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农村将进入‘三秋’,那时老百姓忙于抢收抢种,很少有人上街,我准备用‘货郎车’将绳索、水桶之类的‘小农资’送下乡,方便农民购买……”日前去采访残疾青年曹锡荣,他便向笔者介绍了这种“生意经”。
今年35岁的曹锡荣,原住金沙镇口字桥村24组,是个地道的农民儿子,有一个弟弟,家境不算好。8年前,他与十总镇迎阳村16组村民张武宝的独生女张燕相识,结为伉俪,生有一男孩。妻子与母亲同样双腿畸形,且岳父去世,岳母又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需要女儿女婿常年服侍、照料。
提起他的人生经历,曹锡荣面带笑容地说:“学会生活自理,适应就业环境,承担入赘责任,自主创业谋生……这犹如一个个人生路标,全凭着我独臂去点击。”
六龄断臂
他是个顽皮好动的孩子,6岁那年的秋收时节,仍处于“大呼隆”生产的农民正忙于中稻脱粒,曹锡荣每天与几个孩子动不动就模仿大人背稻草把子。就在10月27日那个倒霉的日子,叔爷爷脱完一个稻把急匆匆地跑过来,拉开嗓门喊道:“胜荣(曹锡荣的乳名)快去别处玩。”边说边用手随意打了他一个“头塌子”。谁知,就是这一打,竟惹下了大祸。叔爷爷的这一巴掌,把他打向脱粒机一边,离脱粒机很近的他,腿脚没支住,右手臂插入了高速运转的脱粒机中,顿时鲜血染红了小胜荣的薄棉衣……大人们迅速把他送到通州市人民医院,又转至南通附院。家人再三叮嘱医生:“千万要保住孩子的右手!”可是,接上的残臂到第三天因淤血又被残忍地截去。
“孩子失去了右手,将来如何生活啊!”父母不止一次地落泪。从小就遭受“打击”的小胜荣,却比同龄孩子成熟更早。他8岁上学时,就学用左手写字、穿衣、洗脸等,从不依赖大人,吃饭学会用勺子,穿衣用有松紧带的,渐渐地能自理饮食起居,减少了父母许多担心和烦恼。“从小到大,生活中绝大多数事情都是靠自己的一只左手来完成的,因为习惯了,我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难的。读初一时,从家到学校有五六里,我看到同学骑自行车,也不甘心,每天放学回家也背着父母偷偷地学着骑。家中没有小自行车就用大车子,靠一只左手死死地握住车把,车不听使唤,动不动就摔倒在灌溉渠中。但最终还是学会了。”曹锡荣说。
福企打工
1989年,他初中毕业,才17岁。老家附近有个青年从深圳打工回来,有一天到曹锡荣家对他说:“锡荣呀,你跟我去给人算命,保你每天能挣个10块20块的。”经细问,原来这个青年从深圳买回一套算命的书,有10多本。他要小曹一字一字地抄下,一句一句地记熟,然后照书上说的去“蒙”人。曹锡荣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这是骗人的,赚钱再多我也不跟你学。”(www.xing528.com)
不久,乡民政科的一位干部找上门来,介绍曹锡荣到张家港一家毛纺厂务工,当时这家毛纺厂还属集体性质的福利企业。临走时,一向性格坚强的父亲竟对着儿子流泪:“胜荣呀,爸妈都心疼你,你到陌生的地方,一只手如何工作与生活?”好强的曹锡荣安慰父母说:“没事的,我会很快适应那里环境,你们不必为我担心。”
来到张家港毛纺厂,曹锡荣被安排在仓库里做保管员,活儿虽不重,但责任性强。对原辅材料的进进出出,他每天都笔笔记得一清二楚,没有丝毫差错,厂长经常表扬他。在生活上,他与新来的残疾人一样,也觉得有些不适应,常想家,尤其是衣服靠一只手洗,被子用一只手叠,打水也要一只手提……整天忙忙碌碌,都得用一只手去“打理”。此时,曹锡荣想起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张海迪顽强面对人生的故事,再次受到鼓舞,增强了生活的信心。一晃在那里工作了5年,后来,这家福利企业改制减员,曹锡荣离开了毛纺厂,又来到张芝山一家鹌鹑养殖场,当鹌鹑皮蛋推销员。这也是一家福利企业,有五六名残疾人加工鹌鹑皮蛋,工资报酬与推销和加工皮蛋的业绩挂钩。在这里干虽比张家港毛纺厂待遇低些,但只要肯吃苦,工资也比本地一些微小企业员工高。
夫妻创业
“除孩子外,像我们这个4口人就有3人残疾的家庭,不能躺着等政府救济,要用自己的双手挣钱养家啊!”曹锡荣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道。“是呀,农村里挣钱的路子不多,我看只有多养几只猪和鸡,搞点家庭副业,再到二鸾镇上去卖卖小吃和快餐。”妻子和他一拍即合。说干就干,2001年初春,夫妇俩就投资1万多元,兴建了猪舍,购回了两头母猪和部分猪饲料,开始自繁自养生猪。不久又在二鸾市场路口租了1间房子,办起了小吃店,向中小学生供应早点、快餐,兼卖羊肉串、萝卜饼之类的小吃,一度生意也比较红火。2003年春,因闹“非典”,学校禁止学生在校外买快餐和零食,他关闭了小吃店,又开了一家以出售塑料制品为主的店铺。
多年来,曹锡荣既搞家庭养殖业,又兼开小店,自然很辛苦,风险也不小,但他们一直苦干实干,每年都能挣万儿八千元。他家最多时养50多头壮猪、200多只草鸡。2006年秋,流行猪红热病,不少养殖户再也不敢养猪。曹锡荣在没发现有猪患红热病之前,就将50多头壮猪和两头母猪分别出售和宰杀了。同时,因上年养的200多只草鸡,被人偷掉20多只重达五六斤的成鸡,损失800多元,小曹气得将剩下的鸡一并卖掉了。
“现在,我仍然以开店为主,妻子又到二鸾一家床上用品企业打工去了,儿子已8岁了,镇村干部还给我岳母低保待遇,一家人乐融融的。”提及家庭的近况,曹锡荣总是抑制不住内心激动,“在全民创业的热潮中,政府给我送来创业资助金1000元,2006年,镇民政部门又资助我500元供孩子上学,二鸾小学每学期都减免我孩子杂费……回顾我走过路,要是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没有政府与社会的关爱,我很难跨越这一道道坎啊!”
瞿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