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社会化和社会金融化的内涵

金融社会化和社会金融化的内涵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金融社会化和社会金融化内涵金融社会化和社会金融化是两个过程。中国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通过金融社会化的方法能够凝聚政府、专业组织、企业等各方社会力量,给力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有效控制银行经营中信用、操作等方面的风险,开创依托社会共建低成本、防范金融风险的良性局面。

金融社会化和社会金融化的内涵

§1 金融社会化和社会金融化内涵

金融社会化和社会金融化是两个过程。前者是金融机构和社会成员共同形成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环境和金融行为的过程;后者是社会行为遵循金融方式和规则的过程。开发性金融强调金融社会化和社会金融化,旨在“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金融要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积极运用金融方法解决社会发展瓶颈问题,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同时,积极发挥社会力量,促进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金融社会化和社会金融化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1)金融社会化反映金融与社会之间的共生关系。金乃信用,融即通达。金融形成于社会成员间的货币流通、信用交易等经济活动,其发展必须立足国情、世情,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金融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金融社会化、社会金融化”,就是既要用社会建设的目标和方法来加强发展金融,又要以金融发展的成果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2)金融社会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金融社会化契合了中国先秦以来富民、惠民的“民本”思想。通过金融的社会化建设,支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社会阶层间的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削弱马太效应影响,对于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金融社会化指明了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现阶段,中国发展面临最大难题和制约就是市场体制落后,应该运用社会化方法把政府、企业、金融、社会各方力量聚合起来,形成金融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把国际先进的金融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

金融社会化和社会金融化需要三个结合。一是,金融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更好地结合。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金融没有自己的目标,只是作为实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出纳”而存在,积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中,金融业强化风险控制,强化自身利益最大化,基层融资业务被边缘化,淡化了社会发展目标和社会责任。现在看来,只有将社会责任看成是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现金融和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二是,金融服务要把“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更好地结合。金融既要为经济效益好的领域“锦上添花”,也要为社会瓶颈领域“雪中送炭”,大力支持政府解决社会瓶颈领域融资难的问题,尤其是支持中西部、“三农”、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等融资瓶颈领域的发展。三是,金融工作要把融资权与监督权更好地结合。融资权也是一种基本人权,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取发展生产、致富创业所需的信贷资金支持,是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应有的权利。这是体现公平正义、平等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金融体系是社会公共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突出其社会性,就应该在金融领域深化公平正义,体现社会公平正义、金融公平正义、机会平等,为一切有劳动能力、创业能力、发展能力的劳动者提供服务,使他们拥有平等的社会发展机会。当前金融市场的建设重在基础制度建设,积极发挥金融在促进社会公平中的作用,不仅需要实现公众参与、公众受益,还要把社会主义金融建设成为惠及全体人民、使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的新的社会发展工具,覆盖全体人民,推进社会稳定繁荣。在推动建设“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融资体系的同时,还要把社会监督作为防范或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中国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通过金融社会化的方法能够凝聚政府、专业组织、企业等各方社会力量,给力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有效控制银行经营中信用、操作等方面的风险,开创依托社会共建低成本、防范金融风险的良性局面。

金融社会化和社会金融化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从发展环境看:国际社会发展由物质资本主导型向人力资本主导型转变,优先投资于人成为社会经济领域的主导现象,并将成为现代文明的动力机制;生态理念、社会责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加;高技术对人们需求的影响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中国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经济快速增长,但公平、开放、合理、稳定的现代社会结构远未形成;中国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压力增大;科学规划、优化结构、城乡统筹、节能降耗保护环境、金融社会化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www.xing528.com)

从发展趋势看:和谐社会成为21世纪发展的主轴,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特征;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人口老龄化,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重视以GDP为核心的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成为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关注百姓福祉、保障社会和谐,成为政府施政的核心内容。

从发展方式看: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投资型向消费型转变,由大项目拉动向分散的个体创业转变。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重大工业项目拉动。改革开放后,农、林、水、能、运、材等领域的大项目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8年后,大项目投资拉动过渡到基础设施拉动,基础设施特别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粮食等农产品以及能源、材料等基础产业的重要性、战略性虽然不会减弱,但从价值量来说,在经济中的比重会逐步降低。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源于消费,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基础消费,以及由消费衍生而来的文化、娱乐、信息等产业会空前活跃,在经济中占比越来越大。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住房、医疗、文化、教育等消费将逐步走向市场化、金融化、社会化。

从金融改革看:民生金融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金融社会化、社会金融化趋势明显,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更加突出,维护和保障公民融资权与监督权成为金融改革的基本价值追求。中国融资主体逐渐多元化、分散化,融资由主要面对项目和企业转向主要为个人服务:一方面是对个人的融资,另一方面是个人参与全社会的融资。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社会金融是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美国的金融体系经历了这种转变,而在中国,社会金融刚刚起步,还基本处于非常弱小的阶段,但未来将成为金融的基础和主体,这是一个必然趋势。金融的本质就是要为每个人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资金融通,保障民生。中国普通人融资非常困难,资金成为许多人从事生产经营的主要障碍,尤其在广大农村,融资问题事实上严重制约农户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因此,解决普通人融资难问题是金融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