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费全球化:以开发性金融推动可持续发展

消费全球化:以开发性金融推动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正确认识消费为动力的全球化1.1消费的意义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人们根据自己目的转化各种产品的方式。20世纪初,美国发生一场消费信贷革命,分期付款购物成为社会普遍的生活方式。消费文化也因此成为美国现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历史表明,在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这种消费文化,成为现代经济的发动机,为现代经济提供一种令人惊讶的活力。消费文化是以物质文化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必定建立在企业生产关系之上。

消费全球化:以开发性金融推动可持续发展

§1 正确认识消费为动力的全球化

1.1 消费的意义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人们根据自己目的转化各种产品的方式。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人们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消费。消费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求,是社会的生命。消费社会是一个被商品所包围,并以大规模消费商品为特征的社会。这种大规模的商品消费,不仅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消费的内容和水平不断丰富和提高,消费社会不断演进到新的阶段。

20世纪初,美国发生一场消费信贷革命,分期付款购物成为社会普遍的生活方式。当时,伴随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和物质产品激增,消费需求逐步取代生产能力成为制约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瓶颈。为了满足大众消费的需要,美国人开发了分期付款购物消费信贷方式。这种方式巨大地推动现代信用体制建设,帮助广大消费者实现消费需求,使美国家庭的理财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使美国公民能够购买昂贵的耐用消费品,使美国梦成为现实。因此,消费信贷方式一经社会认识,就成为一股波澜壮阔的潮流,以美国最权威文化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的势头和影响力压倒了教会、家庭以及国家控制市场物欲崇拜的社会惯例。消费信贷创造了大众消费者,使人们乐于借钱,善于借钱,对“美妙的信贷”充满了信任。同时,由于支付贷款需要工作和克制,消费信贷本身形成一种控制机制,使借款人受到严格的还款时间约束,使轻松付款并不那么轻松。消费信贷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发展,正是因为在消费文化中,不但有一种时尚的消费观念,而且保留了传统的谨慎、节省和勤劳。消费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是一种特定生活方式,是试图从日常生活中,也就是从销售、购买、使用以及处置商品的过程中,获取人生的意义。在消费文化中,消费者相信在消费中能够发现人生意义。正是在消费中,而不是在工作中,人们才感觉最具活力、最有人性。消费文化也因此成为美国现代文化的重要内容。消费信贷创造了消费社会。历史表明,在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这种消费文化,成为现代经济的发动机,为现代经济提供一种令人惊讶的活力。大众消费个性追求和整体性发展促进工业生产方式改变,促使美国经济增长由生产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

1.2 “消费引擎”的变化和发展

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消费驱动型的美国经济增长经历了差不多一百年。这一百年是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一百年,是消费社会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发展的一百年(1),是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向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转变的一百年,是大众消费整体性兴起到个性化发展的一百年。分析这一百年消费驱动型经济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消费引擎”的特点。

在20世纪初的“消费引擎”发展初期,大众消费社会与福特建立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有密切的联系,批量生产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消费市场比较初级和简单,消费比较大众化,总体上属于卖方市场。由于企业实行的是集中管理,工人有比较鲜明的阶层成分,生产的商品有统一的流行式样,因而大多数商品在特定目标市场上没有多大区别,个性化不强,但是总是有新的商品不断问世,这使得消费在本质上是大众化的、统一的和规范的。消费者的余地相对较少,市场上的商品反映的是生产商的利益,而非消费者的需求,总体来说是企业生产引导消费。消费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没有生产那么明显。(www.xing528.com)

