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拔罐疗法:揭秘十四经脉的循行

拔罐疗法:揭秘十四经脉的循行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经腧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拔罐疗法:揭秘十四经脉的循行

一、手太阴肺经

1.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一直达到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痛。

本经腧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二、手阳明大肠经

1.经脉循行

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着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第1、2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大椎),再向下进入缺盆,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要病候

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及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

本经腧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左右各20个穴位。

图11 手太阴肺经脉循行与病候关系示意图

1.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2.还循胃口 3.上膈 4.属肺 5.从肺系横出腋下6.下循 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7.下肘中 8.循臂内上骨下廉9.入寸口 10.上鱼 11.循鱼际 12.出大指之端 13.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图例———本经有穴通路 ----本经无穴通路 ○本经腧穴 △他经腧穴

图12 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与病候关系示意图

1.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2.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间,上入两筋之中 3.循臂上廉4.入肘外廉 5.上外前廉 6.上肩 7.出 骨之前廉 8.上出于柱骨之会上9.下入缺盆 10.络肺 11.下膈 12.属大肠 13.其支者,从缺盆上颈 14.贯颊 15.入下齿中 16.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盆部直行的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2足趾外侧(厉兑)。

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端。

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要病候

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

本经腧穴,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个穴位。

四、足太阴脾经

1.经脉循行

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1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小腿,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中心,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本经腧穴,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个穴位。

图13 足阳明胃经脉循行与病候关系示意图

1.起于鼻之 交中 2.旁纳太阳之脉 3.下循鼻外4.入上齿中 5.还出挟口环唇6.下交承浆7.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8.循颊车9.上耳前,过客主人10.循发际11.至额颅 12.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13.入缺盆14.下膈15.属胃络脾 16.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 17.下挟脐入气街中18.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19.以下髀关 20.抵伏兔21.下膝膑中22.下循胫外廉 23.下足跗 24.入中指(按:指应作趾,以下足经均同)内间(按:应作次指外间)25.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 26.下入中指外间27.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 其端

图14 足太阴脾经脉循行与病候关系示意图

1.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 2.过核骨后 3.上内踝前廉 4.上踹内5.循胫骨后 6.交出厥阴之前 7.上膝股内前廉 8.入腹 9.属脾络胃 10.上膈 11.挟咽 12.连舌本散舌下 13.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 14.注心中

五、手少阴心经

1.经脉循行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通过横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脉:挟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要病症

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

本经腧穴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左右各9个穴位。

六、手太阳小肠经

1.经脉循行

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

2.主要病证

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症。

本经腧穴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左右各19个穴位。

七、足太阳膀胱经

1.经脉循行

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于巅顶(百会)。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 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下行沿着大腿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 窝中,从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的后面沿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二)主要病证

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以及项、背、股、臀部和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症。

本经腧穴,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个穴位。

图15 手少阴心经脉循行与病候关系示意图

1.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2.下膈,络小肠 3.其支者,从心系4.上挟咽 5.系目系 6.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7.下 循 ?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 8.下肘内,循臂内后廉9.抵掌后锐骨之端 10.入掌内后廉 11.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

图16 手太阳小肠经脉合于足阳明经循行与病候关系示意图(www.xing528.com)

图17 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与病候关系示 意图

1.起于目内眦 2.上额 3.交巅 4.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5.其直者,从巅入络脑 6.还出别下项 7.循肩膊内,挟脊 8.抵腰中 9.入循膂 10.络肾11.属膀胱 12.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 13.入 中 14.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 15.过髀枢 16.循髀外从后廉 17.下合中 18.以下贯内 19.出外踝之后 20.循京骨 21.至小指外侧

八、足少阴肾经

1.经脉循行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 窝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督脉)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2.主要病症

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下肢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症。

本经腧穴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左右各27个穴位。

九、手厥阴心包经

1.经脉循行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3寸处(天池),上行抵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经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

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要病证

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证。

本经腧穴,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左右各9个穴位。

十、手少阳三焦经

1.经脉循行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行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上进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

