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戴高帽子
在文化界、学术界,有好多位年长于我的老友,他们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红卫兵”和造反派的冲击,或开批斗会,或敲锣游街,而且被戴上纸糊的上尖下圆的高帽子。所以,至今提起高帽子,还怨愤难平。
而在1926年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中,声势浩大的农会,往往给那些土豪劣绅戴上高帽子,开斗争会和游街、游垅。
这里的高帽子,是一种耻辱的标记,谁不忌讳呢?
在现实生活中,当受到过分的奉承、谄媚、吹捧时,让人感到肉麻,就会说:“你别给我戴高帽子,我不喜欢这一套!”
这里的高帽子,虽为虚拟,却是尊荣的象征。(www.xing528.com)
高帽子到底为何物呢?
最早的高帽子,应是楚国的一种“长冠”,又名“斋冠”。这种冠用竹子编制成框架,外用漆纱包成,故又称之为“竹皮冠”,样子高峻。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作亭长时曾喜戴此冠,后来规定只许官员在祭祀宗庙时方准使用。可见这种“长冠”,是有身份的人才能戴的。
另一种高帽子,记载在《隋书·礼仪志》中:“宋齐之间,天子宴私,著高白帽,士庶以乌(高帽)。”白纱高帽表示吉祥和威仪,为皇帝专用,乌纱高帽为官员和其他人员所戴。
我们可以推测,高帽子一语应该在很久以前就有了。古代的士大夫装束,多为峨冠(高帽)博带(阔衣带),《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关汉卿的《添天香》第一折:“恰才耆卿说,好觑谢氏,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士大夫。”书面语言说的峨冠,也就是口语中的高帽子。
高帽子在古代是一种尊贵的象征,但有时又是一种囚犯的身份表征。《左传·成公九年》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官员钟仪,被郑国所俘,押送到晋国。晋国的君王见了,问:“戴着南方式样的帽子被囚禁的是谁?”主管者答道:“郑国人所献的楚国俘虏。”钟仪当时所戴的楚国特殊形制的帽子,即“长冠”,后人称之为“南冠”,并把“南冠”引申为囚犯的同义语。唐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写道:“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