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顾阿瑛有哪几个志同道合者
顾阿瑛,字德辉,号金粟道人。他既是诗人,也精于音律,擅长吹、拉、弹、唱,以声伎广交四方宾客。作为一个经营有道的文士,他富甲一方,在阳澄湖与傀儡湖之间修筑“玉山草堂”,又称为“玉山佳处”,分别有桃花轩、钓月轩、春晖楼、秋华亭、可诗斋、碧梧翠竹堂、柳塘春、君子亭、书画舫等二十六处建筑。曹雪芹的好友、四松堂集作者敦诚,曾写过“病中犹作烟波思,梦绕湖光山色楼(玉山佳处有湖光山色楼)”的诗行。《严复集》中也有“金粟前身顾阿瑛,未央宫瓦刻朱盛”的绝句,可见影响深远。
顾阿瑛著有《制曲十六观》,对唱曲有很高的要求,如“曲要清空,不可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曲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物所役,则失其雅正之声”。显然,这跟昆曲水磨腔的演唱风格,完全是一致的。
“玉山佳处”筑成后,“其所居池馆之盛,甲于东南,一时胜流,多从之游宴”。海内文人名士张雨、黄公望、倪云林、杨维桢、王蒙、朱珪等先后前来参加“玉山草堂雅集”。这里的诗酒流留,成为元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创作最多的诗文雅集。而从昆曲史研究的角度看,出入玉山草堂的,不仅有杨维桢、张翥这样的词曲家,还有著名南戏作家柯九思、高则诚等。柯九思是《荆钗记》作者,高则诚是《琵琶记》作者。杨维桢是元末著名诗人、散曲家,人称“铁笛道人”。风月散人顾坚,也是玉山草堂的座上客。
我们在这里介绍几位顾阿瑛的曲友,由此可以看出昆山腔萌发时期的状态。
顾阿瑛刻像
昆曲鼻祖顾坚
昆山腔起源于昆山,自有其社会生活基础和历史原因。唐宋以来,昆山一带早已流行各种歌舞伎艺。南宋龚明之《中吴记闻》说:“昆山县西二十里,有村曰绰墩,故老相传;此黄番绰之墓,至今村人皆善滑稽及能作三反语。”宋理宗时编刊的《玉峰志》记载:乡民以“伎乐”送神,才艺出众。元代昆山商业经济的发达,是促成昆山腔形成的主要原因。当然,与顾坚、顾阿瑛等人的努力也密不可分。
尽管顾坚仅是一介布衣,但他个性鲜明,对权贵扩廓帖木儿“屡招不屈”,对声腔艺术无比热衷,“善发南曲之奥”,这与顾阿瑛有许多共同点。顾阿瑛把玉山草堂作为研究改革昆山腔的实验,得到了顾坚的支持,以致“玉山草堂园池声伎之盛甲天下”。
在所有的历史记载中,顾坚“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的说法,清楚地说明了是他将黄番绰所传的民间艺术加以改造,才渐渐形成昆山腔的雏形。
南曲泰斗高则诚
高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县阁巷镇柏树村人,曾任处州录事、浙东阃幕都事、绍兴府判官、庆元路推官、江南行省台掾等。他为人狷介耿直,“数忤权贵”,仕途生涯很不如意。元至正十六年(1356)后改授福建行省都事,道经庆元,被方国珍强留幕下。但高则诚不从,隐居鄞县栎社,以词曲自娱。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闻高明之才,派人征召进京修《元史》,高则诚以病老辞谢,不久即病逝。
高则诚是在辞官退隐的状况下,埋头撰写《琵琶记》的。《琵琶记》全名《蔡伯喈琵琶记》,共四十二出。在《琵琶记》成书前的宋代,民间早已流传着关于蔡伯喈的故事。明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编》中有《赵贞女蔡二郎》一目,注:“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实为戏文之首。”高则诚将南戏所演的蔡伯喈故事改编为《琵琶记》。撰写《琵琶记》的过程,可谓呕心沥血。“风声月色来亭榭,老泪年来湿几更。”他反复吟唱,剧本一再修改。《琵琶记》问世后,顿时蜚声剧坛。连明太祖朱元璋阅读后也高度评赞道:“四书五经,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琵琶记》作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古典戏曲作品之一,至今仍是地方剧种经常上演的剧目。《琵琶记》的出现,代表了中国南戏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宋元戏文的终结、明清传奇的先声,不仅为南方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所赖以依存的传奇体制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戏剧的表现形态提供了定向发展的坐标。《琵琶记》在古典剧作中堪称典范,被后人誉为“南曲之祖”。(www.xing528.com)
