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忌讳:父母在,不远游

中国忌讳:父母在,不远游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母在,不远游中国人历来遵循“出行唯谨”的原则,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一般情况下,儿辈应避免“远游”。父母在,但毕竟日渐衰老,或者还有病痛缠身。倘若父母亲得了急症,甚至濒临死亡,就因儿辈在远方而无法告知,即便得了消息,也难以迅速赶回来侍奉。即便远游,父母亲一个电话,亲人皆可迅速返家。我已过六十,尚有八旬老母健在,但如果远行在外,手机则昼夜不关,以便随时知晓母亲的消息。

中国忌讳: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在,不远游

中国人历来遵循“出行唯谨”的原则,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这是以孝道为基点,对于儿辈的规劝和告诫。其意为:不要因出远门而耽误了侍奉父母。当然,也包含了“远游”会遇到种种意外,因此而失去在父母膝前再尽孝道的机会。

父母在,一般情况下,儿辈应避免“远游”。非“远游”不可,要让长辈知道自己的去向和地方。

这是为什么?

在古代,交通是极不便利的,首先是我国地域广大,地理形势复杂。而交通工具更是原始落后,水路只是乘船,风高浪急;陆路可骑马、坐马车,通常则是步行。因交通闭塞,就是寄一封信也不易抵达,“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宋·晏殊《寓意》)。李白在《行路难》中哀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父母在,但毕竟日渐衰老,或者还有病痛缠身。如果儿辈走向远方,步行或骑马、乘车来回的时间要耗费很长。倘若父母亲得了急症,甚至濒临死亡,就因儿辈在远方而无法告知,即便得了消息,也难以迅速赶回来侍奉。而古代极为忌讳老人咽气前,后辈不在身边,不能见最后一面。

汉族及其他民族也忌讳人死时跟前没有亲人,或者死者见不到自己想见的人。俗以为这样死去,灵魂不得安宁”。(任骋《中国民间禁忌》)(www.xing528.com)

为什么“游必有方”呢?

古人出行,一是要选择吉日吉时,忌讳恶日凶时。二是要选择出行的方向,即自己要去的那个方向,什么日子和时辰出行方为吉利。“据《无何集》云:‘《阴阳书》言,鹤神日游,五日正东,六日正南;五日正南,六日西南。西北仿此……或曰,鹤为噩字之讹’”(任骋《中国民间禁忌》)。这就是说,噩神在某日所游的方位,应避之,这当然是迷信说法。三是让长辈知道自己所在的方位,以便通知。

此外,出于对古代某方某地的地理、气候、交通、社会情况的考虑,俗语称:“老不上北,少不上南”;“老不入川,少不游广”;“老勿走新疆,少勿走苏杭”。

古代入川,靠的是艰险的“蜀道”,从李白的《蜀道难》中可见一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入蜀便生死未卜,怎不令人心惊胆颤。北方、新疆,亦为荒僻之地。

而古代的苏州、杭州、广州,为歌舞繁华之地,年轻人去了,难免不受到影响。“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林升《题临安邸》)苏州、广州,亦是豪奢、游乐之所。

在现代化的今天,交通发达,交通工具日渐先进,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不管千里万里,来去都很快疾。即便远游,父母亲一个电话,亲人皆可迅速返家。我已过六十,尚有八旬老母健在,但如果远行在外,手机则昼夜不关,以便随时知晓母亲的消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