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八张面具:中国的贺兰山

八张面具:中国的贺兰山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八张面具:中国的贺兰山贺兰山对亚洲的意义在于,这里是亚洲季风西北的极点,对古代中国的意义不仅是在这里阻隔了来自戎、氐、胡、鲜卑、匈奴的顺畅南下,而且在于它一度在11世纪成了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交会点。于是,后来的人称这个山为贺兰山。目前的中国汉族文献中,贺兰山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书·赵仲卿传》中。583年,生活在贺兰山地区的突厥南下侵犯隋朝的疆土,赵仲卿以行军总管的身份,带兵前往贺兰山一带。

八张面具:中国的贺兰山

第八章 八张面具:中国的贺兰山

贺兰山对亚洲的意义在于,这里是亚洲季风西北的极点,对古代中国的意义不仅是在这里阻隔了来自戎、氐、胡、鲜卑、匈奴的顺畅南下,而且在于它一度在11世纪成了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交会点。它独特的自然地貌,养育了宁夏平原银川绿洲,让中国的黄土文化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如此狭小的地域内丰富着各自的内容和内涵。

气象学家说:这里是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

景观学家说:这里是荒漠和草原的分界线。

历史学家说:这里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激烈碰撞的分界线;从“卑移”“乞伏”“阿拉善”“贺赖”等具有明显少数民族意味的名词可以看出,这里是不少游牧民族最初的摇篮,也是农耕文化一度延伸的边远地区。

宗教学家说:这里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以及伊斯兰教三大宗教一度融会的地区,也是这三大宗教辉映下的三大文明的交点。

岩画学家说:这里是史前人类艺术长廊,其密度之大、内容之丰富,为世界岩画界罕见。

畜牧学家说:贺兰山西侧是中国的骆驼之乡,东麓是中国滩羊之乡,这两种目前都已经注册的商标,更是两种畜牧文化的体现。

经济学家说:贺兰山是一座富山和福山,山的西面蕴藏着中国著名的吉兰太盐场,清朝时就是中国的13大盐场之一,是中国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机械化盐场。

打开一幅中国地图,细心点就会发现,分布在中国北方南北走向的几条大山脉中,东边有大兴安岭、吕梁山,西边有阿尔泰山和祁连山,中间是贺兰山。如果把中国内地南北走向的祁连山、贺兰山、吕梁山和东西走向的秦岭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典型的“山”字,而贺兰山就是这个“山”字中间的那一笔。就是这一笔,构成了它在中国山形大势中的独特地位。

如果没有贺兰山,北方民族在史前时期以岩画记载生活与历史的平台就缺失了重要的一块;如果没有贺兰山,匈奴时期,秦始皇的政权就因为失去北方的天然障碍而变得更加短命,西汉政权的生命周期同样会“缩水”;如果没有贺兰山,鲜卑人或许就不会从东北经过阴山流浪到西北,他们在河套一带南下,渡过黄河直逼关中平原;如果没有贺兰山,中国河流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就是模糊的或由另一个地理单元来扮演,亚洲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不会这么清晰;如果没有贺兰山,中国北方古代的盐业基地和现代煤业基地会少去一块;如果没有贺兰山,宁夏平原就是一片沙漠或戈壁,中国的粮食基地中也会失去重要一块,中国人工绿洲的改造史上,也会失去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没有贺兰山……(www.xing528.com)

鸟瞰贺兰山(杨宏峰 摄)

对于许多人来说,最大的地理障碍在于贺兰山的确实所在:贺兰山在哪里?很多国人知道贺兰山是通过宋代著名战将岳飞的那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其实,岳飞笔下的贺兰山,出现了两个历史悖论,一是行伍出身的岳飞露出了典型的“大中国意识”,在和他一样的中原王朝的君主、文臣武将、文人墨客甚至普通民众眼里,中原是中国的中心,甚至是世界的中心,贺兰山成了他们心中很遥远的地方的一个小山。岳飞当时和从东北草原上来的游牧民族女真人在交战,双方有了多次交锋,女真人不仅熟悉了他们此前陌生的汉族军队熟悉的水战,而且知道他们在草原上过冬时,用木头或马、牛、羊、骆驼等动物的粪便来取暖、烧水、做饭,而宋朝的国都开封城周围的普通居民已开始了开采煤炭,并使用起了煤,比欧洲人早了6个世纪。女真人的部队不仅侵占了北宋的心脏开封,而且一直跨过了黄河,逼近长江流域。他们了解、熟悉宋朝汉族人的一切,而汉族人除了妖魔化这些长相、习俗奇特的女真人外,除了节节败退和继续的陌生感外,还能做什么?当岳飞写下“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时,竟然以为贺兰山是女真人生活地区的一个山。也有人考证,岳飞说的贺兰山,不是今天宁夏和内蒙古的界山贺兰山,而是河北境内的一个小山,那个小山的名字当时叫贺兰山。

《辞源》对贺兰山的名称说是:“遥望如骏马,蒙语称骏马为贺兰,故名。”而在蒙古语中,好马、骏马、快马等语音,和“贺兰”没有任何关系。公元前215年,秦朝著名战将蒙恬带领秦军北上,迫使匈奴人撤向黄河北岸,贺兰山成了撤离河套南岸的匈奴人的一个大据点。这一段时间,贺兰山北部出现在汉文文献中的是一个新名字——卑移山。

有的学者说,贺兰这个词就来自于古匈奴语,匈奴中的“贺赖”部等19个部落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所以把他们生活过的山区称为“贺赖”,意思是“骏马”;也有的学者说突厥人也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突厥人将骏马称为“曷拉”,也就是贺兰山;更有学者说,贺兰山的名称来源于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鲜卑人,这是个鲜卑语。

西晋时期,鲜卑人开始大量南移,贺兰山开始被匈奴人中的贺赖部占领,《资治通鉴》中说“贺赖,兰赖音转耳!”于是,后来的人称这个山为贺兰山。

当中原大地进入三国鼎立时期,北方的贺兰山逐渐走出汉族政权的视野,鲜卑、匈奴、羌族等少数民族出现在这里,尤其是从阴山一带来的鲜卑人,他们中有一支叫乞伏部的,集中生活在贺兰山一带,从而使贺兰山有了另一个汉族文献中的新名字——乞伏山。贺兰,从名字就显示出了谜团,它是蒙古语、突厥语、鲜卑语,还是匈奴语?

目前的中国汉族文献中,贺兰山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书·赵仲卿传》中。583年,生活在贺兰山地区的突厥南下侵犯隋朝的疆土,赵仲卿以行军总管的身份,带兵前往贺兰山一带。以后的史书,就开始出现“贺兰山”的称呼了,而蒙古人的出现则是唐代史书说的“蒙兀室韦”,这样就排除了贺兰山是蒙古语的说法了。

唐朝时成书的《文和郡县志》,第一次明确了贺兰山的地理位置,并且说山上多有白草,远远望去像青白色的骏马,当时的北方人把骏马叫做“贺兰”,而鲜卑人多是依靠所居住的山谷来命名自己的氏族,鲜卑人中就有贺兰这样的姓氏。所以,不少学者以为贺兰山的得名与鲜卑人有关。到了清代,贺兰山就显示了和蒙古人越来越亲切的关系,乾隆年间的《平罗纪略》中就说贺兰山“番名阿拉善山”。

从历史渊源来看,更应该接近匈奴人的“贺赖”部在这里生活,逐渐有了贺兰山这个名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