昆山腔在萌芽之初,从南曲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所以顾阿瑛对高则诚很推崇。在他的《玉山草堂雅集》第八卷,这样介绍高则诚:“长于硕学,为时名流,往来于草堂,具鸡黍谈笑,贞素相与淡如也。”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也说:“高明,字则诚,温州瑞安人(《玉山草堂雅集》、《列朝诗集》皆云永嘉平阳人)。则诚所交,皆当世名士,尝往来昆山顾阿瑛玉山草堂。阿瑛选其诗,入《草堂雅集》;称其长才硕学,为时名流。”
铁笛道人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元代杰出的文学家,浙江诸暨人,别号铁崖、铁笛子、铁心道人。他早年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杨宏曾在铁崖山上建筑楼宇,绕楼植树百株,楼中聚书数万卷。杨维桢在楼上读书,每天只用辘轳传递食物,足足苦读了五年。元泰定四年(1327)考取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官至建德路总管府推官,当时会修辽、金、宋三史;元末,擢江西儒学提举,未及上任,适逢反元兵乱,遂避居富春江,后徙居钱塘,晚年寓居松江。他在门上写有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江南一带的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络绎不绝。
杨维桢常常头戴华阳巾,身披羽衣,周游于山水之间,以声乐自随。有客人来访,他拿起铁笛横吹,或者让侍儿唱曲,自己弹凤琶作伴奏。酒酣以后,婆娑起舞,见者以为神仙中人。所作古乐府,多以史事和神话为题材,好驰聘异想,或用奇辞,自成风格,被称为“铁崖体”,成为元末诗坛的领袖人物。
顾阿瑛虽然比杨维桢年轻16岁,彼此却志趣相投,交往频繁。从田洪先生所编的《顾阿瑛交游系年》可以看出,仅元至正八年(1348)顾阿瑛39岁那年,他们至少有四次聚会。正月二十二日,顾阿瑛与杨维桢、张渥、郯韶、于立、徐起贤聚饮于姑苏路义道舍,以诗同咏琼花姬。二月十二日,顾阿瑛买百花船,邀杨维桢、张渥、于立诸人游苏州虎丘,遇天气骤变,未果此行。三月十日,顾阿瑛偕杨维桢、张雨、袁华、陆仁、秦约、郭翼烟雨中游吴门石湖诸山,杨维桢为此作《花游曲》。六月二十四日,杨维桢至昆,偕高智、于立、袁华、陆仁、张师贤集于顾阿瑛“浣华馆”相与倡和。也正是这一年的七月,顾阿瑛开始大兴土木,筑山穿池,修建园林亭馆,构筑“玉山佳处”。八月一日,杨维桢还为顾阿瑛撰写了《玉山佳处记》。
杨维桢在诗、文、戏曲方面都颇有建树,历来对他评价很高。从前人的记载看,顾阿瑛、顾坚、杨维桢、倪瓒等人所创立的昆山腔,采用了元代乐府北曲依字声行腔的演唱方式。如顾坚的《风月散人乐府》与杨维桢的《铁崖古乐府》都以乐府命名,不仅语言俊丽,句式、平仄也十分合律。杨维桢作有南散套【双调·夜行船】《苏台吊古》,这套曲句式、平仄皆合律,后来被梁辰鱼用在了《浣纱记·泛湖》一出中。
一代奇才柯九思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他出生在群山簇拥、碧溪环绕的浙江仙居县山村,也许是受括苍山秀灵之气的熏陶,自幼便聪颖绝伦,有神童之称。长大后,更是名冠艺坛,被誉为奇才。
柯九思曾被授予典瑞院都事(正七品,掌管瑞宝和礼用玉器)一职,后迁升为奎章阁鉴书博士(正五品),专门负责宫廷所藏金石书画的鉴定。文宗皇帝对他颇为信任,为了让他能自由出入禁中,特赐牙章得通籍禁署。他与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一起,常侍皇帝左右。柯九思作画,虞集题诗,“宠顾日隆”。但后来因朝中官僚的嫉妒及文宗去世,柯九思退居吴下,流寓于松江胭脂桥。
一般人认为,元代传奇《荆钗记》为柯九思(丹丘)所作。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王十朋荆钗记》为柯丹丘作。清初张大复的《寒山堂曲谱》引题在“王十朋荆钗记”条下则注为“吴门学究敬先书会柯丹丘著”。这部戏中的《看眼·上路》现在还经常演出。剧本讲述的是穷书生王十朋与钱玉莲围绕荆钗所展开的婚姻故事。作者在“开场家门”中,声明此剧是为表彰“义夫节妇”而作,显然是要倡导夫妇间的相互忠信。王十朋被塑造为与早期南戏中富贵易妻的蔡伯喈、王魁、张协等人物相对立的形象。
顾阿瑛在27岁时,就经人介绍,结识了柯九思。三年后的春日,顾阿瑛邀柯九思游玉峰山,柯九思拜石题名而还。当时,柯九思已年逾五旬。以后,他又来到顾阿瑛的“玉山佳处”,参加玉山草堂雅集。这里歌啭娇莺,舞飞轻燕,女艺人南枝秀、天香秀、小琼花的演唱,博得了阵阵喝彩。客座上,有风雅画家倪云林、王蒙和倪元镇,而自称“杨铁笛”的诗人杨维桢,醉吹玉笛。柯九思与浙江瑞安人高则诚可以说是同乡,境遇也相仿,彼此分外投契。当时风华正茂的高则诚正在酝酿《琵琶记》,尚未脱稿。在顾家的诗酒之宴上,文人雅士云集,宾客们都希望柯九思能编写新戏,由顾坚设计新腔。于是,柯九思的《荆钗记》应运而生。之后,《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也随着昆山新腔的流行,被人重新整理后搬上舞台。《荆》、《刘》、《拜》、《杀》四大南戏随即风行一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