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杠的决不串门
在旧时代,有一个行当叫“杠房业”,专为丧家抬灵柩出屋上山,谓之“抬杠的”。因他们常与丧家、死人打交道,属于不入流的“贱业”,故又叫“行外行”。
“抬杠的”,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决不轻易去邻居或友人家串门,他们之间也不彼此串门,怕给对方带来不吉。
互相争辩,比着说道理,拧着不听使唤,俗语谓之“抬杠”。
抬杠,是一种古老的职业,“死了人要出殡,出殡要用杠夫舁灵柩(俗称抬杠的)。早先专有轿子铺和杠房,在北京有名的喜轿铺有‘道德生’和‘德成’,杠房有‘日升’和‘永盛’等家”(王隐菊、田光远、金应元《旧都三百六十行》)。
丧家因财力、地位各有不同,因此抬灵柩出殡,有八杠、十六杠、三十二杠、六十四杠之别,一杠即指一个杠夫。“出殡,是整个丧事中的大轴戏,丧事办得体不体面,讲究不讲究,这就是个检验。先外祖出殡用的是六十四杠”(刘叶秋《京华琐话》)。抬杠的所有人,在“响尺”的指挥下,讲究步调一致,快慢有度,特别是拐弯、过桥、上山的时候,灵柩要不摇不晃。(www.xing528.com)
在出殡之前,丧家对抬杠的有要求,反过来抬杠的在工钱和招待上,往往也会阐述他们的想法,双方各据理力争,丧家会说:“你不就是抬杠吗?”杠夫则说:“对,对,我就是抬杠,没我们这灵柩怎么出屋上山!”
在杠夫之间,谁前谁后,谁左谁右,谁里谁外,各人肩头所承受的重量,也是不同的。在杠头安排活计时,杠夫也常会发生争吵。
这两种争辩,都是因为抬杠所引起的,久而久之,“抬杠”就成了“争辩”的代名词了。
杨广恩在《争辩因何又叫“抬杠”》中说:“过去,我国民间过春节闹元宵常常会有形形色色的花会,其中有一个奇特的‘抬杠会’……由众人抬着一根巨大的杠杆,杠杆翘起的一端安着一把椅子。一个身穿红袍、头戴纱翅帽的丑官就端坐在那把高高的椅子上。这个丑官没有固定的台词,他的任务是即兴回答观众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以致互相争辩、拌嘴,常常逗得人们哄堂大笑。久而久之,人们就把类似这样的对话称为‘抬杠’,类似于现在的脱口秀节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