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做好自己应对挑战

如何做好自己应对挑战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样,在新的挑战来临时,她总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让自己离既定的人生目标又近一步。资料来源: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人民出版社,2006.我们怎样衡量一项职业的成功?所以,凌志军在其《成长》一书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做成功的自己,道理很明白,但是能否认识到真正的自我,并做回自我,却并不容易。

如何做好自己应对挑战

第三节 做最好的自己

“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威廉·福克纳

案例

不虚度此生,就是我的成功

曾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的潘锦辉是一个典型的女才子。在清华大学电子系读书时,她就天资过人,同时又兼具诚恳、谦逊等品德。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时,潘锦辉用她灵活而敏锐的思维方式以及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赢得了李世鹏等资深专家的一致好评。后来,潘锦辉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斯坦福大学深造,并有机会在许多国际知名的大企业中工作。

在常人眼里,潘锦辉的人生旅途可谓一帆风顺,但潘锦辉自己却不这么想。她常常问自己:成功究竟是什么?难道学业和事业上的一帆风顺就是最大的成功吗?难道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名和利就是最大的成功吗?如果成功只有一种定义,那么,自己多年来拥有过的许多美好的憧憬和设计又该如何实现呢?

有一天,一位学长无意间问潘锦辉:“你到底对做什么感兴趣呢?”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潘锦辉,令她在一瞬间明白了许多:成功之路有许多条,成功的定义也有许多种,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快乐。

从此,潘锦辉积极投入乐观、充实的人生当中。

工作时,她总是尽力让自己做到最好。每进入一个新领域,她都会无比兴奋,因为可以从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学到与不同的人相处、合作的技巧。这样,在新的挑战来临时,她总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让自己离既定的人生目标又近一步。

业余时间里,她在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担任项目负责人和区域负责人,帮助中国贫困山区建学校、办教育。在做义工时,即使是琐碎的小事,她也要尽量做好。在这一过程中,她认识了许多来自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有的是成功的投资家和创业家,有的是普通的职员和退休老人。大家在这样的工作中获得的快乐和成就感,丝毫不少于在日常工作中的所得,更重要的是,这种快乐和成就感并不会因为每个人身份和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潘锦辉说:“现在的我,经过了许多顺境和逆境,虽然不知道在别人眼里算不算成功,但却更加自信和快乐。因为我学会了把远大的理想变成具体的奋斗目标——做好每一件事,快乐每一天。我不能确定自己将来能否获得许多人推崇的名和利,但对我而言,成功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快乐、充实、有意义。事业进步是成功,给家人快乐是成功,广交朋友是成功,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是成功。成功并不遥远,不虚度此生,就是我的成功。”

资料来源: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人民出版社,2006.

我们怎样衡量一项职业的成功?也许最明显的方法是看看这个人在地位层级中升到多高?或者是收入增长了多少?这些客观的指标的确被用于有关职业成功的大部分研究中。然而,尽管地位和晋升更加适合传统或官僚职业的概念,但是却不太适合其他职业形式。这种职业成功观通常被称为客观的职业成功,与被称做主观职业成功的态度和感觉相对。

当然,令人十分感兴趣的是确定什么因素有助于一个人取得职业成功。如果我们知道那些因素是什么,我们也许对它们有所作为。

图3-4是一个职业成功模型,它显示了可能影响到一个人所体验到的客观职业成功和主观职业成功的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可能被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结构社会的,这一类因素是个人职业发生的地方,它既包括十分非个人化的因素,如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也包括比较个人化的因素,如为工作甑选人才的人所持有的偏差与偏见。

第二类是个人的特征,常被称做人力资本,因为它们部分地反映出个人通过遗传或后天获得的特征所带入他/她的工作中的东西。当然,这些特征的重要性及意义取决于它们如何被他人所解释,以及它们怎样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第三类因素与个人行为有关,如他们与他人交叉工作的程度,他们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而主观上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凌志军在其《成长》一书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img11(www.xing528.com)

