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状态——做功
汉语中的“用功”,通常指的是“勤奋”,中国式的勤奋往往是通过延长工作或学习时间来实现的,即所谓“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式的刻苦。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尽管放弃了一切娱乐和个人兴趣与爱好,把除了吃饭和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都用来看书、写作业,但最终依旧无法取得好成绩;而一些看似不够勤奋的孩子,他们并不挑灯夜战,没有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且经常可以在运动场上见到他们的身影,学习成绩却依然很好。原因何在?这正是许多学生和家长苦苦思考的问题,他们都试图揭开这里的奥秘,渴望拿到一把通向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也许有的人会说:前一种人笨,后一种人聪明。然而,何为聪明,何为笨?
做功可以改变能量状态,也就是说,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从功的定义可见,做功的大小取决于作用时间(t)和功率(η)、作用力(F)和路程(S)两组量的乘积,而不是某个单一量的大小。中国式的“勤奋”过多地强调了做功过程中时间和路程的作用,而忽略了功率和力的作用。
所谓聪明的人,其实是指能以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以较高的效率进行学习,真正做到力与路程(F·S)、效率与时间(η· t)两组量的乘积较大的人。因此,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得快,日积月累就与其他人的成绩拉开了距离。由此看来,所谓“聪明”和“笨”的区别就是学习效率上的差距。
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太多,学习能力和做事能力的差别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这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为什么三岁前孩子的启蒙教育特别重要,因为这时是养成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早期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活泼快乐的性格和愉快的情绪、多方面的兴趣与爱好、对挫折的忍受力与意志力、做事的专注程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好强心等,而不仅仅是教会孩子背几首儿歌,算几道算术题。儿童早期形成的情商会影响他的一生。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对事物做出快速的反应、判断和处置,那么他的效率自然会高于他人,他也就显得比较聪明。
所谓聪明的人,其实是指能以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以较高的效率进行学习,真正做到力与路程(F·S)、效率与时间(η· t)两组量的乘积较大的人。
虽然“用功”不等于成功,但不“用功”一定无法成功。中国有许多关于“勤能补拙”的名言警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都是激励了许多代人的座右铭。最近,我还读到这么一篇有关“天道酬勤”的故事:(www.xing528.com)
曾国藩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毛泽东主席曾钦佩地称他为“近代最有大本事的人”。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他在家读书,一篇文章不知读了多少遍,依旧不能背诵出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想等读书人睡觉之后进去捞点好处。可等了很久,还是听读书人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忍无可忍,跳出来大怒道:“蠢人,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然后将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看来,那贼至少要比曾先生聪明许多,但他最终只成为了一个贼,名不见经传。曾先生依然勤勤恳恳地做着自己的学问。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一分付出就有一分回报,终于,他成为了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同时也是文学家,创立了晚清散文“湘乡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由此可见,虽然勤奋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却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知道,没有人能仅仅靠天分就获得成功,但凡成功之人,必然经过了一番努力和拼搏——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