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思意味的锐角开辟:《散文讲稿》亮点揭秘

哲思意味的锐角开辟:《散文讲稿》亮点揭秘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出售男子西裤的那个部门站着一排模特儿。当然,对意味的找寻,是探幽、是览胜,是独辟蹊径。综上所述,作为审美印象储存活动的艺术体察,其天职在于:它是对审美对象的独特发掘;是体察主体的个性化情感注入;是哲思意味的锐角开辟。

哲思意味的锐角开辟:《散文讲稿》亮点揭秘

3.哲思意味的锐角开辟

影楼的摄影师可能富于体察能力,他可以发现被摄对象的鼻子线条更为动人,嘴角的笑纹更有魅力,但一般来说,他没有义务提供灵魂上的事宜。

中医大夫也可能有深湛的体察能力,靠了一望一闻一摸,他可洞悉你的症候所在,但其目的在于开药方让你健康起来,并不为着请你思索什么。

艺术体察,则手执一把价值透镜,担当着不可推卸的洞悉灵魂、颖悟天启的审美之责。

王鼎钧在其《大气游虹·明灭断续》中的一瞟,可谓入木三分,入骨三分——

有一次去逛百货公司,那花了大堆银子精心装潢过的大楼,挑逗着人的各种欲望,也是红尘的一桩过眼繁华。在出售男子西裤的那个部门站着一排模特儿。横膈膜以上的部分踪影不见,老板只需要它们穿上笔挺的裤子扎上柔软的皮带就够了。再多一寸无非是分散顾客的注意力。

我站在那里看了许久,倒不是注意西裤,心里想,这种盛装肃立等人观看任人议论的日子怪熟悉的。夜里又做梦,梦见公路两旁的尤加利树全换上空西裤的半体,横膈膜平坦光滑,可以当高脚凳子使用。我在长长的仪仗队前跑了一段路,蓦地发觉我正用下半身追赶我的上半身。

真奇怪,上半身没有腿,居然会跑,下半身没有嘴,居然能喊。

我一路呼叫:喂,喂,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为什么要分开呢?

在王鼎钧的这段观察体验描述中,观察为想象提供了平台;想象为观察注入了思想。在这里,我们不止可以解读为表层上的大陆台湾离愁别恨,更可以看作灵与肉、本真之我与异化之我的身首两处。

张爱玲体察战争过后的民众心态,也很有独到冷峻的一瞥——(www.xing528.com)

到底仗打完了。乍一停,很有一点儿弄不惯;和平反而使人心乱,像喝醉酒似的。看见青天上的飞机,知道我们尽管仰着脸欣赏它而不至于有炸弹落在头上,单为这一点便觉得它很可爱。冬天的树,凄迷稀薄像淡黄的云;自来水管子里流出来的清水,电灯光,街头的热闹,这些又是我们的了。第一,时间又是我们的了——白天,黑夜,一年四季——我们暂时可以活下去了,怎不叫人欢喜得发疯呢?就是因为这种特殊的战后精神状态,1920年在欧洲号称“发烧的1920年”。

在以往我们看熟看惯的此类观察中,所呈现的景象多不外乎和平降临的欢呼雀跃,重建家园的憧憬,对战争中生离死别亲人的伤感怀念等等。而尖锐到骨子里的张爱玲,则一眼看穿了战争与和平夹缝中的内藏,看出了其中深层的民众心理——战争乍一停,人们反而不惯,反而迷茫心乱。冬天的树、自来水管子的水、电灯光、街头的热闹,这些寻常而又寻常的日常景观反而成了难能可贵的上天赐予,这不是战争对人类深刻磨难的别致揭示又是什么?而“我们暂时可以活下去了”这句颇有人生保留、这点非常有限的生存希望,则表达出战争带给人类的那种不易看见的彻骨伤害——对未来的绝望。就像充满绝望的存在主义哲学正是在二战过后的人类精神废墟上风行。可见,高品质的艺术体察往往仰仗了锐利的思想之眼。

另一位台湾作家袁琼琼,在《蚕》中也有此人生颖悟——

蚕的生命在30到40天之间,书上这么说。这是个适当的距离,介于被厌倦和不厌倦之间。因为李商隐的诗,蚕总是让人想起爱情,尤其是受苦的爱情。可是蚕本身好像没有什么受苦的意思,它只是呆呆地挪动,小口小口吃着桑叶。吃一吃,打哈欠似的拖直它的身体,再叠挤回去……蚕又是不死的。它的一生没有死这个字,它只是变成别的东西。蚕变成茧,茧变成蛹,蛹变成蛾……养蚕是有益健康的活动,不用面临什么人生大问题,生、老、无常什么的……买来的时候就知道它要变化,所以变化了也显得很正常。可是这种单调与平淡却有种莫名的安定感……如果真有来世,我很愿意做一条蚕,人难得有这么没有问题的人生。

由蚕观人,写出人生的极性体悟,她的哲学似乎既出世又入世,是那种接着地气的出世,也是参透了活着的入世。袁琼琼写蚕,不把蚕写成一根筋,不像以往那种简单化的象征散文,将某个哲理往蚕身上理直气壮地张贴了事。她的体察与思索是多维的,如,蚕的生命长度与生存场对它的接受;蚕与人生命方式的对比;蚕之生命形式的转化与关于死亡的沉思;蚕对人的启示,人能否像蚕那样拥有一种本真的生存定力,从而“难得有这么没有问题的人生”。

邦达列夫,这位以人性思索与描述见长的苏联作家,曾在他的散文集子《瞬间》的开篇写道:要从形形色色的人类生活中撷取这样一些瞬间,它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概括、强化人们的各种感觉,使其认真思索自己思索生存。

如同20世纪英美诗歌核心人物之一的奥登在论述另一位大诗人卡瓦菲斯时说过的,“他能够把对于那些缺乏这种功力的人来说也许是微不足道甚或是有害的经验加以变形并转化为有价值的诗。诗的材料蕴藏‘在内心的破烂店里’,一如叶芝所说的”。奥登的这一论述也说明着心灵透镜在艺术体察与创造中的优越位置。

其实,如果一种景观呼唤了我们的感觉,令人怦然心动,那么其中大约就储藏了一种值得追索的象征意义,一种能提炼出审美价值来的意味。艺术体察的使命之一,就在于沿着感觉的指引关注它,拨开堆积缠绕的杂乱思绪,使意味变得拥有方向性,从而形成具体散文艺术形象的灵魂雏形。当然,对意味的找寻,是探幽、是览胜,是独辟蹊径。总之,是一种与众不同。

综上所述,作为审美印象储存活动的艺术体察,其天职在于:它是对审美对象的独特发掘;是体察主体的个性化情感注入;是哲思意味的锐角开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