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刻认识信用活动的重要特性

深刻认识信用活动的重要特性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发性金融在实践中对信用活动的本质有三方面新的认识:第一,信用代表人类的一种意识凝聚和行为方式,是所有交易的中心问题。开发性金融就是要协助政府集中力量解决这两个问题,鼓励、引导、维护自觉积极的信用活动,加快民生金融体制建设,为全社会提供信用服务,体现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同时依靠社会力量保障金融安全。

深刻认识信用活动的重要特性

§1 深刻认识信用活动的本质特性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和信用有关。许多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如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宏观经济学奠基人凯恩斯,著名社会哲学家西美尔(1)等,都对信用问题有过很深刻的研究。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理解什么是信用,把握信用的本质,懂得信用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性,就可以大致理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也可以大致理解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

1.1 信用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信用学说把信用活动看做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形态反映,是社会总资本循环中的重要环节(2),认为:“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一定要偿还。”(3)这一定义阐明了信用在经济范畴中的内核,反映人们之间以信用为基础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实质上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志和获得经济利益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用老百姓的话说,这种关系是“钱生钱”的关系。“树挪死,人挪活,钱挪多”,钱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创造信用。信用活动和其他不同类型的生产活动一样,也是创造价值的活动。开发性金融在实践中对信用活动的本质有三方面新的认识:

第一,信用代表人类的一种意识凝聚和行为方式,是所有交易的中心问题。信用从启蒙状态到成熟阶段是信用意识的升华和累积过程。无信用意识并非等于始终没有信用,人们一旦从无知状态中走出来,认识到自身信用的需求和信用的能力,其行为方式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促进市场交易更为丰富,也使得社会活动更为复杂。透视复杂多变的大千社会,根本问题都与信用相关联,无论是政府之间、企业之间,还是个人之间,无论是纵向社会关系还是横向社会关系,信用都居于交易的中心。

第二,信用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特殊资产和价值资源,金融中介对这一特殊资产和资源的正常使用起关键作用。信用这种特殊资产遵循使用价值和价值规律,是由劳动者、企业和政府创造的财富。这些财富通过初次分配,一部分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等形式流入到职工、企业家手中,成为家庭收入;一部分留在企业作为留存收益,成为企业收入;一部分通过税收等再分配形式,变为各级政府的收入。这些收入一部分要消费掉,用于维护生产和再生产,剩余的以储蓄形式变为信用积累。家庭、企业、政府三者既是金融资产的消费者,又是金融资产的储蓄者。在消费与储蓄之间,或者说在金融资产使用者和金融资产供给者之间,必然形成交换关系和市场。在这个市场中,金融中介对于信用活动的正常开展发挥着关键作用。金融中介遵守信用准则,不违规操作,通过自己的良好服务,可以使信用这种金融资产得到比较好的配置,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本金融保障。反之,金融中介违规操作,则很可能造成金融秩序混乱。2008年华尔街一些金融机构违规操作,过度放松消费住房信用,打乱了正常的社会信用秩序,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对此国际社会必须吸取教训。

第三,信用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杠杆。信用对个人、企业、国家和社会都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资源,都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杠杆。人无信不立;企业缺失信用难以长久。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现代社会多种多样的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枢展开的。现代经济普遍存在以债权债务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化信用关系,即社会信用。良好的社会信用,需要全社会都有比较强的信用观念,有比较发达的信用工具,有规范的信用秩序。经济主体之间通过一系列借贷、偿还、支付过程建立起有机的信用关系,众多分散的资源变成庞大的可流动的社会资源,从而有效地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没有社会化的信用关系,社会资源就无法得到合理的流动和利用。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商业信用、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保障。现代金融是由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商业信用、政府信用共同组成。现代金融活动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各方面的信用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信用世界,合理配置有限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用保障。

1.2 信用的特性(www.xing528.com)

开发性金融高度重视信用活动的一些特别属性,如:社会性、道德性和主体性

第一,社会性。信用的社会性反映社会对信用的普遍需求,以及信用对社会发展的广泛影响。信用与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于百姓参与,表现为信用交换,展示在平衡比例。

百姓参与是信用活动社会性的第一个基本特征。百姓参与信用活动往往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活动,有时也是一种被动的活动。自觉和主动的正常信用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信用活动,是为社会信用添砖加瓦的活动。不自觉的信用活动是社会信用的一种自然存在,这种存在通过积极引导和有效管理,往往能够成为社会信用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有利的。反之,则可能出现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市场体制缺损条件下负面影响更大。被动的信用活动则是一种“被信用”的活动,也就是被一些不正常的信用活动绑架的现象。因此,根据信用活动社会性特征,政府有一个正确引导百姓参与的问题,还有一个不断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形成全社会的信用支撑网络的问题。开发性金融就是要协助政府集中力量解决这两个问题,鼓励、引导、维护自觉积极的信用活动,加快民生金融体制建设,为全社会提供信用服务,体现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同时依靠社会力量保障金融安全。

