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拳师,不是外科医生,也没有雕刻、剪纸、书画等绝活;但是,许多乡亲都说他的手上功夫很了得,理由是,在过去的20年里,他一直在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支撑着一片天。
他叫朱继东,是一位双膝以下毫无知觉的残疾人,是五窑街上知名的修鞋匠。
脚不行了,我还有一双手!
20年前,朱继东是一位瓦工,跟随通州铁军队伍走南闯北,凭砖刀上的功夫挣钱,是全家的经济支柱。可谁也没有想到,1987年,30岁的他得了一种怪疾——胶质瘤,瘤长在颈后,钻心的疼,他不能干瓦工了;更不幸的是,在治疗过程中他的腿部受到药物牵连,双膝往下越来越麻木,两年后,从小腿到脚底彻底失去了知觉,连站起身来都成了梦想。
这样的打击有多沉重,当然是朱继东本人最清楚。不过,他是一条硬汉,他不相信自己会就这样成了废人。他说,脚不行了,我还有一双手,我一定要让自己重新“站”起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朱继东拖着不大听话的病腿,到处寻找挣钱的门路。不久,他找到了一份加工水泥包装袋的活儿——那时的水泥袋是用牛皮纸做的,他的任务是将厂里送来的牛皮纸裁片粘成袋子。在妻子邓传姝的帮助下,他每天忙9个多小时,可挣得二三十元的加工费。在当时,这样的收入已算得上高水平了。不巧的是,这样的好日子只过了一年,由于市场上化纤袋取代了牛皮纸袋,他的“业务”没了。
朱继东没让双手闲着。他很快就在一家水泥预制场当上了小工,虽然一天只能挣上七、八元,但他也相当高兴,因为他清楚,像自己这样的残疾人,能够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岗位,就算交上好运了。
然而,朱继东又一次下了岗,因为他的腿疾在恶化,终于变得从小腿到脚趾都毫无知觉,他根本无法站起身来了。
这情况发生在1989年秋天,他32岁。
朱继东的双手越来越神了
1989年初冬,热闹的五窑街上出现了一个新景点:朱继东的修鞋摊。他坐在一张旧竹椅上,身后是一辆手摇车,膝前放着一台补鞋机和一张小方桌,桌上摆着工具和鞋掌、鞋钉、鞋眼扣之类的配件。(www.xing528.com)
看上去这修鞋摊是像模像样的,但朱继东心里并不踏实,因为他从来没有拜师学过修鞋的手艺。他的“功夫”是在拿定主意后,自己起早带晚练出来的。他不知道这样的水平能不能让顾客满意。所以开张之初,他总是主动告诉顾客:“我是新手,要是修得不称你的心,我就不收钱。”他的诚实厚道感动了许多顾客,大家都情愿把鞋子送给他当“试验品”;他也一次次受着感动,于是更加勤学苦练,修鞋技术提高很快。就这样,朱继东的修鞋摊在五窑街上扎了根。
五窑街所在的石港镇金庄村许多干部、群众告诉我们,朱继东到这里来摆摊18年,不容易。就说行走吧,他靠的全是手。他家住在石港镇九洋河村19组,到五窑街上有两公里路。
他每天上“班”下“班”,就是靠双手摇着车一圈一圈地“走”,粗略一算,18年里他起码“走”了25000多公里。再说他家的房子,原先是3间草房,2002年,他家建起了三底三楼,这份家业,离不开他那双手。更让大家佩服的,是他的修理技术。半途出家的他,把修鞋、修包、修换拉链一类的活干得有板有眼,干净利索,不留痕迹,说他能“手到病除”,绝对不过分……
大家都关心我,我更不能歇手!
日前我们再次在五窑街上见到朱继东时,发现他身后那辆手摇车变成了电动三轮车。他说,这是请人改装的,为的是省点力气,争取多干上几年、十几年、二三十年;问他为什么总是这样乐观、开朗,他说:“大家都在关心我,我愁什么?”
谈到“大家”,朱继东激动不已:“政府待我好,民政部门给我送轮椅、送手摇车,最近替我家办了‘低保’,还出钱替我们办了农村医疗保险;税务部门一直照顾我,给我免税;工商部门主动替我办营业执照,工商管理费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点;街坊邻居待我好,碰上突然下雨了,都主动来帮我收摊,将我连人带椅子移到店堂里暂避,我要上厕所,他们就来背我,架着我去……这么多年了,不容易啊,大家图什么?还不是图我能用这双手做点有用的事,还不是希望我家的日子过得好一点?”
朱继东还特别夸他的妻子邓传姝。他说:“我病倒那年,她才25岁,她完全可以提出和我分手……可是她一直守着我、照顾我。那时,女儿才4岁,离不开她;家里的3亩多责任田也离不开她。就是这样忙、这样苦,她还要东奔西跑替我找医生,陪我到金沙、南通求医问药……到这里来摆摊后,她每天中午都要来给我送饭送菜,帮着我去厕所,天热时还带衣服来给我换……”说着说着,朱继东忍不住流泪了。
“大家都这样关心我,所以我更不能歇手!”朱继东用手抹去泪珠,“我要用这双手为大家服务,用这双手挣钱解决生活问题,不然,我就对不起大家了!”他的话音不高,但掷地有声。
吴飞延 瞿光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