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散文讲稿: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自审角色

散文讲稿: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自审角色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自审:散文的审美角色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大戏台上,生、旦、净、末、丑可谓尽展风姿。“学者散文”,也称“文化散文”,应新的文化历史语境之需问世。无论是考量中国当代散文这一横断面,还是纵观东西方民族的散文史,都不难得出肯定的结论,即散文承载着文化,彰显出思维品质,充溢着审美高格。

散文讲稿: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自审角色

二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自审:散文的审美角色

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大戏台上,生、旦、净、末、丑可谓尽展风姿。那么,散文大致属于哪个行当?当代散文在一段不短不长的文化变迁史上又扮演了何种角色?这种对审美文化身份的思考,对审美文化角色在不同历史境遇中如何流变的检视,想来具有为散文创作发现审美路标的意味。

约略地梳理中国当代散文的踪迹,我们看到,在经历了20世纪中叶几乎未能留下多少审美遗产的浅表性政治写作之后,随着“文革”告终、“新时期”大幕拉开,当代散文逐渐从“政治传声筒”的规定身份中淡出,沉入以历史反思、人性省察为主旨的主体情感宣泄。此时的散文多为义愤填膺的檄文、椎心泣血的悼文。同时我们也发觉,此时的当代散文悄然开始了与“五四”散文传统的接轨,渐渐向文体自性回归

文随代变,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审美文化以精英意识、启蒙精神和纯审美为主旋律的话,其时的散文则以得天独厚的文体优势振臂予以呼应——或以美与良知之光去照耀民族心头的遮蔽,或以个体的苦难体验来开启他者的生命意识,或寻华夏之根,或怀“西化”之愿,或“审父”或“自审”,直到告别光荣与梦想、抵达充满历史困惑与价值分崩的90年代。

90年代的整个审美文化场在“喧哗与骚动”,在经历着历史性裂变。与之同步,散文也被抛入从精英独白向众声喧哗、从一体化到多极化、从经典性审美到多元化审美的文化动荡、分化和变迁之中,并渐渐形成当今自己的审美文化格局——多元多维散文形态的共存。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作为重头戏之一的“老生代散文”的出场。

“老生代散文”的作者多为知识界宿将,他们常常把使命感与沧桑感、把风风雨雨走出来的淳厚睿智与高洁人格冶炼成老到的文字,化作沸沸扬扬散文世界里的一道深厚的文化定力。无论是巴金随想录》中内射着坚定道德力量的灵魂自拷,还是萧乾式的对人间百态的智慧点化,无论是金克木那样打通古今、融会中西的举重若轻风范,抑或从容平和、朴素深沉如杨绛的大家手笔,随着时光流逝,随着文化在消长沉浮中的前行,相信将越发成为中国散文史上一笔沉甸甸的审美财富

而后是“超脱闲适散文”的亮相。

这一脉散文以承袭传统的文化人格为主调,尤其在汪曾祺贾平凹的散文中,读者不难领略到士大夫式的可儒可庄、随遇而安的生存智慧。在一纸山石月色、几页风俗人情之中,可以见出疏离了现代都市文明的文化旨趣与美学风韵。这种复古味道的散文虽未成大气候,但毕竟构成了当代散文世界的一个维度

“学者散文”,也称“文化散文”,应新的文化历史语境之需问世。

余秋雨的散文,以文化主持人角色登台,以适合大众口味的理性精神和诗化激情书写“文化苦旅”;楼肇明的《第十三位使徒》,则以真理窃火者的身份播撒人文思想,将知识与感悟化为超拔的审美之境,追问历史与人性,直面人类生存困境。可以说,一批未见得走红,却真正具有思想实力的“学者散文”高扬了散文真髓,把散文的文化天性、思维品性托举到一个激动人心的境层。在当代散文之林中,它是拥有深邃根须和超越花花草草高度的大树。

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商业化、世俗化浪潮构成一种鲜明的制衡力量,在文化批判的旗帜下,在新启蒙的人文精神凝聚下,也集合起一批以“知青作家”为骨干的抵御媚俗、重构理想的散文派别。他们中间有这样一些响亮的作家:(www.xing528.com)

