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闹洞房忌失分寸:中国忌讳与发展

闹洞房忌失分寸:中国忌讳与发展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闹洞房忌失分寸在民间习俗中,闹洞房又称“闹房”、“吵房”,是对新婚夫妇的一种祝贺的方式。但闹洞房毕竟不能过分,不能失去分寸,不可弄出一些恶作剧,更不可无理智地去“惩罚”新郎新娘,把喜剧变成了悲剧,这是古今之大忌。直到今天,闹洞房的习俗仍非常流行。这说明,闹洞房在汉代已很普遍。东汉应劭佺在《风俗通义》里,记载了当时因闹洞房失去节制,导致出了人命。新中国成立后,移风易俗,闹洞房也变得文明起来。

闹洞房忌失分寸:中国忌讳与发展

洞房忌失分寸

在民间习俗中,闹洞房又称“闹房”、“吵房”,是对新婚夫妇的一种祝贺的方式。为什么要闹洞房呢?“一说是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为了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加人势的阳气,才闹洞房的,所谓‘人不闹鬼闹’;一说是为了让新娘见见世面,熟识一下男家亲友;还有人认为是亲友们担心新娘头天来男家,太寂寞,所以都来洞房和她开玩笑、逗逗乐的”(任骋《中国民间禁忌》)。

“人不闹鬼闹”,当然是一种迷信。但闹洞房毕竟不能过分,不能失去分寸,不可弄出一些恶作剧,更不可无理智地去“惩罚”新郎新娘,把喜剧变成了悲剧,这是古今之大忌。

直到今天,闹洞房的习俗仍非常流行。一对新人结婚了,当天晚上,男女老少全涌入洞房,要新郎新娘表演几个节目,欢声笑语,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幸福感。

闹洞房的习俗,大约起源于战国晚期的河北一带,然后逐渐扩展至各地。据记载,燕国太子丹,曾被作为人质扣押在秦国,伺机逃回。他为此而广纳宾客,搜罗勇士,企图以刺杀秦王来保障燕国的安全。有的宾客调戏他的姬妾,他也无所谓,甚至主动献出美人以笼络人心。这种看重宾客轻视女眷的行为,竟然传布开去,成为一种风气。以致在举行婚礼时,听任宾客的非礼,男女老少无别,并认为是一种荣幸,谓之“新婚三日无大小”。(www.xing528.com)

在山东出土的汉画像石墓中,就有一块“闹洞房图”的画像砖,画上一男一女在第三者的强制下作亲吻状。这说明,闹洞房在汉代已很普遍。东汉应劭佺在《风俗通义》里,记载了当时因闹洞房失去节制,导致出了人命。“今婚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亲族之内,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汉·仲长统《昌言》),可见当时闹洞房确实有些过分。

北朝是鲜卑族当朝,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居然也有闹洞房的习俗。文宣帝高洋与殷昭仪的新婚之夜,殷昭仪的嫂嫂元氏也去闹洞房,弄得这个皇帝心中颇为不快。到唐代时,此风仍很炽烈。“律有甲娶,乙、丙共戏甲,旁有柜,比之为狱,举之柜中覆之,甲因气绝”(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像这种闹洞房,不但有违礼教,简直是野蛮残酷了。大约是基于这一点,唐朝的政府部门不得不颁布“约古礼今仪”的“婚仪”,“不知限齐”的闹洞房约束为比较文雅的“观花烛”。可惜,到了宋朝,又蹈故辙,变本加厉了。明代大学者在《丹铅杂录》中载《戏妇》专条,说:“今世俗……娶妇之家,新婿避匿。群男子竟作戏调,以弄新妇,谓之谑亲。或褰裳而针其肤,或脱履而规其足。以庙见之妇,同子依市门之娼,诚所谓弊俗也。然以《抱朴子》考之,则晋世已然矣,历千余年而不能变,可怪哉!”

新中国成立后,移风易俗,闹洞房也变得文明起来。著名作家周立波小说《山那面人家》中,描写了上世纪50年代湖南益阳农村的闹洞房情景:“仪式开始了,主婚人就位,带领大家,向国旗和毛主席像行了一个礼,又念了县长的证书,略讲几句话,退到一边,和社长坐在一条高凳上。”接着是来宾讲话,最后是新娘讲话。在新人进入洞房后,年轻姑娘的最大兴趣是“听壁脚”。

岁月行进到今天,人们闹洞房,不过是到新人的房里看一看,说几句祝贺的话,让他们表演点节目,然后就告辞。“春宵一刻值千金”,别人结婚,正巴不得你早些离开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