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用治疗罐法,拔罐疗法效果明显

常用治疗罐法,拔罐疗法效果明显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郾单罐法单罐法即单罐独用,适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局限的疾病,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

常用治疗罐法,拔罐疗法效果明显

1郾单罐法

单罐法即单罐独用,适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局限的疾病,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

2郾多罐法

多罐法即多罐并用,适用于治疗病变范围较广泛,病变处肌肉较丰满的疾病,或敏感反应点较多者,可根据经络走向或解剖形态等情况,酌情吸拔数个或数十个罐,如某一肌肉劳损时可按肌肉的走向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之为“排罐法”。若身体强壮,症状明显的患者,拔罐数目多而排列紧密(罐距小于3cm);若体质弱或症状不甚明显的患者,拔罐排列较稀疏(罐距大于7cm)。

3郾留罐法

留罐法是拔罐中最常用的一种罐法,又称坐罐法,指罐吸拔在皮肤上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罐时间一般为5~20分钟,根据个体情况及季节不同,留罐时间也不相同,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如需刺络拔瘀血罐,时间可稍延长,但不要拔起水泡和拔破皮肤。

4郾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滑罐、推罐和运罐法等。操作前,先选用罐口较大、罐口壁较厚且光滑无破损的玻璃罐或有机玻璃罐。然后在罐口或吸拔部位涂上一层薄薄的润滑剂,如液体石蜡凡士林,或根据病情选用风油精,红花油,风湿油,药酒等,便于罐滑动。罐吸拔于皮肤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罐体或平推,作前、后、左、右方向移动,或环形旋转运动。反复数次,至皮肤出现潮红、深红或起丹痧点为止,本法操作时应根据病人体质及病情,调整火罐的速度,手法的轻重,火罐内负压不可太大,负压大吸力强,走罐时易引起病人疼痛,本法适用于病变部位较大,肌肉丰厚之处,如胸背部、腰部、腹部和大腿等(图5)。

5郾闪罐法

图5

闪罐法是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拔于病人患处,随即将罐立刻取下,反复如此操作,直至皮肤潮红发热为止,这种反复的牵拉—松弛,反复地充血,使皮肤血液灌注—输布—再灌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对神经和血管有一定兴奋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肌肉痿软,皮肤麻木,机能减退的虚弱病症及中风后遗症等,由于此法不会在皮肤上留下瘀斑,故较适合于面部使用。如面瘫,闪火罐操作时,应注意闪火入罐时,动作要快,快速送入罐底。火切不可在罐口停留太久,以免罐口太热而烫伤皮肤。如果反复闪罐,罐体温度过热,应换另一个罐继续操作(图6)。

6.针罐法

针罐法是毫针针刺配合拔罐的一种方法。即针刺穴位“得气”后,将针留在穴位上,再以针刺处为中心拔罐,使针体罩于罐内,又称留针拔罐或带针坐罐。常规留罐10~20分钟,一般以玻璃罐为宜,因为玻璃可随时观察罐内的情况,在操作中应注意,针柄不宜过长,以免触及罐底陷入体内。如在胸背部施针罐法应特别注意,因为罐内的负压可使针刺的深度改变,从而引起气胸。还可针刺穴位“得气”后出针,不按压针孔,立即在出针的穴位上拔罐,并吸出少许血液或组织液,此法有针刺与拔罐的双重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多用于单独拔罐疗效欠佳的顽固性痛痹,各种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等症(图7)。

7.温罐法

图6(www.xing528.com)

图7

温罐法指在留罐的同时,在治疗的部位上加用红外线仪、神灯、周林频谱仪等照射,或用艾条温灸患部及罐体四周,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防止患者着凉。本法兼有拔罐和热疗的双重作用。多用于寒凉潮湿的季节,或有虚寒,寒湿的病证。

8.指罐法

指罐法就是在需要拔罐治疗的穴位或患处,先用手指代替针点按穴位或点揉患部后进行拔罐治疗的方法。此法同时兼有拔罐,针刺和按摩的共同作用,可提高拔罐治疗效果,扩大治疗范围。临床多用于治疗病情较急,疼痛剧烈的病症,特别对软组织挫扭伤和劳损等症效果显著。

9.血罐法

血罐法又称刺络拔罐,刺血拔罐。它是刺血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上先用三棱针,梅花针(皮肤针),注射针或缝衣针等按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量的要求,针刺穴位,或治疗部位。刺激量根据病情所需决定,轻刺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中度以微出血为度,重度以点状出血为度,然后再拔罐并留罐,留罐时间随病情而定,出血量一般在数滴或数毫升左右,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高热,神经痛,神经性皮炎,丹毒等。

10.刮痧罐法

刮痧罐法是指在施术部位先涂上润滑油,然后再用水牛角刮板或汤勺、瓦块等器具在皮肤上反复刮,刮至皮肤发红,甚出现紫斑后,再行拔罐。此法在民间较为流行,操作方便,灵活,可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的地方。

11.摇罐法

摇罐法指先将罐吸拔于皮肤上,然后手握罐体,有节奏,均匀地摇动或来回转动。施术时动作要平稳,用力柔和,以增加对穴位或皮肤的刺激量,加强血液循环,增强治疗效果。注意施术时手法过重会损伤皮肤,病人不能耐受,太小又达不到刺激量,起不到作用。

12.提罐法

提罐法是先将罐吸拔于皮肤上,然后将罐上提牵拉皮肤,再恢复原样,反复轻柔均匀提拉火罐,直至皮肤出现瘀血为止。操作时用力要适中,力量过大则罐易拔掉,过小则达不到刺激量。此法常用于拔腹部的穴位。

13.药罐法

药罐法是以竹罐或木罐为工具,经药液蒸煮后,利用高热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拔于皮肤上,这是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既有拔罐时的温热刺激和机械刺激的作用,又可发挥中药的作用,提高拔罐的疗效。根据病人病情辨证选择中草药,操作时用纱布将中药包好,放入沙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煎煮,煎沸后将竹罐或木罐放入煎好的中药汁中,煮10分钟左右,再将罐夹出,迅速用干净的干毛巾捂住罐口,以使吸取药液,降低罐口温度,保持罐内的温度,趁热迅速将罐扣在患处或穴位上,手持罐稍加压按约半分钟,使之吸牢即可。本法将拔罐与中药疗法结合在一起,发挥罐与药的双重作用,又有温热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证。但操作时要熟练,否则可致吸力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