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生在世,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时刻保持清醒。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别人的懵懂之时,正是我们的机会到来之时,这个时候运用一下心理诡计,来点儿障眼法,就能轻松达到目的。
宋国有一个狙公,十分喜爱猕猴。为了观赏这种似人非人、富有灵性的动物,他专门喂养了一群猕猴。狙公与猕猴相处久了,人猴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成了一种心领神会的交流。不仅狙公可以从猕猴的一举一动和喜怒哀乐中看出这种动物的欲望,猕猴也能从狙公的表情、话音和行为举止中领会人的意图。
因为狙公养的猕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粮食,所以他必须节制家人的消费,把节省下来的食物拿去给猕猴吃。然而一个普通的家庭哪有财力物力满足一群猕猴对食物的长期需要呢?有一天,狙公发现家里的存粮难以维持到新粮入库,因此意识到限制猕猴食量的必要性。
猕猴这种动物不像猪、羊、鸡、犬,吃不饱时仅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觅食,对于猕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让它们安分守己是办不到的。它们会像一群顽皮的孩子,经常给人闹出一些恶作剧来。既然没有条件让猕猴吃饱,又不能让它们肆意捣乱,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抚它们。(www.xing528.com)
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栎树。每年夏天,栎树枝杈上长出的密密麻麻的长圆形树叶,早已把树冠装点得像一顶华盖。这棵树下成了人们休息、纳凉的好地方。一到秋天,栎树上结满了一种猕猴爱吃的球形坚果橡子。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用橡子给猕猴解馋充饥是个好办法。于是狙公对猕猴说:“今后你们每天饭后,另外再吃一些橡子。你们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这样够不够?”猕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说的一个“三”,一个个立起身子,对着狙公叫喊发怒,它们嫌狙公给的橡子太少。狙公见猕猴不肯驯服,就换了一种方式说道:“既然你们嫌我给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给四粒,晚上给三粒,这样总够了吧?”猕猴把狙公前面说的一个“四”当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马上安静下来,眨着眼睛,挠着腮帮,露出高兴的神态。
诡计点拨
面对复杂的客观世界,人们常常被实同形异的假象所迷惑,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座庐山,换个角度就变出另一个形状,如果一直身处山中,就永远也看不到它的本来面目。对待任何事物,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不断变化的表象所迷惑。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别人的迷惑正是我们的机会,必须充分利用。
狙公的聪明令人叹服,他掌握了猕猴的习性,知道猕猴的弱点和需求,虽然没有改变橡子的总量,只是“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改变了一下,猕猴前后的态度就大相径庭。没有头脑、盲目计较的猕猴只关心前面的数字,分辨不清“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的本质,被实同形异的假象所诱惑,实在是可笑。排列组合的变化并不能引起质变,愚笨的猕猴显然不知道这个道理。
现实中的人不会像猕猴那样笨,却可能犯下与猕猴相似的错误。面对强大的对手,我们也不要被他的气势所吓倒,强大的躯壳里面可能隐藏了一颗脆弱的心,只有清晰地剖析对手,才会发现他的弱点,找到取胜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