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和愚昧者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愚昧的人总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不敢跨越雷池半步,觉得现有的就是最好的,未知的都是危险的。而聪明人具备勇气,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于挖掘事物的与众不同。
从前,有个国王特别喜欢研究数学,总喜欢提出奇奇怪怪的问题去考验大臣们。
一天,他在御花园里闲庭慢步,当路过一个荷花池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考题,他一本正经地向陪同的几位大臣说:“你们算算,这池里的水能装几桶水啊?”大臣们一听顿时傻眼了,额头上直冒冷汗,全都一声不吭,心里想:这得装了才能知道吧?
国王不高兴了,便下旨:“就三天时间!你们全都给我用心思考。答不上来重重责罚!”大臣们窃窃私语,认为这个考题实在太偏了,其中一个人小心翼翼地对国王说:“我们的特长是帮您处理国事,而不是算数学……”
“如果连这种问题都解决不了,何谈国家大事!”国王不满地打断了这个大臣。
这件事情很快传遍了全国。三天过去了,大臣们绞尽脑汁,仍束手无策。此时,一个小男孩来到皇宫前,声称自己知道答案。
于是,那些惶恐不安的大臣把这个小男孩带到了国王跟前。国王看了看男孩,然后下令:“带他去看池塘吧。”
小男孩却摇了摇头,笑道:“不必了,我不用看池塘就知道答案!”
国王饶有兴趣地问道:“哦?那你给大家解答一下吧。”
男孩背起手,像个大人一样说道:“其实很简单。水的桶数,取决于那是怎样的一个桶。这就是答案。”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明白这个小男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小男孩顿了顿,继续解释:“如果您给我的量桶和那个水池一样大,那装一池水不就只需一个桶吗?量桶如果只是水池一半大的话,那就是两桶水;如果是三分之一大,那就有三桶水……以此类推。”
“哈哈,你说得太对了!”大臣们恍然大悟。
这么“简单”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大臣一个个都百思不得其解呢?(www.xing528.com)
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全被自己的思维定式“绑架”了,按照套路,按照模式去解决问题,不敢去创造一条具有突破性的新思路。而事实上,只要,撇开那些水量,换一个角度,从量器上着手,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跳出思维迷宫的限制,进行非常规思维,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很多人做事总爱自己吓唬自己,热衷于把事情复杂化、把难度深层化,总认为那些难题都是连环套,一环接着一环。“世上没有那么简单的事”,这是最先出现在他们脑子里的。他们不敢去打破脑袋里那套约定俗成的“规矩”。
事情还没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对于他们,最欠缺的也许不是创新的潜能,而是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物体为什么会燃烧?如今,这个答案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早在18世纪时,这却始终是个谜。当然那时的权威人士绝对是有解答的,那就是所谓的“燃素说”。这个学说认为,那些能燃烧的物体,本身就含有一种名叫“燃素”的特殊物质,正是这种物质使物体燃烧起来的。
1774年,在英国有位科学家,叫普列斯特列。一天,他在实验室做实验,正好需要给氧化汞加热,实验过程中他意外发现,从氧化汞中分解出了一种纯粹气体,这种气体竟能使物体燃烧。这是一种什么气体呢?从“燃素说”的常识出发,普列斯特列按常规思维,把它命名为“失燃素气体”。
不久,普列斯特列游学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盛情接待了他。当拉瓦锡得知那个“失燃素气体”的实验后,立刻来了兴趣,他重新做了一遍那个实验,得到了那种新气体。但是拉瓦锡并没有就此结束,盲从于权威。
通过反复考量和研究,他建立了全新的燃烧氧化理论,第一次把这种新气体命名为“氧”。在化学史上,这是一次伟大的革新。这种改革正是源于拉瓦锡敢于探索和发现,敢于从“常识”头上跨过,敢于推倒权威理论。
BP中国公司化工副总裁易珉曾说过:“应对日益复杂的企业和市场的挑战,我们唯一能够胜算的地方就是开放式地学习,打破常规传统地学习,打破地域地学习,打破语言和文化界限地学习。”显然,推陈出新是一切进步的法门。
小贴士
如果老板正翘首以盼你来个思想飞跃,你却循规蹈矩地摸爬滚打,畏首畏尾地说着“之乎者也”,那么就别怪老板不讲情面,跟你Game over了!
那些局限你创造力的一切,都该勇于打破。如果你是职场上的聪明人,就应该唱出自己职业生涯的“勇叹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