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殊创业者徐友康:心未老,走南闯北

特殊创业者徐友康:心未老,走南闯北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徐友康住川港镇八字桥村29组,今年54岁。在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老板和徐友康商议决定将砖瓦厂低价转包给他人,撤离江阴,打道回府,另图发展。熬过了漫长的10多天,老天终于放晴了,徐友康急不可待地立即组织生产。在这样的大气候里,徐友康被迫歇业回家,由老板变成了无业人员。徐友康走南闯北,雄心不已。

年逾半百的残疾人徐友康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硬汉子。他35岁“出道”,拖着一条残疾的腿,两下江南,一去苏北,历经艰难曲折;年长后又壮心不已,“杀”回老家创办实业。人们都说他这个市级残疾人创业示范户名副其实。

徐友康住川港镇八字桥村29组,今年54岁。1990年,他感觉大腿股骨疼痛,且逐渐严重,遂去南通医学院问医,不料被诊断为大腿股骨头坏死。后虽经手术治疗,保住了大腿,但还是落下终身残疾。

疾病没有压垮这位坚强的汉子。休息几个月后,徐友康来到南通投亲靠友,寻找力所能及的工作,在一家砖瓦厂找到了一份发货员的工作。不久,老板拓展业务,又在江阴承包了一家砖瓦厂,他便随同去了江南。徐友康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深得老板赏识、器重,一年后应老板之邀,他向亲戚朋友借了5万元入股,第一次由雇工升为股东。

谁料徐友康股东瘾还未过上,砖瓦市场行情就急转直下,江南的砖瓦行业霎时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在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老板和徐友康商议决定将砖瓦厂低价转包给他人,撤离江阴,打道回府,另图发展。就在他们撤离之际,在厂里打工的一位射阳民工说他家乡砖瓦行情不错。一时走投无路的徐友康就随他来到射阳实地考察。经了解,苏北的砖瓦行情确实比较理想,只是现成的窑厂都有人承包了。天无绝人之路。经过几天奔波打探,徐友康终于找到一座被遗弃了的废窑,杂草丛生,只剩一个烟囱立在那里。有总比无好。徐友康立即找到当地村党支部书记洽谈办砖瓦厂的事宜。承包合同签好后,他急忙回老家招兵买马,奔赴射阳。为早日投产,他组织人员起早带晚抢修砖窑,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完工了。可接下来的事情又让他折腾了好一阵子。由于人生地疏,接电、办执照、联系取砖泥到点火烧砖,整整忙了40多天。这一切办理停当后,老天又来作梗,阴雨连绵,无法制作砖胚。对靠天过日子的砖瓦厂来说,阴雨连绵就意味着停产。苦苦奋战了这么多日子,还是不能如愿,徐友康心急如焚,天天掰着指头数日子。熬过了漫长的10多天,老天终于放晴了,徐友康急不可待地立即组织生产。这年,砖窑共生产5个月,烧制了1200万块砖,并迅速在当地打开了销路,获利10多万元。

干了五六年,到1998年,宏观形势出现变化,国家加强了对土地资源的控制,禁止小砖瓦窑随意挖土。在这样的大气候里,徐友康被迫歇业回家,由老板变成了无业人员。闲不住的徐友康多方拜托,后来到上海朋友承包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当了保管员。10000多元的年收入,除去家里日常开销外,连孩子上学的费用都成了问题。当过老板的徐友康哪里知足,一直寻找着发展机会。2005年,孩子中专毕业后经朋友介绍来到叠石桥市场帮人家卖布。头脑活络的徐友康从中得到启迪。2006年,他毅然回家与朋友合资40多万元(他占双份股),租用了原川东小学校内的800平方米校舍,购买了16台剑杆织机,办起了织布厂,重新当起了老板。创业伊始,他“既当校长又打钟”,整天忙里忙外,既负责采购原料,又推销产品,起早还要上市场为职工们买菜。2006年下半年,他的织布厂旗开得胜,当年生产坯布13万多米,创产值120多万元,获利10余万元。(www.xing528.com)

2007以来,市场棉纱价格一路上扬,而坯布却始终维持在原价水平,织布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原材料价格不断涨价、产品销售价却无法上调的情况下,有的织布企业老板选择减少棉纱支数来节省成本,但徐友康却以诚信为本,不搞偷工减料,通过亲手修理机器、人手不够时亲自上阵做挡车工等一系列措施,努力节支降本。

徐友康走南闯北,雄心不已。

龚裕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