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于萍的家,迎接我的是一位身材瘦小、腰部弯曲、走起路来一颠一跛的农村妇女。
于萍,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大妈的话语虽然波澜不惊、平平常常,但她的纯朴、善良,她的“弯”而不屈的精神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42年前,虽然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正处豆蔻年华的于萍出落得亭亭玉立,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当时的人民公社搞集体食堂,她被选去为生产队磨梘子。虽然整天跟粮食打交道,但在那个经济萧条、自然灾害频发、什么都用计划的年代,于萍还是守着粮囤饿肚皮。一天,劳累过度、饥肠辘辘的她突然头晕眼花、天旋地转,一下仰天倒在了石磨上,造成脊椎骨骨裂,三根肋骨弯曲。这在当前社会,凭现有的医疗水平,算不上疑难杂症,可由于当时家庭一贫如洗,于萍竟没有去一次医院,没请一位医生,没吃一颗药片,硬挺挺地在床上煎熬了一年半。这对一个20岁出头、原本活蹦乱跳的于萍来说,该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于萍不服命运的安排,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坚持锻炼身体,终于重新站立了起来,强撑着虚弱的身体下地干一些轻微的家务活。
5年后,于萍嫁给了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并有了两个儿子。添丁加口,小日子过得很是紧巴。小两口决定开始养猪。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为孩子挣点饭钱,没想到一养就是28年,从未间断。因为于萍不能下地干农活,这养猪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她的肩上。最先,她花20元买了一只小猪养着,等养到百十斤的时候卖掉,收入中的一部分钱用来买小猪继续养,多余的用作日常生活开支。积攒了一些钱后,于萍养起了母猪。母猪怀孕了,于萍比任何人都高兴,挑猪草、喂食、清洁卫生工作做得更勤快了,因为猪是她的心血,一家人全部的希望。母猪临产期间,她更是彻夜守护在猪圈里,累了,拿个凳子在猪圈里坐一坐;困了,靠在猪圈的墙壁上打个吨,丝毫不敢大意。
猪越喂越多,于萍有了一定的积蓄,可她的身体却越来越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脊椎骨裂处长起了一个包,越长越大,后来压迫到了神经,影响了走路。丈夫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带她到县人民医院检查,医院给出的结论却是:患病时间过长,无法医治。丈夫不知道怎样来安慰妻子,可于萍却说:“没事,这么多年都过来了,我不是能吃能睡吗?身体残了,但我的脑袋没残,我还有一双手啊。”
笔者问她,养猪这么苦、累,这么多年来,你想到过放弃吗?她说,怎么没想过?在猪生病的时候,在眼巴巴地看着猪一只只死去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心比任何人都痛。2003年“非典”期间,她家的猪也生了病,尽管打针、喂药、消毒猪舍这些事情一样也没少做,但是一天中还是有五六头百十斤重的猪接连死去,当年共损失2万多元。那些日子里,全家人的脸上都被愁云笼罩了。“这样下去哪赔得起呀!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不说,连本钱都要贴进去,太不值了。”家人劝她放弃养猪。可于萍却执著地说:“除了养猪,我还能做什么事呢?这不是要憋死我吗?干啥事都有风险,我们总不能一次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啊!只要认真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养猪还是有希望的。”就这样,于萍养猪就一直坚持了下来。(www.xing528.com)
1993年,于萍和家人商量打算扩大养猪规模。这个设想得到了镇残联理事长的大力支持,理事长给她办理并上门送去了10000元无息贷款。当年,于萍家盖起了12间猪舍,建猪舍花了不少钱,没有更多的钱用于投资种猪和仔猪,她就采取滚雪球的方式发展。第一年筹集资金买了20头仔猪,年底出栏赚了2万元,第二年买了30头,年底出栏又获利3万元……到1998年,于萍家的猪存栏数已达110头,年收入近10万元。
随着养猪规模的不断扩大,猪饲料的用量越来越多。为了节省成本,她家又搞起了粉丝加工、养鱼等配套产业,加工后的红薯、蚕豆渣等下脚料用来喂猪。这样,人虽然更辛苦了,但既解决了猪饲料不足的难题,又可每年节省开支上万元,还增加了一笔收入。对于猪粪的处理分两部分:一部分施在自家的承包地里,另一部分投到鱼塘里养鱼。有人情不自禁地赞叹说:“大妈,你真了不起,你这可是在科学养猪呢!”于萍憨厚地笑笑:“我没文化,也不知道什么科学不科学的,我只知道如果不搞粉丝加工,哪来的猪饲料?不养鱼、不施肥,那么多的猪粪又该怎么办呢?不过,现在倒确是有好多人来向我讨教经验呢!”
靠养猪起步,于萍家盖起了楼房,娶上了漂亮、有文化的儿媳妇,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吴彩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