随着技术、产品、市场不断创新,生产和消费的性质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初期,企业生产日益根据“弹性的专业化”来组织,即生产的组织形式很灵活,生产厂家致力创新,追求个性化的商品,形成“专、精、特、新”,增强产品生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层次。企业立足成为自己时代的发动机,不但定义生产、营销和整个行业商业模式观念,企业还广泛运用网络技术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进行生产布局,产品陈列、包装、宣传和售后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力地推动了服务行业的发展,消费市场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顾客成为上帝,消费呈现许多新的特点:一是,市场商品种类丰富,而且由于流行款式的变换以及个性风格,使得商品的差异显得更加突出,消费越来越专业化,形成个性化消费模式;二是,根据对产品的不同偏好,重要市场空间出现市场细分,消费活动成为社会阶层身份识别的一个重要方式;三是,消费者更加易变,喜好变化越来越频繁,消费需求日益难以预测,使得每一种产品的寿命都缩短了;四是,消费购物成为一种现代活动,消费购物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从大型商场购物到邮购和网上购物,形成新的物流产业;五是,消费不但是一种基本的需求,而且成为一种生活的娱乐,消费文化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体育和休闲消费日益增加;六是,购物和消费场所综合化,超级卖场成为城镇的发展性符号,消费环境讲究个性、舒适和功能化;七是,品牌成为一种图腾,成为一种崇拜,成为大众的一种信任;八是,消费追求时尚,形成消费流派,出现消费流动性;九是,集团和政府采购成为消费的重要力量;十是,消费犯罪的水平和防犯罪的技术不断更新,如信用卡诈骗手机诈骗、网络诈骗增多,遥控摄像机等各种防盗警报技术也加速升级。这些特点就是所谓的“后福特主义”特点。后福特主义强调灵活而富有弹性,为当代消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在后福特主义思想指导下,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求,消费需求激发创新和生产的欲望,消费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增加。后福特主义时代的消费市场使人类的交换和交流朝着越来越广泛的方向发展,机会经济取代规模经济,在生产过程、销售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

但是,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能无限放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可能完全代替生产和投资,消费在对经济社会发生正面作用的同时,实际上也存在一些负面作用。中国对消费经济和消费社会应该有一个正确认识和对待。原因:一是生产和消费的性质变化并没有改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虽然消费活动与生产活动的相对独立性越来越明显,但是离开了生产的消费是不存在的。消费文化是以物质文化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必定建立在企业生产关系之上。消费总体上离不开物质的实在性,在堆积如山的商品世界,其中大多数商品都是通过工业生产得到的。二是消费的专业化与生产过程中应用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很多精微的科学技术和复杂的工艺保障了消费的健康和品位,支持了消费文化的发展。三是消费与人类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消费可以为环境增加活力,同时环境也影响消费,一个优美城市的消费水平必定大于落后城市的消费水平。四是消费广告往往不是商品本质的真实反映,往往带有很多浮夸的成分。同时,消费市场往往是无思想深度的世界,消费者容易被误导。五是随着越来越多消费品被当做代表地位的商品,容易产生无法满足的需求过剩,导致经济的不稳定、不正当或过度的消费。过度的大众化的竞争消费往往会扰乱现代经济秩序,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消费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必须与生产水平和自然资源相协调,消费引擎需要恰当使用。

1.3 新的商品拜物教

特别要提出的是:随着市场化环境的高度发展,人类生活中被商业化的部分过于庞大,出现“新的商品拜物教”(the new commodity fetishism),不仅把商品,而且把资本、品牌和名气等当作偶像来崇拜,赋予这些事物所不具备的力量。这实质是消费信用滥用的一个结果,中国必须对其不良影响引起高度重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作过深刻剖析,指出:商品拜物教就是人们把产品的价值看做是产品自有的,其实价值是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商品被物化了,商品价值似乎变为商品本身自然而然具有的属性。时至今日,资本被物化了,品牌也被物化了,市场经济不仅在商品领域出现了物化现象,在其他领域也有许多类似的情况。这种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物化现象对社会经济带来什么结果呢?我们不能否认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在这里获得了充分体现。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随着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市场运作进一步掩盖交换价值的特性,价值似乎变成商品、资本、品牌等本身天然具有的属性,进一步凸显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的关系,冲淡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责任意识。在市场环境中,迫于需求与商品愈来愈复杂、愈来愈矫饰,试图用来满足需求的手段也跟着愈加暧昧不明。由于个人不可能获得各种商品的“工艺知识”,无法拥有完整的或充分的关于货物品质的各种资讯,因此,个人的追求往往难于真正实现,消费者对自己需要的本质感到迷惑不解。“商品拜物教”使信用观念的含义发生很大的变化,从20世纪初怀疑分期付款制度,经历渴望分期付款,到竞相拥有信用卡,并且把信用卡也物化了,当做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当做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享乐主义,造成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不能不说是引发美国2008年次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21世纪,绿色消费成为一种趋势。所谓绿色消费,就是从反省过程中得到的一种节约的、对环境负责任的消费。在反省过程中,绿色消费领域里的各个角色,包括重视环保工作的社会团体、零售商、生产商、市场研究人员、各类消费群体和政府部门聚集在一起,每个群体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一种绿色消费意识和责任。绿色消费越来越多地与现实相关联、与责任相关联。某种程度上来说,绿色消费是对“新的商品拜物教”的一种纠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