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择婚必考虑的门当户对,中国忌讳揭秘

择婚必考虑的门当户对,中国忌讳揭秘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择婚的门当户对婚姻是男女两性间建立的一种社会公认的夫妻关系,这种关系是家庭和子嗣合法存在的基础。就说如何择婚,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中,“门当户对”是首先要予以考虑的。解放后,由于“成分论”的影响,“门当户对”讲究的是双方出身的大致相同。在相悦、相爱的前提之下,他们开始关注双方父母各方面情况的对等,是“门当户对”在这一时期的新的诠释。

择婚必考虑的门当户对,中国忌讳揭秘

择婚的门当户对

婚姻是男女两性间建立的一种社会公认的夫妻关系,这种关系是家庭和子嗣合法存在的基础。

礼记·昏义·疏》:“婿曰婚,妻曰姻是也,谓婿以昏时而来,妻则因之而去。”

《白虎通》:“婚姻者何谓?昏时行礼故曰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婚姻,是人类社会进入到一定发展时期后的产物。婚姻乃吉庆之事,但择婚、议婚、订婚,乃至离婚、再婚,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却有许多禁忌。就说如何择婚,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中,“门当户对”是首先要予以考虑的。

择婚禁忌,“首先是群属意义上的个体,在群体意识的干预和影响下,于选择婚姻配偶方面的禁忌”(任骋《中国民间禁忌》)。

所谓“门当户对”,这“门、户”二字,若从广义上来理解,则不仅仅是说联姻的这两个家庭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相近和相等,还有更多的讲究。

民族之间由于民族习惯、信仰不同,或因地域、语言方面的局限,抑或是出于维护民族种属的纯正等缘故,也常常形成彼此通婚的忌讳。“满族也曾有不与汉人通婚的禁忌信条,俗话说的‘旗民不交产,满汉不通婚’即是清朝前期的俗法”(出处同上)。在古代的湖南,亦有“苗汉不通婚”的习俗,但随着岁月的流变,这种忌讳正在消泯之中,汉族苗族土家族瑶族的年轻人之间,互相爱慕而终成连理的,已是司空见惯。

同姓不通婚,是个极普遍的现象。同姓不婚始见于周,姓的作用在于“别婚姻”、“别种族”,因同姓同血统,同姓婚配,影响后代子孙的生育。《白虎通义》曰:“不娶同姓,娶同姓者一国同血脉,遂至无子孙。”《左传》也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www.xing528.com)

在同一个家族内,也禁止异辈通婚,视之为是“乱伦”行为;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更是严禁。即便是同辈人,也要杜绝近亲结婚,这在《婚姻法》中,已有明文规定。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不少民族中都实行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制。汉族民间的门第观念就对等级婚姻的缔结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所谓‘门当户对’方可联姻”(出处同上)。这里所说的“门当户对”,是指社会地位、贫富情况的相等或相差无几。

过去在汉族人的传统观念中,对从事某些“贱业”的人,极为鄙薄,比如:剃头、修脚、唱戏、衙役、刽子手……这些行业之外的家庭,决不与他们联姻。而汉族的男性统治阶级和奴婢阶级之间,也是绝对禁婚的;以后虽有所松动,女奴顶多能作“妾”(主妇之外的副室)而已。

凉山彝族也有此类婚俗。在统治等级的黑彝内部还存在着进一步的等级分别。黑彝必须恪守等级内婚制。黑彝内部有所谓‘硬骨头’、‘软骨头’、‘黄骨头’之分,血统纯洁的黑彝家支称为‘诺伯’,意为‘血统好的诺’或‘硬骨头’;在历史上混杂过被隶属等级血统的黑彝家支称为‘诺低’,意为‘血统不好的诺’或‘软骨头’;还有一种晚近血统混杂的黑彝家支称为‘诺比’,意为‘黄骨头’,他们的统治等级身份不被社会承认。在‘诺伯’(硬骨头)、‘诺低’(软骨头)和‘诺比’(黄骨头)之间亦是禁止通婚的”(出处同上)。

解放后,由于“成分论”的影响,“门当户对”讲究的是双方出身的大致相同。贫农、下中农、工人阶级、革命干部属于优良家庭,次之的为中农、小商,再次之的为地主、富农、资本家、工商业兼地主。此外,还讲究双方父母的“政治面貌”,如:中共党员、民主党派、群众、“右派”、“反革命”等等,“文革”中则有“二十一种人”之说。出身好的配出身好的,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俗。

“文革”后,接着是改革开放的大好年代,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经济长足发展。“家庭出身”的色彩渐渐淡去,加之平反昭雪冤假错案,基本上成了“中国公民”一种身份,民主的气氛越来越浓厚。年轻人的恋爱、结婚,少了许多政治、经济方面的禁忌,讲究的是情投意合,讲究的是个人学历、能力的相匹配。

但在“80后”的年轻人中,有些是生长在城市的,且是独生子女,有学历也有好的工作岗位,因父母社会地位、经济情况较好,他们被称之为“富二代”。在相悦、相爱的前提之下,他们开始关注双方父母各方面情况的对等,是“门当户对”在这一时期的新的诠释。

网络上出现的新语汇,有“凤凰男”、“孔雀女”。前者指地域、家庭条件较差的男孩子,他们有学历也有能力,混得有模有样,是“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的生动例证。“孔雀女”,是“孔雀公主”的转化,漂亮、有文化、家庭条件优裕。“凤凰男”、“孔雀女”,虽不“门当户对”,但男孩子的个人魅力,弥补了家庭条件贫寒的缺陷,使“孔雀女”对其一见钟情,终结百年之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