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插花忌粗俗
盆景艺术和插花艺术,在中国年深月久,怡情、养性、审美、增趣,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陪衬和点缀,益处多多。特别在今天,物质生活的丰盈,造就了对精神生活的渴求,于是,盆景和插花,大大方方地走入千家万户。
盆景,又称“活的艺术品”,以有生命的树木、花草、苔藓以及鱼虫为物质手段,配以土与石,通过别具匠心的造型,展现“缩小了的大自然”风貌,是园林、诗、画、雕塑等艺术的结晶。《吴风录》说:“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至诸贵占据名岛以凿,凿而嵌空妙绝,珍花异木错映阑圃。”而平民百姓,“亦筛小盆岛以为玩。”历代的许多文人,如白居易、王维、韩愈、苏轼、陆游、李渔、袁枚,皆为此中方家,他们深谙“移天缩地,盆立大千”的奥妙。
盆景艺术,亦有所忌讳:
一忌盆具不雅及用盆不当。“现代树桩盆景宜用青绿古铜色,彩绘则喧宾夺主;山水盆景色宜素淡,才能起到‘画框’的作用,使盆中之景耸立突出,自生幻境”(王志英、潘传瑞《盆景造型艺术》)。
二忌生搬硬凑,失自然之韵;置景粗疏,或太实,或太虚。“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清·方士庶《天慵庵随笔》)。
三忌在造型中无透视原理、无空间划分。要有大小、远近、疏密、浓淡、粗细、明暗、动静、虚实的互为映衬和对比,既“咫尺千里”,又“缩龙成寸”,达到有景、有理、有情、有趣的效果。
我国制作盆景的名地,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有岭南、上海、苏南、苏北、剑南(四川)等。(www.xing528.com)
在我国,插花艺术历史悠久,起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普及于明清。《南史》中说:“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插花艺术先萌生于佛寺,以后便熏染到宫廷和民间,渐渐成为一种风气。而文人墨客更是津津乐道于斯,讲究情趣,营造意境,并出现了许多专著,如明代袁宏道的《瓶史》、张谦生的《瓶花谱》等等。袁宏道有一首《戏题黄道元瓶花斋》的诗,可见出当时插花时尚的风行。“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一枝二枝正,三枝四枝斜,宜直不宜曲,斗清不斗奢,仿佛扬枝水,人碗酪奴茶。以此颜君斋,一倍添妍华。”
雅室插花,又名雅室清供,因不同的时令而异。岁朝清供自然供奉的是冬末春初的花卉,配以最能表现此时节令的物件,参差列于案头,营造出送旧迎新的祥和欢快的气氛。
明末清初的董小宛,对于岁朝清供煞费苦心。冒襄的《影梅庵忆语》中记叙她在梅花含蕊未开时,先去看好枝条的横斜与案几上的花架是否相配和谐;或者隔年先将梅枝修剪适宜,到来年花开时采下供入瓶中。
岁朝清供的植物,除梅之外,还有菊、竹、松、柏、水仙、山茶等,都是傲雪凌霜的斗士;所用器皿,除瓶之外,还有盆、盎、尊、盘等;所配的物件,更是繁多,文房四宝、灯盏烛台、菜蔬果品、爆竹花炮、书画玩具……既表现节日的气氛,又表现主人的意趣心迹。
插花,忌盛具不雅不洁,忌与所插植物不相配;插置植物时,忌混乱、粗率,无疏密、高下、藏露、虚实的讲究。
著名作家、翻译家和盆景专家周瘦鹃在他写的《岁朝清供》中,记叙他在抗日战争时避居皖南一山村中,逢春节,“找到了一只长方形的紫砂浅盆,向邻人借了一株绿萼梅,再向山中掘得稚松小竹各一,合栽一盆,结成了岁寒三友。”在欣赏这岁朝清供之余,还写了一首《谒金门》的词:“苔砌左,翠竹青松低亸,借得绿梅枝矮媠,一盆栽正妥。旧友相依差可,梅蕊弄春无那。计数只花开十朵,瘦寒应似我。”从中可看出他在国难当头的苦寒岁月里,仍然坚守节操,并保持对于美的追求,殊为不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