信用交换是信用活动社会性的第二个基本特征。信用交换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和结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信用交换活动的方式、层次和范围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信用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金融及其交易的工具性元素。这种工具性元素具有流动特点,也就是说它可以在不同的资源之间充当一种特殊的交换工具,并在不同的交换过程中反映不同的流动性。比如,在国际收支中,信用活动的流动性这一社会特征,反映一个国家填补对外收支逆差的能力,也反映必要的外汇储备情况。在银行系统,流动性反映银行满足储户兑现的能力,也反映银行持有现金和短期资产的情况。可以说,各种信用交换获得的流动性是信用活动社会性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认识这个特征,有助于提高信用的效率。开发性金融特别强调信用效率,致力于建设高效的信用体制。

平衡比例是信用活动社会性的第三个基本特征。这个特征反映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消费和储蓄之间,商品信用与货币信用之间,都需要保持一个恰当的比例,否则就会失衡,一旦失衡,信用活动就难以为继。明清之际叶子奇草木子·杂制》对此就有精辟论述:“譬之池水,所入之沟与所出之沟相等,则一池之水动荡流畅而血脉灵活也。”这生动说明,信用活动的平衡比例是一种动态平衡,需要从时空转换角度加以综合考虑。分析信用活动的平衡比例,有助于开发性金融正确做好信用建设规划,合理使用各种资源,按比例、有步骤地开展各项金融活动和经济活动。开发性金融特别重视信用建设规划,致力于建设高效、健康、平衡的金融生态环境

第二,道德性。信用是道德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运用和固化。道德起源于社会发展中各种人际关系,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性。广义的道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和基础。工业革命之后,道德广泛应用于大规模的商品交换,得到了一次扩强和变异,扩强成一种社会发展的充要条件和基础,变异成商品交换的社会框架和保障。人类商品交换从以物易物阶段、货币交易阶段、发展到信用交易阶段。信用交易以信用道德为基础。信用道德要求信用主体的交易行为和方式必须符合特定的伦理规则和社会期望(包括诚信、正义、良知、公平、合规等),这是金融法律、制度和规则的核心与基础,也是其他法律制度和规则的核心与基础。守信就是有德,失信就是缺德,诚实信用成为市场经济的灵魂。谁忽视或丧失基本的道德底线,谁最终将破坏自身的市场声誉并难以弥补。信用中介机构作为交易执行者的公信力、道德情操、公平公正和恪守隐私等基本品质是确保信用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正如温家宝2009年3月2日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有效应对这场危机还必须高度重视道德的作用。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真正的经济学理论决不会同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产生冲突,经济学说应该代表公正和诚信,平等地促进所有人,包括最弱势人群的扶持,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因此,信用的道德性是金融活动的另一个最重要的特性,体现金融企业的经济品质和内含价值,直接关系金融企业的健康成长和持久竞争力。同时,信用的道德性也是社会其他活动最重要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必备的理念,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人类社会正是通过信用关系建立起一个不同于其他社会的文明世界。随着信用关系不断发展,不断深化,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更加文明。开发性金融机构就是要把自身打造成“政治上有高度、经济上有实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强大道德力量和独特文化魅力”的金融机构,促进现代信用体制建设。

第三,主体性。信用的主体性是利益诉求实现及相互交易、对话的重要体现,其实质是社会主体把社会各种交易翻译成同一种语言,形成全社会的市场化的基础元素,使一切经济活动都通过信用构建成同质的、可比较的利益主体(信用主体)。信用活动反映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主权利益的诉求,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点,同时又具有“聚沙成塔”的结构性要求,一个信用主体与其他信用主体存在着共生性。各个层级的单体信用需要共同形成牢固的信用组合,为社会化的信用活动提供信用资源。信用主体不可能孤立存在,所有的信用主体存在于一定的信用生态环境之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利益信用化,信用关系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各个方面。也正是因为信用关系的广泛性,信用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可能采取各种手段,容易发生失信行为,信用关系脆弱,信用秩序混乱,交易风险增大,给交易双方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信用经济往往需要一些专业化的信用管理机构(如征信管理公司、担保公司等),以相对较低的交易成本为交易主体提供相关服务,防范风险,保障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信用经济也需要一些特殊的金融机构,比如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依托国家信用,实施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