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散文讲稿》,找到容易产生易感状态的方式!

读《散文讲稿》,找到容易产生易感状态的方式!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作品,可以领受它们的感染与感召,使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变得敏感。如果你在一段时间里感受力有老化、硬化之嫌,不妨试着走一走、听一听、读一读,试着找寻一下适合自己的容易产生易感状态的方式。

读《散文讲稿》,找到容易产生易感状态的方式!

3.吁请灵感的发生

著述甚多、灵感经验甚丰的作家甲乙,在他老到的随笔中曾这样谈论灵感的招邀——“灵感这玩意儿很怪。自身不知躲在什么地方,显得非常被动,非得让人给一巴掌。”至于这一掌如何给,仍如甲乙所说,中外古今,不同写家自有招邀灵感的不同路数。在此讲稿中,作为一种对于普适意义的追求,希望在“给灵感一掌”的掌上功夫方面,多少能提取一些可以通约的基本规律。

①深刻的写作动因首先源于对生存现实的兴趣关注。

大自然的兴趣,“在自然界中寻觅和揭示人的心灵美质”的渴望,促成了苏联作家普里希文写作他的散文集《林中水滴》。而对人生爱情、道德、人与人、战争艺术等的广泛关注,则召唤了邦达列夫的《瞬间》。

写作动因也来自深刻了解自我的愿望。如当代中国大陆学院探索散文选《青春的抗争》中的许多篇什,或是青春宣言,或自我柔怜,或茫然的呢喃,或“往事与随想”……大都贯穿了了解自身生命存在的渴望。

②写作动因又通常发生在易感状态。

当作者的感受力像含羞草那么敏感,一碰便有反应的时候,写作契机容易降临。

但如何能使自己经常处于易感状态呢?

久居兰室不觉其香,此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一味处在某个不变的逼仄环境之中,晃来晃去的就是那几种烂熟的人与事,久而久之,感受力便会由习惯适应到麻木不仁,甚至慢慢结茧。若有意客串其他环境,或浪迹山水,或置身于新的人际氛围,那么,感受力恐怕就会有被擦洗过的清新之感,从而变得易感。

还有音乐。尤其听那些久违了的心爱曲目,有时心境也会有波涛拍岸,人也会处在易感状态。

再就是读书。读作品,可以领受它们的感染与感召,使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变得敏感。而读理论,可以碰撞并开启心智,进而从深层上调动写作热情、敏锐对生活的发现。比方你若刚刚读过弗洛伊德的《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对于你周围身边、包括自己在内的口误、笔误,以及颇具潜在内容的遗忘种种,自然变得格外上心。

如果你在一段时间里感受力有老化、硬化之嫌,不妨试着走一走、听一听、读一读,试着找寻一下适合自己的容易产生易感状态的方式。

③写作动因也有个人习惯因素。(www.xing528.com)

从作家传记中看到,安徒生喜欢在森林里构思;卢梭喜欢在阳光下打腹稿;马克·吐温则喜欢在海上写作。如甲乙的列举,古人做文章之前要“沐浴熏衣”,更有甚者竟“斋戒数日”不等。

我们可以观察揣摸一下自己:我有没有容易点燃自己的特殊空间环境呢?

同时,特定的时间习惯也可能会成为灵感的一种外驱力。譬如:百灵鸟型的作者,清晨时分感受力通常比较清新,容易被发动起来,灵感多在这种时候光临;而猫头鹰型的作者,更深夜静,世界便成为自己的了,舒和的心境,自在的联想,容易为灵感亮起绿灯。

④写作动因还靠了写作愿望的推动。

里尔克曾对渴望创作也苦于创作的青年诗人恳切地说过:“您要反省。研究一下促使您写作的原因;检查一下这原因是否扎根于您心灵的最深处;坦率地承认,假如您不写,您是否一定会寻死……您要在自己身上挖掘深刻的答案。”

正如里尔克所指出的,一个干脆有力的“我非写不可”,即可成为创造冲动的一种驱动力。

渴望写,渴望写好,就可能相应产生出写作的上佳状态。同时,一次恰当的写作鼓励,乃至一次适时的稿约,也有可能引爆灵感。

通过以上巡视,我们大致把握了动机的捕捉,了解了随之而来的灵感状态。

动机的捕捉,可以解决在具体一篇散文里“写什么”的问题,即获得某个题材主干或主体片断。如前所说,对于一次散文作品的创作来说,动机的捕捉无疑是战略性的。

不过,至此也许刚拉开序幕,有了要写的主干,接踵而来的还要有血肉枝条;有了核心片断,还需要围绕在它身边的诸多卫星片断。于是,捕捉活动需要继续下去。

片断捕捉,这种对被亮色激活的众多印象片断的具体捕捉,则在整个创作中颇具战术意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