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曲百问:一个戍卒对其实际应用

昆曲百问:一个戍卒对其实际应用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一个戍卒对昆曲有多少用魏良辅五十多岁时,有一次在太仓听曲,无意间发现了戍卒张野塘,惊异之余,很快与之结为至交。昆曲让他们志同道合,抛弃了许多世俗的理念,不顾一切地投身于改革。否则魏良辅不会听他演唱三天三夜不愿离开,全然不顾他是军中服役的戍卒,厚爱倍加。在“曲圣”的背后,却有一个戍卒作出的贡献。不过,最值得一提的,毕竟是戍卒张野塘。

昆曲百问:一个戍卒对其实际应用

10 一个戍卒对昆曲有多少用

魏良辅五十多岁时,有一次在太仓听曲,无意间发现了戍卒张野塘,惊异之余,很快与之结为至交。没多久,魏良辅居然把待字闺中、贵人争求的女儿嫁给了他。

明代宋直方在《琐闻录》中记录了昆曲史上这感人的一章。他说:魏良辅“……一日至太仓,闻野塘歌,心异之。留听三日夜,大称善,遂与野塘定交。时良辅年五十余,有一女,亦善歌。诸贵人争求之,不许。至是竟以委野塘。吴中诸少年闻之,稍稍称弦索矣。野塘既得魏氏,并习南曲,更定弦索音节,使与南曲相近。并改三弦式身稍细,而其鼓圆,以文木制之,名曰弦子”。

魏、张两人,都颇有艺术至上的精神。昆曲让他们志同道合,抛弃了许多世俗的理念,不顾一切地投身于改革。他们吸收了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小调的某些特点,对昆山腔进行加工,将南北曲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格调新颖、唱法细腻、舒徐委婉的“水磨腔”。张野塘的妻子魏氏“善歌”,成了新腔的第一体验者。

张野塘是从河北还是从安徽寿州发配到太仓的,尚有争议,但他能北曲,善弦索,是确信无疑的。否则魏良辅不会听他演唱三天三夜不愿离开,全然不顾他是军中服役的戍卒,厚爱倍加。张野塘没有辜负岳父大人的期望,认真改良唱腔,既使南曲“收音纯细”,又使北曲“转无北气”,一扫以往平直而缺乏意韵的状态,同时改革了以箫、管为主的伴奏方式。张野塘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山腔的演唱,使演唱更加富有感染力。尤其是对三弦的改造,并引入提琴,解决了魏良辅“长于歌而劣于弹”的问题,使昆山腔的演唱日臻完美。

有张野塘相助,魏良辅不再出去卖唱或者做走方郎中,翁婿两人专心致志地“镂心商曲”。魏良辅有缘结交张野塘,是如虎添翼,张野塘能成为魏良辅的助手,也让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这样的配合,由一场婚姻来作为保障,自然愈加稳固。历史庄严而巧妙地选择了这两位配合默契的改革家。从此,魏良辅名声大振,及至被尊称为“曲圣”。在“曲圣”的背后,却有一个戍卒作出的贡献。(www.xing528.com)

魏良辅、张野塘等人为完善昆曲的伴奏而引入的乐器。

一直到了清代,陈其年仍写下这样的诗句:“嘉隆之间张野塘,名属中原第一部。是时玉峰魏良辅,红颜娇好持门户。一从张老来娄东,两人相得说歌舞。”

魏良辅还有一个弟子潘荆南,是梁溪(今无锡)人。他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昆山腔的精髓,在梁溪带动了流行风潮,“荆南游处必偕以箫管合曲,一时竞相传习,世谓度曲之工始于玉峰,盛于梁溪”。当地有一句谚语说:“无锡莫开口,谓能歌者众也。”

不过,最值得一提的,毕竟是戍卒张野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