图3-4 职业成功的一个可能模型

任何真正的成功都像任何真正有意义的人生那样,具有先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要想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我们就必须在认识自己、了解环境、培养品德、塑造人格、掌握方法、坚定信念等多个方面同时倾注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并应当像李开复博士所说的那样,“用智慧在各种看似矛盾的因素之间主动选择‘完整’和‘均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复旦大学附中高三女生汤玫捷,在校成绩排在100名左右。在国内的许多老师看来,汤玫捷并不是一个特别出色的学生。但是,汤玫捷却因为自身优异的综合素质,成为2004年唯一被哈佛提前录取的中国学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顿时,汤玫捷的成功在社会上激起强烈的反响,来自上海的“哈佛女孩”炙手可热。那段时间汤玫捷每天都会接到不少电话,希望她出书介绍成功经验。但汤玫捷告诉记者,她不愿出书,不愿把自己的经历简化成抽象的“成才公式”,因为“我们是野生植物,不是园林植物。每个人独特的优点就是自信的源泉”。

复旦大学附中的校长认为:优秀学生并非是靠某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而是在营养均衡的土壤中脱颖而出的。因此,学校应该营造宽松的氛围,提供丰富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选择,例如,多布置一些“开放式”的作业、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等,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成功的支点

做成功的自己,道理很明白,但是能否认识到真正的自我,并做回自我,却并不容易。因为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并且是根深蒂固的。正如,下面这个案例所说揭示的那样:我活着,但不是我,是我的家庭活在我的身上。其实案例中的主人公,并不是特例,我们生活中存在太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他们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却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到下一代的身上。

实际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强加到下一代身上,只有让每个人充分做回自己,才能真正获得幸福的人生。

案例

原生家庭的故事

我活着,但不是我,是我的家庭活在我身上。父亲与母亲都来自贫瘠的客家原乡,在这满是山砾的丘陵地上,生活的辛苦是共同的,不分男女、大人和小孩,但客家先民们,相信人定胜天,刻苦地在此耕耘了好几个世代,才在细碎的丘陵地上,向天要到一口饭吃。在这里,辛勤与节俭,是生存必要的条件,但难以开垦的山坡地,能长出来的稻穗总是有限的。

父亲曾希望靠着苦读,找到另一个天空,但会念书的哥哥,考到学费全免的师专,这是乡下人最好的出路,在这个家只能供一个孩子念书的前提下,他只能认命地到工厂当技术员。身为一个劳动者的辛苦与不平,他常会抱怨,不甘于这样的宿命,拼了命地工作与借贷,他终于开了电器行,成了一个需要劳力但自主的小商店主。阶层的转变似乎带来机会,但当他因为车祸受伤,使得劳力的负担必须由他的太太和儿子来替补时,他的内心是苦闷的,原来爬到另一个阶级,不只是努力,还要有条件。我的父亲是个认真苦干的人,这颗种子从贫瘠的原乡飘了出来,希望靠着自己的努力,落到一个较好的环境,但终其一生,还是改变不了身为劳动者的本质,于是他只能冀望下一代,希望不同的种子能开出不一样的生命花朵。

母亲是老二,当她的母亲为了延续香火,而不断交替处在怀孕和生病的状态时,她无法忍心像她大姐,用激烈的方式反抗家庭对她的要求,从小学开始,她就肩负着许多属于她母亲的责任,从照顾一群弟妹、家事到农事,很难想象一个小女生能负担起这些工作,但身为客家女人的强韧生命力,使她撑起了这一大家子。她也曾有过希望,农忙休息间的书本是她仅有的一丝希望。当她与她姐姐同样考到商专,但女人不需要念书的观念,依然捆绑着她们,不顾家中强力的反对,她的大姐愤怒地逃离这个家,执意继续升学的梦想。母亲则认命地接受传统女性的宿命。当她有了新的家庭,不断牺牲自己的方式,并没有改变,为了撑起这个家的经济,从家庭代工到搬运笨重的家电和冷气,劳动的生活并没有随着结婚而消失。不断地劳动,使得她的臂膀像个男人,扭曲的身躯是为了换来另一个生命重生,希望借由牺牲和奉献,来把未完成过的期望也灌注在这个生命上。

