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纸质传媒营销展望
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和手机等众多新传媒的出现,让一些人过早地预言纸质传媒将会消亡。然而,纸质传媒还在发展,也在新生。纸质传媒在控诉网络是盗窃其内容的寄生虫时,触发了自身的革命与转型。2009年,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华尔街日报》发行同比增加0.5%,达209万份,是唯一一家实现增长的报业巨头,其原因主要在于网上付费读者的增加。
正如默多克所说,“我们的报纸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像现在这样印在纸张上,也会在移动的阅读器上随时更新,每小时、每分钟更新。所以,只要你有一个好的品牌,美誉度高,报道真相,人们喜欢阅读,那么我想肯定能从中存活下来,脱颖而出,变得更具竞争力”。[13]
据2007年8月至2008年初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统计,我国国民人均每月阅读报纸约7.4份,通过购买获得报纸的比例为76%;国民家庭藏书量平均为76本,人均年阅读图书4.58本;人均每月阅读期刊约1.7本;近两成有读书习惯的国民阅读电子书;手机报和电子杂志的人口规模达到200万人以上。报纸的阅读率高达73.8%,期刊阅读率为58.4%,图书阅读率为48.8%,网络阅读率为44.9%。以中国13亿人计算,阅读市场是非常巨大的。
纸质传媒营销将呈现三个趋向:
一、全媒体营销
全媒体营销,指纸质传媒一方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图书出版;另一方面以数字图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营销。
全媒体营销也可以说是对信息内容的优化整合,实现一次采集、多元发布,实现多媒体平台终端上的多重营销,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以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2009年6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投资3000万元完成“报业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系统”,通过了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验收,在这一平台上,可以实现平面、音频、视频以及动漫等多形态传媒的制作和多介质的输出。(www.xing528.com)
二、多元化营销
报纸、期刊、图书是纸质传媒组织的核心业务,但这并不影响企业的多元化营销。贝塔斯曼在营销书籍、唱片的同时,又开发音像、影视、节目制作、印刷等业务,早在1997年其印刷、造纸的销售额就达到了35亿马克。
同时传媒营销自身也存在着多元化营销,也就是互文性营销,即对一个传媒作品可以进行电影、电视、漫画以及录像带、DVD等多种形式的发掘呈现,有利于传媒产品的增值与多元开发。
三、国际化营销
纸质传媒的国际化营销,在各国之间很早就发生了。20世纪纸质传媒通过直接销售或翻译出版,在国际间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贝塔斯曼集团业务的35.9%在欧洲、20%在美国、6.2%在其他地区,在德国本土的业务只有37%。英国培生集团的业务遍及北美、欧洲、亚太地区等世界上53个国家和地区。
国内图书目前尚处于进出口营销阶段。2007年图书总出口110.43万种、714.14万册,总金额3298.38万美元;图书总进口77.15万种、366.37万册,总金额7812.92万美元;版权引进10255种,版权输出2571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