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走过——志愿者之路
志愿者是NGO理念的传播者(代序)
——在新志愿者培训班上的讲话
做志愿者是需要热情的,今天来到这里的都是满腔热情、愿意从事公益事业并且具有各种专业背景的人,欢迎大家。刚才介绍说我是秘书长,是这个组织的管理者,但这个职位是志愿者性质的,因此我也是一个志愿者。有了这双重身份,今天在这里就能够更好地和大家沟通交流。
我主要讲三个内容:一是研究会的发展历史;二是民间机构与志愿者的关系;三是如何做一个好的志愿者。
一、陕西妇女研究会的历史与发展
首先问一下大家,你们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我们研究会的?(众答:网络、报纸、宣传资料、他人介绍……)很好。研究会走到今天已经有近20年了,其中经历了许多的曲折和坎坷。
成立妇女研究会,当时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中出现很多新的妇女问题,如企业精简员工时妇女首当其冲,尤其是怀孕的妇女,女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新《婚姻法》在离婚问题上将有过错原则改为感情破裂原则,由此出现离婚高峰期,婚姻家庭问题突出,一些女性受到伤害,加之社会上出现拐卖妇女儿童、卖淫等丑恶现象,使妇女问题成为越来越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四人帮”倒台后,社会科学研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各种学会纷纷成立,积极进行研究活动,为制订法律政策献言献策。在这样的背景下,1986年6月我们一批关注妇女问题的学者在省妇联的推动下成立了研究会,宗旨是“关注妇女发展,促进两性平等”。研究会成立之后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2年,摸索时期。研究会的全称叫“陕西省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这个名字一直很拗口,连来研究会好几年的志愿者也弄不确切,这也有它的原因,主要是想对应北京全国妇联的两个学会:一个是婚姻家庭研究会,一个是正在筹备的妇女理论研究会,合起来成为现在的“陕西省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当时挂靠在陕西省妇联,属社科联管辖。这一阶段的活动我们都是自筹经费,举办过妇女问题讲习班,邀请的都是知名学者专家,收取很少的费用,用来维持研究会活动。
第二阶段,1993~1999年,发展时期。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第一次在国内召开的大规模的关注妇女组织和问题的国际会议,影响非常大。会前举办各区域性会议,我有幸参加了亚太地区的NGO论坛,意识到妇女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性别平等,除了要理论研究还必须有实际行动,深深感受到亚太民间妇女机构的活跃性,在贫民窟、庇护所看到一大批教授、博士、律师以志愿者的身份为妇女提供帮助,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回来后也想建立一个集研究、宣传、咨询、法律援助为一体的妇女法律服务中心。因为当时北京大学已经创办了这样一个法律中心,我们向福特基金会申请没有批准。然后我又向美国全球妇女基金会申请,但因为它们的资金额度小只能先申请办一个热线。1996年4月资金汇过来,于是通过招聘志愿者成立了陕西妇女热线,1998年邮电工会赞助了3万,使热线得以继续下去。以后相继有亚洲基金会、乐施会等多个机构资助的项目,开展法律援助、社会性别研究、农村发展项目(如宜川、丹凤、山阳),到1999年研究会已经形成了4个小组:妇女热线组、法律援助组、社会性别培训组和农村发展组。这时候我们还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健全的财务和管理制度,人员流动性也大。(www.xing528.com)
第三阶段,2000~2005年,走向成熟时期。2000年在乐施会的资助下我们邀请外部专家协助,讨论制定研究会2001~2005年的战略规划,建立健全了相应的机构,正式过渡为社团法人。现全职员工有18人(另有兼职),会员100多人,最高决策机构为会员大会,下面是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执行机构由秘书长负责,下属三个部门:项目服务部(又叫权益部)、农村发展部(全省有8个县有项目,涉及健康、教育、基建、小额贷款、救灾、生态等领域)、办公室(主管行政、人事、财务、刊物《关注》和网站“西部女性”)。
二、民间机构与志愿者的关系
民间机构,也叫非政府组织,简称NGO。一个和谐的社会是由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3个部分组成。公民是个体,有某种共同意愿或特征的许多个体在一起就形成一个组织,这就是NGO。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NGO在公共政策制定、公益服务等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什么是志愿者?研究会为什么要发展志愿者服务呢?大家可能第一想到的是成本低,因为志愿者是不计报酬的。这是一个表面的看法,从研究会的实践来看,用志愿者的成本并不比员工低,很多时候比用员工的成本还要高:请专家进行能力建设,定期举办分享会,还补贴交通费以及日常的管理等。但是为什么要用志愿者呢?因为启用志愿者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员工。首先,志愿者本身会认同我们组织的宗旨、理念,通过学习和服务能够学到更多东西,也能很好地传播组织的理念,起到“助人自助”的双赢效果。志愿者有三个特点:一是志愿性,即自愿的;二是无偿性,即不要任何报酬;三是利他性,利用自己的专业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NGO也有三个对应的特点:一是志愿的;二是非赢利性的,虽然有时也收费,但不同于企业用作利润分配,而是维持成本或对公益事业的继续投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有目标性,即一群人在一起想干点什么,它有自己的宗旨、愿景与目标。研究会的宗旨就是关注妇女发展、促进两性平等。从两者的特点来看,志愿者和NGO是一致的,可以说NGO是志愿者的平台,志愿者是传播NGO理念的桥梁,是传播媒介。但是志愿者和NGO各自都是有风险的,有时构成两者之间的矛盾。对志愿者来说,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意外,因为服务对象本身处于一个矛盾重重的困境里;对NGO来说,志愿者的一些不合适行为(如破坏宗旨、私自收费、泄露隐私等)也会给NGO带来严重的损害。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考虑给志愿者买意外保险和进行安全培训,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志愿者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约束。这才是NGO与志愿者比较完整的关系。
三、如何做一个好的志愿者
能够做志愿者已经很好,但要做好志愿者不容易。北京大学《志愿服务论坛》上有篇文章提到志愿者应有“三心”:一是爱心,有了爱心才可能做好事做善事,这是最基本的。大家都是专家,有很好的专业背景,我们可能都是社会的佼佼者,电话线那端的求助者可能是贫穷妇女,可能文化不高,可能也不会学习,我们怎么才把爱心传递出去呢?怎样才能让对方感觉到爱心,感觉很舒服呢?她们贫穷、受教育程度低并不是自己愿意的,而是很多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把我们和她们对换,也会像她们一样,所以我们传递爱心必须要有一颗平等的心态,要有社会性别的意识。二是公心。公心就是无私奉献,不为名不为利,不带任何个人目的,这和不计报酬还是有差别的。我不计报酬,但是我可能有别的想法,比如想占有资料或向媒体写稿等,或者不认同组织的理念等,但NGO是讲诚信的,所以一定要有公心。三是恒心,做志愿者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咨询中会接触到大量的负面的东西,心情可能感到压抑;要求一月一两次值班还可能是晚上或者双休日,也挺辛苦,必须有很好的毅力。但是志愿者的生活是很充实、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有一般人所没有的丰富多样的体验,这增加了我们的生命质量和长度,在付出的同时也有极大的收获。所以我希望大家在今后做志愿者时持有一颗爱心,有一颗公心,有一颗恒心,经受住各种考验,希望大家在研究会度过的这一段时间成为你们自己生命中一段有意义的难忘的经历。
谢谢大家!
高小贤
2005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