图18 足少阴肾经脉循行与病候关系示意图

1.起于小指之端,斜走足心 2.出于然谷之下 3.循内踝之后 4.别入跟中5.以上踹内 6.出 内廉 7.上股内后廉 8.贯脊属肾 9.络膀胱 10.其直者,从肾 11.上贯肝膈 12.入肺中 13.循喉咙 14.挟舌本 15.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图19 手厥阴心包经脉循行与病候关系示意图

1.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 2.下膈 3.历络三焦 4.其支者,循胸 5.出胁,下腋三寸 6.上抵腋下 7.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 8.入肘中 9.下臂,行两筋之间 10.入掌中 11.循中指,出其端 12.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向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颈旁,连系耳后,沿耳后直上,出于耳部上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要病症

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咽喉肿痛、颊肿和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症。

本经腧穴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23个穴位。

图20 手少阳三焦经脉循行与病候关系示意图

1.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2.上出两指之间 3.循手表腕 4.出臂外两骨之间5.上贯肘 6.循 外 7.上肩 8.而交出足少阳之后 9.入缺盆 10.布膻中,散络心包 11.下膈,循属三焦 12.其支者,从膻中 13.上出缺盆 14.上项15.系耳后直上 16.出耳上角 17.以屈下颊至出18.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 19.至目锐眦

十一、足少阳胆经

1.经脉循行

起于目外眦(瞳子 )上行到额角,下耳后,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向下进入缺盆。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达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手少阳经到目眶下,下行经颊车,于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络于肝,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绕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腋下,沿胸侧经过季胁,下行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下出外踝前面,沿足背部进入第4趾外侧端。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1、第2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要病症

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症。

本经腧穴起于瞳子 ,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个穴位。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

起于足大趾背上丛毛边际,向上沿足背到内踝前,上沿胫骨内缘,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阴器到达小腹,挟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向上出入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其支脉从目系下循颊里,环绕唇内。另外一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2.主要病症

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

本经腧穴,起于大敦,止于期门,左右各14个穴位。

图21 足少阳胆经脉循行与病候关系示意图

1.起于目锐眦 2.上抵头角 3.下耳后 4.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 5.入缺盆6.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7.出走耳前 8.至目锐眦后 9.其支者,别目锐眦10.下大迎 11.合于手少阳 抵于 12.下加颊车13.下颈合缺盆 14.以下胸中贯膈 15.络肝 16.属胆 17.循胁里 18.出气街 19.绕毛际 20.横入髀厌中 21.其直者,从缺盆 22.下腋 23.循胸24.过季胁 25.下合髀厌中 26.以下循髀阳 27.出膝外廉 28.下外辅骨之前 29.直下抵绝骨之端30.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 31.入小指次指之间32.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图22 足厥阴肝经脉循行与病候关系示意图

1.起于大指丛毛之际 2.上循足跗上廉 3.去内踝一寸 4.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5.上内廉 6.循股阴 7.入毛中 8.过阴器 9.抵小腹 10.挟胃属肝络胆 11.上贯膈 12.布胁肋 13.循喉咙之后 14.上入颃颡 15.连目系16.上出额 17.与督脉会于巅 18.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 19.环唇内 20.其支者,复从肝 21.别贯膈 22.上注肺

十三、任脉

1.经脉循行

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前行经阴毛部,沿前正中线向上到达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面部进入目眶下。

2.主要病症

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症。

本经腧穴,起于会阴,止于承浆,一名一穴共24个穴位。

图23 任脉循行与病候关系示意图

1.起于中极之下 2.以上毛际 3.循腹里,上关元4.至咽喉 5.上颐 6.循面 7.入目

十四、督脉

1.经脉循行

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止于上齿龈。

2.主要病症

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

本经腧穴,起于长强,止于龈交,一名一穴共28个穴位。

图24 督脉循行与病候关系示意图

1.起于下极之输 2.并于脊里 3.上至风府,入脑 4.上巅 5.循额,至鼻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