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扎营规则与战术

中国古代扎营规则与战术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扎营之规《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名曰“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罗尔纲《湘军兵志·战术·扎营》:“扎营战术,本是中国古代行军常法。”“乃学习太平天国筑营战术,并博考中国古代扎营成法和历代战争的得失”,将扎营战术运用得十分娴熟和精当。军队驻扎的地方,称之为营、军营、营地。在边疆驻防称作戍边;边防之地的营垒、城堡,通称为戍。曾国藩所制定的“扎营之规”,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是选址。

中国古代扎营规则与战术

扎营之规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名曰“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因司马懿率二十万兵马来迎战诸葛亮统领的蜀军,诸葛亮自知形势危急:“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于是,蜀军扼守街亭,便成了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因为,“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骄矜的马谡主动请战前往,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素知王平谨慎,乃派他去协助马谡,特别嘱咐:“下寨必当要道之处。”

蜀军到达街亭,王平建议:“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但马谡充耳不闻,并说:“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兵。”

王平是个能将兵法与实战经验相结合的将领,他认为:其一,只有屯兵当道,筑起城垣,敌军则不能顺利通过;其二,屯兵于一座孤山,敌军四面围定,“绝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但马谡一意孤行,最终导致街亭失守,蜀军被动,自己也因犯了军法而被斩首。

罗尔纲《湘军兵志·战术·扎营》:“扎营战术,本是中国古代行军常法。”而曾国藩所统率的湘军,在扎营上,“不外四点:一扎营以自固,二慎拔营以防敌袭,三看地形以争险要,四明主客以操胜算”。

曾国藩所制定的“扎营之规”,是从前人的兵法与自己的实战中总结出来的。“乃学习太平天国筑营战术,并博考中国古代扎营成法和历代战争的得失”,将扎营战术运用得十分娴熟和精当。

军队驻扎的地方,称之为营、军营、营地。军队安置下来,名曰:安营扎寨。

军营,又分为长久性和临时性两类。

长久性的军营,用于边疆或战略要地的防守,于是就建有砖、石、木为主要材质的营房,供士兵们饮食起居;还有许多军事建筑,如营墙、壕沟、栅栏、营垒、瞭望楼、烽火台、戍楼等等。为了做到军中日用能自给,故又有营田(屯田)之制,“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唐·杜甫《兵车行》)。

戍,即是军队的驻防,《左传·僖公三十年》说:“(秦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在边疆驻防称作戍边;边防之地的营垒、城堡,通称为戍。北魏在边要形胜之地驻军防守,“大者称镇,小者称戍”(《辞海》)。我国的“戍边之谋,始于秦汉”(宋·苏辙《民政策下》)。

营垒是军营四周不可少的建筑物,也称堡垒。“卫其两旁,设营垒,则有天罗、武落、行马、蒺藜”(《六韬·虎韬·军略》)。

湘军的安营扎寨,因战争频繁而时设时撤,是临时性的。曾国藩所制定的“扎营之规”,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是选址。“扎营之地,忌低洼潮湿,水难泄出。忌坦地平洋,四面受敌。忌坐山太低,客山太高。忌斜坡半面,炮子易入。扎营之地,须择顶上宽平,旁边陟峻者。(四面陟峻者难得,或一面二面陟峻者亦好。)择背山面水者。(兵法右背山陵,前左水泽,亦难择此好地。但或前、或左、或右,有一面阻水者易御敌。)择砍柴挑水便益者。(汲道最关紧要,如为贼所断,则不可守。)”(www.xing528.com)

选址后,便要建构营地周围的设施。“每到一处安营,无论风雨寒暑,队伍一到,立刻修挖墙壕,一时功成。”对“墙”与“壕”的规模,也有具体的要求:“墙子须八尺高,一丈厚……上有枪炮眼,内有子墙,为人站立之地。壕沟须一丈五尺深,愈深愈好,上宽下窄。”

同时,还要在壕沟外栽竖“花篱用木,须粗大的长五尺余、埋土中约深二尺,坚筑旁土,以攀摇不动为主。或用二三层,或用五六层”。

扎营“凡墙子、壕沟、花篱三者阙一不可:墙子,取其高而难登也;壕沟,取其深而难越也;花篱,取其难遽近前也”(《曾文正公杂著》卷二)。所谓“花篱”,包括“鹿角”、“拗马桩”、“拒马”、“档木”、“地刺”等,皆属于置放型的防御性武器

与鹿角形制近似的,还有鹿脚、地包等,而且年代久远。

古代因战争频仍,而城池要地的争夺更是常见的战役模式,如何坚守城池要地,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城池的防御方法,普遍采用鹿脚和地包”(张驭寰《中国城池史》)。

我先说说鹿角这种军事防御设施。

用带枝权的树木植在地上,形似鹿角,以阻止敌人的进攻。“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曹仁)军”(三国志·魏志《李通传》)。官府衙门和营寨前设置障碍物,也称作鹿角,“今官府衙门列木于外,谓之鹿角。盖鹿性警,群居则环其角,圆围如阵,以防人物之害。军中寨栅埋树木外向,亦名曰鹿角”(《三余赘笔》)。

再说鹿脚。

据史籍记载,鹿脚布防是从大西北地区传到中原及其他地域的。即在护城河与城墙之间的地段,以硬木木桩夯入土中,木桩自由地列成三排,名叫“乱打桩”。木桩埋入土约半米,露出的部分约三四十厘米,如同鹿脚,可以起到绊马的作用,对步军亦造成种种不便。

地包,则设于城池四周,特别是易于发生战斗的关键部位,“挖一个大方坑,深2米,宽3.5×3.5米。在这个坑的边部有梯出入,坑顶做细木小梁纵横相搭,其上再用枝条覆盖,再和泥土加羊角,拌和均匀,将泥土堆积在枝条上,其上部再用浮土掩饰,这叫“地包”(《中国城池史》)。地包盖和地包墙的交地之处,开有观察洞口。防御者藏于地包中,以便突袭来犯之敌。

鹿角、鹿脚和地包,在现代战争中,演变成另外的形式加以运用,如布满尖刺的铁丝网、通上电流的电网,以及加以掩饰的地堡……

曾国藩曾教导他的部将李元度说:“扎营宜深沟高垒,虽仅一宿,亦须为坚不可拔之计,但使能守我营垒,安如泰山,纵不能进攻,亦无损于大局。”(《曾文正公书札》卷五)

《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叫做“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刘备为报杀弟之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亲率大军征讨东吴。他对兵法只是略略懂得而已,并非真正的将帅之才,在安营扎寨上就犯了个大错误。连“魏主”听说了,都说:“刘玄德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乎?包(草木丛生之地)原(高平之地)湿(低湿之地)险阻(地势复杂之地)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

因刘备的扎营之地,营帐相连,草木繁茂,陆逊以火攻施展威力;因高平之地,蜀军则无险可守;因低湿之地,蜀军造成自己的行动不便;因地形复杂,蜀军的各部不能互相呼应。于是,刘备的大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