在我的父母身上都有着很深的失落感,那种努力去争取,最后还是无法抵抗环境的束缚。在这个过程里,“认命”与“心有不甘”是他们常会有的矛盾和冲突:环境的限制一再地打击着他们,让他们觉得没有翻身的机会,只能“认命”,但那么辛勤而努力的工作,却无法使自己的生命有所不同的。摆荡在这样的冲突里,他们只能用分离的方式来面对,“认命”地牺牲自己,成为一个平凡的劳动者以及辛勤的妇女,而把“心有不甘”的部分冀望于下一代,由他们的小孩来完成。这样一个未来式的可能,“用自己的牺牲来把小孩推到另一个阶层”,这样的整合带给他们生命的价值感,可以超越那些失落,并在生活里产生有意义的行动。

身为唯一的男性,独子,从小我就被安放着光宗耀祖的期待,这是男性所拥有的特权,我不需要参与家务劳动,而有完全自由的念书的空间,我唯一的责任是把书念好,而且享有资源的优势,例如在房间的安排上,我的房间采光最好,而且是这栋房子的文昌位(也就是住在这间的人书会念得最好)。身为劳动家庭子弟的自卑,使我很努力地善用自己的优势;追求成绩上的成就感,是我获取家中关心常使用的方式,这样的求生方式是我所熟悉的。成绩好,不只对我的家有意义,对乡下学校的人们也具有特别意义,维持着有人上建中的传统,能证明中下阶层的孩子靠着努力一样有成功的机会,这样的传统需要被维持,而我也就成为大家眼中的选民,就像义民庙前准备出去比赛的猪公。如果不是劳动阶级,我想我在这个家里,真的是占尽便宜,但父亲受伤后,除了母亲外,我是唯一能够替补的劳动力,我责无旁贷地回家帮忙,并做出重大的牺牲,这种优势的位置才有了改变。

利益的不平等,往往是家庭冲突的来源,尤其是感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一方,往往采取某种抗议的手段。可是在这个家,却少有明显的争吵和对抗出现,冲突与矛盾在隐晦地在进行。像经济所带来的压力,大部分的时候都是以忍让与牺牲的方式进行的,如:父母牺牲自己生命的可能、小孩牺牲自己的需要。忍耐成为一种维持家庭平衡很重要的方式,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对方不是压迫者,现实情境就是必须要有人牺牲。除非,你狠下心来与这个家决裂,否则你所感受到的缺憾是一直存在的。于是反抗只能用潜藏的方式表现,而逃离是最常出现的一种无言抗议。但是你也无法完全地逃离这个家,家庭的困难还是如噪音般传入你的耳朵,让你无法躲避。最后,这种冲突往往是以内化到个人身上作为解决的方式,家庭的无奈转化成个人生命的矛盾,而我的生命故事就是一个家庭冲突内在化的鲜明例子。

15岁的我离开了家,带着乡里的荣耀、父母的期待与自我的要求,独自踏上了到台北求学的路,我不知道如果没有这个转折,我的生命将会如何,是较少不快乐,还是较平凡的生活?是较顺利的道路,还是较真实的存在?不管如何,这个剧变为我的生命带来了断层,伴随而来的是痛苦、冲突与焦虑。一个人的生活,让我的世界充满了孤单和苦闷,我努力地想要做个坚强的孩子,一个不让父母担心的好孩子,可是生活中的不顺,却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我的痛苦,我一个人挣扎着抵抗这一切,却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无助,如此难以忍受这一切。孤单时,安静像是会窒息的空气,让你几乎快要崩溃,但在沉默之中,有时却也窜出各种声音,各种细小的声音被放大,而你的害怕、恐惧、孤单、忧郁,也不断地被放大,为了对抗这些幻听,于是你必须发展出各种策略,才能减少这些负向的情绪。

从乡下到都市,接触的不再是农人或工人的小孩,身旁同学的阶级总是挑动你敏感的神经,它耀眼地宣告着你所没有的物质和个人生活,这种匮乏使人必须压抑自己,我必须不断压抑自己的心理的需求,把心力投注在唯一的荣耀上,而与别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期待在成绩里换取一些尊严。虽然我如愿地进了台大,但心里的空虚依然强烈,我不知道自己追求的东西对自己到底有什么意义,对家庭,这个名称是荣耀的,所以我努力去做,但随着离家,我愈来愈看到自己所没有的,个人的牺牲要到什么时候呢?

资料来源:邓明宇.从沉沦走向能动:一个咨商实务工作者的自我叙说到社会实

践.应用心理研究,2005:115-1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