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五甲镇庆丰街道北首的志敏小吃部,供应的都是地方菜肴,味道可口,价廉物美,服务周到热情,人们都喜欢到那里买菜、就餐。无论是节假日,还是风雨天,前来消费客人总是络绎不绝,生意相当红火。
店主是位残疾人,叫唐志敏。
唐志敏本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1977年,他高中毕业后,作为城镇居民户口,被安排在原南通县庆丰供销社工作。当时,在人们眼里,这是捧上了“铁饭碗”,他也暗自为此庆幸。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渐渐被市场经济取代,等客上门购物的时代随之“淡出”。在个体经济的冲击下,供销社年年亏损,职工的工资常年得不到兑现,“铁饭碗”被砸碎了。祸不单行,当时他偏偏又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将右腿致残!
面对如此窘迫的境况,唐志敏没有气馁、消沉。他坚信只要自己不趴下,就有东山再起的一天。1989年,庆丰供销社改制,所有的资产全部转为个人经营,职工们有的自找门路远走高飞,有的当起了个体户,还有的买断工龄回了家。唐志敏觉得机遇来了,他果断地拿出1.8万元,在供销社对面河边上买下了100平方米的地块,然后投资5万元建起了楼房,添置了相关的设备,建办起了庆丰街上规模最大、环境最美的小吃部。
起初,唐志敏对菜肴一窍不通。他先后到金沙、南通等地的饭店去学习掌勺技巧,并拜请一些知名厨师上门来手把手地教,同时还买了一些书籍边学习,边实践。他肯吃苦,爱钻研,很快掌握了一手掌勺技术,并及时传授给了妻子。有时买菜的客人多,他在厨房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残疾的腿疼痛难忍,但他总是咬紧牙坚持烧好每道菜,招待好每位客人,让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2007年夏天的一个上午,店里来了一批聚会的学生,要订5桌。唐志敏顿时傻了眼,因为昨天晚上刚接了一家生日会餐,店里的菜肴基本上卖空了,要在几小时内办好5桌酒席,显然有些困难。于是他和气地与领头的学生协商,让他们到别的饭店去办,可学生们执意要在他的店里办,说啥都不走。唐志敏没办法,只好接下了这笔特别的生意。这时唐志敏因几天没有好好休息,右腿站立时间太长,有点吃不消,但他还是骑上摩托车出门去采购,妻子在店里做菜备桌椅,并请了父母姐妹来帮忙。待菜肴全部备齐,唐志敏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学生们非常感动,宴席结束时,特意多付了30元钱“辛苦费”,可唐志敏不由分说地把这钱全退还给了他们。(www.xing528.com)
志敏小吃部的生意红红火火,每年营业额有几十万元,但唐志敏仍不满足。考虑到店里每天上午9点钟前并不忙,妻子一个人打理就行了,他又萌生出了新的生财念头:学屠宰卖猪肉当“小刀手”。因为他知道,屠宰卖肉都在早晨9点钟之前,这段时间与店里的生意并不冲突,而且,店与庆丰农贸市场又比较近,具备做屠宰生意的有利条件。妻子劝他不要干,腿不方便,驾摩托车拖猪卖肉太累,可他只有一个念头:只要不影响店里的生意,能赚钱的活儿就一定要干。
1993年春,唐志敏拜了当地一位“小刀手”为师,学起了屠宰,并在庆丰农贸市场上租下了一个摊位。从那时起,他每天早晨3点钟左右起床,到屠宰场宰猪,检验印花后拖到庆丰农贸市场出售。他坚持守法经营,按章纳税,诚信待客,不扣斤压两,坚持薄利多销,从不出售病死猪肉,更不欺行霸市,因而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往往别人的肉没有卖完,他就早早收摊回店了。一到店里就忙着洗菜、做菜、卖熟菜。每天下午,妻子在店里守门,他和“小刀手”们一起到养殖户家里收购生猪,并把生猪运到屠宰场,为第二天早市做准备。知道底细的人都夸他算计好,盘盘赢。
就这样年复一年,唐志敏没有一天是空闲的,夫唱妇随,把店里店外经营打理得井井有条,年收入逐年递增。如今,唐志敏的独女已考上大学,一家小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甜,富路越走越宽。
李健 喻淑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