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文学对中国现实生活或公共事物的介入,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底层生活的关注、对普通人甚至弱势群体生活的书写,已经构成了新世纪文学的新人民性。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下生活的另一面。由于历史、地域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构成了中国特殊性的一部分。这种不平衡性向下倾斜的当然是底层和广大的欠发达地区。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在强调文学性的同时,作家有义务对并未成为过去的历史和现实表达出他们的立场和情感。在这个意义上说,作家在表达他们对文学独特理解的基础上,也接续了现代文学史上“社会问题小说”和文学的人民性传统。
曹征路对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关注已久,他的《那儿》轰动一时。小说的主旨不是歌颂国企改革的伟大成就,国有资产的流失、工人生活的艰窘,工人为捍卫工厂的大义凛然和对社会主义企业的热爱与担忧,构成了作品的主旋;《霓虹》也是令人深感震撼的小说,我们看到了一个从生活到心灵都完全破碎了的女人——倪红梅全部的生活和过程。为了她的女儿和婆婆,为了最起码的生存,她不得不从事最下贱的勾当。但她对亲人和朋友的真实与朴素又让人为之动容;长篇小说《问苍茫》虽然在立场上稍有妥协,但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另外一种历史,反映了这个过程中尚未表达的复杂性。
胡学文的《命案高悬》书写了一个乡村姑娘的莫名死亡,在乡间没有任何反响,甚至死者的丈夫也在权力的恐怖和金钱的诱惑下三缄其口。这时,一个类似于乡村浪者的“多余人”出现了,他叫吴响。村姑之死与他多少有些牵连,但死亡的真实原因一直是个谜团,各种谎言掩盖着真相。吴响以他的方式展开了调查。一个乡间小人物——也是民间英雄,要处理这样的事件,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此外,一个新的、被命名为“打工者”群体的文学也在这个时代崛起,郑小琼就是这个群体代表性的作家。(www.xing528.com)
对底层生活的关注,使文学与社会公共事务重新建立了联系。作家的内心关怀逐渐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文学潮流。这个文学潮流书写了今日中国的另一种生活:他们或者是穷苦的农民、工人,或者是生活在城乡交界处的淘金梦幻者。作品从不同的方面传达了乡土中国或者是前现代剩余的淳朴和真情、苦涩和温馨,或者是在“现代生活”的诱惑中本能地暴露出农民文化的劣根性。作家一方面表达了底层阶级对现代性的向往、对现代生活的从众心理;一方面也表达了现代生活为他们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复杂后果。底层生活被作家所关注并进入文学叙事,不仅传达了中国作家本土生活的经验,而且这一经验也从一个方面表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学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