娘娘上场时所唱。”

我们知道,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是在明朝初年至嘉靖年间迅速繁盛的。在昆曲的发源地昆山,流传着这么一段故事: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后,曾经接见过昆山的一位百岁老人周寿谊。朱元璋别的不问,只是问他,听说“昆山腔”曲调细腻委婉,唱起来很好听,不知道你会不会唱?周寿谊笑着回答,会唱一些,但是年纪大了,不如别人唱得那么好了。

朱元璋开国以后,曾多次派遣使者招降云南梁王和大理段氏。但梁王和段氏自恃兵力雄厚,拒绝投降。于是,明朝出动了三十万大军讨伐云南。这时候,丽江宣抚司阿甲阿得却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率众归顺”,并大力协助明王朝统一周边民族地区,使云南很快纳入了明王朝的统领之下。随即,朱元璋又通过干儿子沐英,钦赐阿甲阿得以“木”姓,使他们传统的父子连名制,改成了汉姓名字。朱元璋利用木氏土司的势力,顺利实现了筹划云南的策略。木氏土司由于处理好了自己与明王朝和周边几个民族的关系,获得了自主的政治地位,也创造了自立的经济条件,促使丽江古城迅速发展。

一心想打破封闭落后状态的木氏土司,十分重视汉文化的学习,还专门从中原地区请来了一些汉学教师、医生、画师、开矿技术人才、建筑人才等工艺技术人员,使汉族先进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大大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今天生活在云南的许多白族、纳西族的人们,既说自己是少数民族,又说自己的籍贯是应天府柳树湾,其实他们的先祖都是汉族,是当年从应天府(今天的南京)迁徙过来的移民。(www.xing528.com)

当年朱元璋为了安定军心,在派遣三十万军队平云南后,允许官兵们的家属随之迁移到云南。她们大都来自南京,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哪儿去寻找精神慰藉呢?唯一能够抚慰心灵的,就是从小便耳濡目染的昆曲和江南丝竹音乐。在寒冷漫长的夜晚,倾听来自故乡的音乐,心头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暖的春意。

发配到云南的几十万人,自觉不自觉地担任了“文化使者”的使命。他们在带来江南一带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将音乐带到了边陲之地,聚集在一起,欣赏它的美妙。日久天长,便使它与当地的音乐渐渐融合了。

不难看出,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不仅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为无数种戏曲音乐奠定了基础,对于纳西民族音乐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数百年来,由于蒙古族满族统治者的野蛮入侵,汉民族的传统音乐受到了极大的损毁,在江南一带能够保留下的已是凤毛麟角。可在古城丽江,传统音乐却保留得那么完整,确实令人惊异。

最近读到两篇资料。一篇是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的文章,他在欣赏纳西古乐时,发现明代苏州人制作的一副乐器——云锣,竟然越过漫长的历史时空,在数千里外的滇西北民间安然无恙,至今仍使用着。音调悠扬悦耳,洪亮饱满。他认为,苏州乐器制作的兴起是与明代昆曲在全国的发展同步的。当年纳西的文人学士把演习中原唐宋词古乐作为修身、学礼、习文的必修课,须采取正宗的中原乐器。正宗的中原乐器,才适合演奏中原音乐。在昆曲兴盛时期,苏州恰恰是艺术中心。

另一篇文章,介绍明史专家、南京大学教授潘群的研究工作。潘群先生认为,元代末年产生于昆山的昆曲,一直到明代正德年间才流传到云南,称之为滇昆。滇昆的出现比纳西古乐晚了两百多年。很可能,纳西古乐在形成时期就受到了来自昆曲的影响。昆曲极可能是“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之外,纳西古乐另一个神秘的不为人知的来源。那么,是谁在滇昆产生之前两百年,就将昆曲带到了云南呢?潘群先生把目光投向了因得罪朱元璋而发配充军云南的沈万三及其家族。他觉得,沈万三对于云南不仅仅有经济上的影响。

不管怎么样,昆曲也罢,在江南一带流传的民间器乐曲也罢,与丽江古乐在数百年之前就有血肉联系。《一江风》、《一点金》、《浪淘沙》等不少曲牌与丽江古乐的曲牌是一样的,旋律、配器和蕴涵的情绪也相差无几。这方面,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考证。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即纳西古乐对古城丽江的旅游事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古乐自身也在继承中发扬光大,且走出国门,为世人所称道。而我们的昆曲,堪称百戏之祖,比纳西古乐牌子老得多,如今却仍然举步维艰。

显然,向纳西古乐学习,让昆曲实现普及化、大众化,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