有从个体苦难走上灵魂求索之路,关爱悲悯人类命运,步入澄明宗教之境的史铁生;有在“精神圣战”中以浪漫主义激情、热血和刚烈捍卫道德理想的张承志;有叩问历史、反思文化,以兀立荒原英雄气质,追寻人性高度的林贤治、刘烨园、摩罗、王开岭;也有同样执著于人文理想和人类精神家园的追寻,以从容的思辨、通达的智慧戳指当今流行于世的诸多神话、诸多人间悖论的韩少功。在普遍价值迷失、精神砂化的当下语境中,他们的精神旗帜不失为时代的强韧筋骨。

同在上个世纪90年代散文领地,如果说,张洁、唐敏等女性作家的散文以个性独白化的书写而独树一帜,那么,由老愚编选的《上升——当代中国大陆新生代散文选》则宣告了“新生代散文”队伍的出征。作为“后知青”一代,他们的作品多萌生于校园文学创作。集合起个性林立的“新生代散文”的哨音,也不再是意识形态上的共同取向,而是鲜明的自我人格意识和文体意识。曹明华、老愚、钟鸣、鲍尔吉·原野、冯秋子、杜丽、止庵等作家均有重要收获。

放眼上个世纪90年代的散文,我们不能漠视叱咤市场风云的另外一脉——“快餐散文”。散见于众多报纸副刊的“小男小女”之作,流行于书摊报亭的或滥情或寡情的“私散文”,是一道抢眼的世纪末文化景观。如北大学者王岳川在《中国镜像》中所分析的,“散文的走红是它世俗化和情调性策略使然”。这种表面上的散文繁荣,这种商业化的大面积散文传播,虽然推动了文体普及,其中也不乏有些成熟之作,凭借松弛、随意、富于时代气息的修辞表达带来一定的阅读美感,但是,“快餐散文”提供的毕竟大多是精神上的膨化零食,它们的“平面化”、“游戏化”、“媚俗化”,从根本上于散文的审美价值创造、文体艺术增长无补,而其中的一些下品,在某种意义上反而败坏着散文的文体品格,对审美经验不足的散文读者形成阅读上的困惑、创作上的误导。

综上所述,经过对当代散文审美文化角色的简约审理,对审美角色流变的一番回顾,我们不难看出,进入泛审美文化盛行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在不断变幻的文化风云的打磨中,在与其他文体的分化与互渗过程中,其审美文化身份的特征逐渐清晰凸显,其文体天性日臻成熟。无论是考量中国当代散文这一横断面,还是纵观东西方民族的散文史,都不难得出肯定的结论,即散文承载着文化,彰显出思维品质,充溢着审美高格。

如果说,当前多元共存的文化形态大致可分为“主导文化”、“精英文化”、“民间通俗文化”和“现代大众文化”;如果说,“主导文化”注重教化、强调秩序,“民间通俗文化”即“民有、民享,为民喜闻乐见”(伯明翰中心核心人物雷蒙·威廉斯),“现代大众文化”以市场为宗旨,追求普适性、新奇性的话,那么散文,就散文审美文化身份的规定性来说,就散文的文本基调而言,它应隶属于“精英文化”阵容——拥有独立的思想,体现出社会良知,为着人类明天而殚精竭虑;同时在审美疆域里,它追求隽永、深湛、高贵和质朴。

当然,关于散文“精英文化”身份的认定,也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尤其是处在几种主要文化形态既分流又互渗、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交叉的错综情势下。将分析稍稍细化一下就可以发现,当散文的人文精神倾注于现实关怀,比较审美地针砭时弊、褒扬德行时,便与“主导文化”有了同质异构的可能;如果人文意识多投放于日常生活的审美,以商业为初衷、贴近时尚,从文化格调上自然就会和“现代大众文化”合流。像这样的一些散文文本,由于栖身于文化形态的边缘,不免会多多少少偏离自己的文化身份主调,从而表现出文化身份上的不同兼职。需要提及的是,这种边缘性的散文文本,并不妨碍我们对散文精英文化身份的强调。相反,边缘性文本的存在,倒是越发鲜明地衬托出散文审美文化身份的主声部。

以上对散文审美文化身份的确认,正是本讲稿为自己设定的价值基准,是对散文进行审美取舍的尺度,是一站一站考察散文创作流程的思想依托。

至此,我们已经约略地整理了两个层面上的问题:

一是本讲稿打算持怎样的一把钥匙开启习作者的写作思维;

二是本讲稿认为散文该出演怎样的一种文化角色。

接下来是问题之三:本讲稿眼中的优秀散文该拥有哪些审美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