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功成不居·功遂身退:中国忌讳与人生智慧

功成不居·功遂身退:中国忌讳与人生智慧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功成不居·功遂身退老友唐浩明兄,既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小说作家,同时又是一位对湘军史研究卓有成就的学者。浩明兄以此为例证,说明“功成不居”、“功遂身退”,不仅是一种道德操守的魅力,同时又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功遂身退”,意为功业成就后,便退隐家园。功成而不身退,并功高傲物,摆老资格,尾大不掉,尤为大忌。

功成不居·功遂身退:中国忌讳与人生智慧

功成不居·功遂身退

老友唐浩明兄,既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小说作家,同时又是一位对湘军史研究卓有成就的学者。他在论述湘军攻破南京,最终使太平天国走向灭亡之后,曾国藩“功成不居”、而且“功遂身退”,让其弟曾国荃以连年征战遍体是伤的理由,请求归田养息;解散让清王朝视为心病的湘军劲旅;并将所有的功劳都归于皇帝、太后及最高决策者。于是,清除了朝廷及大臣们的顾忌,有效地保护了家族及众多湘军将士的名誉、地位、身家性命。

浩明兄以此为例证,说明“功成不居”、“功遂身退”,不仅是一种道德操守的魅力,同时又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居功自傲,即把功劳都归于自己,无视于他人的献计献策、出力流汗、同舟共济,而且以此为骄傲的本钱,目中无人,自古至今皆为大忌。在革命斗争取得全国性的大胜利后,毛泽东就谆谆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决不能一意躺在功劳簿上,必须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否则会犯不可饶恕的错误

老子》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原意为顺应自然的存在,不占为己有,后指建立了功勋而决不将其归于自己。《清史稿·曾国藩传》:“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如畏。”粥粥,为谦卑貌。

居功自傲招致杀身之祸,史籍中例证甚多,如“二桃杀三士”,出自《晏子春秋》。“三士”是齐景公的三位勇士,名叫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以勇力闻名,目空一切。有一次相国晏子来访,小步快走,表示尊敬之意,这三个人坐着不动。晏子很生气,告了他们一状,并让齐景公赠“二桃”给“三士”,让他们在争功中自杀而死。(www.xing528.com)

“功遂身退”,意为功业成就后,便退隐家园。《老子》曰:“功遂身退天之道。”亦作“功成身退”,《后汉书·邓禹传》:“功成身退,让国逊位,历世外戚,无与为比。”

一个人能建功立业,乃是人生大事。在这个关键时刻,更应审时度势,或出于对大局的考虑,或对自身各方面情况的掂量,采取“功成身退”的方式,以求人生的完满,视为上策,曾国藩即是此例。

急流勇退”也是这个意思。“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宋·苏轼《赠善相程杰》)。

功成而不身退,并功高傲物,摆老资格,尾大不掉,尤为大忌。

公元961年,宋太祖赵匡胤与赵普商定计策,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宴饮,以高官厚禄为条件,强制性解除他们的兵权。969年,他又以同样的手段,罢免王彦超等节度使,解除藩镇兵权,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被解除兵权的人,都曾与赵匡胤同生共死,屡建功勋,但却以此为由,不听指挥,导致受到严厉的惩罚。倘若他们能“功遂身退”,也就一切平安无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