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河之书:皮筏、古渡与桥

黄河之书:皮筏、古渡与桥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皮筏、古渡和桥,三本侧读黄河的流动之书有河就有水上运输,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恐怕要算羊皮筏子,这种黄河沿岸民间保留下来的古老的摆渡工具,古称“革船”,有羊皮筏子和牛皮筏子两种。作为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皮筏历史悠久,自汉唐以来,上自青海,下至山东,黄河沿岸使用皮筏经久不衰,算来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横城渡口是一处古老的黄河渡口,西夏时称为“顺化渡”。

黄河之书:皮筏、古渡与桥

六 皮筏、古渡和桥,三本侧读黄河的流动之书

有河就有水上运输,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恐怕要算羊皮筏子,这种黄河沿岸民间保留下来的古老的摆渡工具,古称“革船”,有羊皮筏子和牛皮筏子两种。作为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皮筏历史悠久,自汉唐以来,上自青海,下至山东,黄河沿岸使用皮筏经久不衰,算来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蒙古人在几次发动进攻西夏战争时,在黄河流域看到了这种神奇的工具,很快利用起了能制作皮筏的西夏工匠,在南下进攻宋朝忽必烈军队中,这种工具就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在云南西北地区的金沙江地区。1253年9月,来自草原上的蒙古铁骑,被滔滔金沙江江水挡住了前进的步伐,在金沙江西岸,忽必烈在现在的长江第一湾处(位于云南丽江石鼓镇),命令将士杀死牛羊,让懂得制作皮筏的工匠“令革囊以济”,渡江后入丽江,大败大理守军。在昆明大观楼上,有一幅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的对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其中说忽必烈“元跨革囊”典故的出处就间接地来自宁夏平原上的筏子制作技术。中世纪时期的宁夏平原上,那些筏子或载着上游的货物沿着黄河顺流而下,或载着当地人穿梭于黄河南北两岸,成了黄河上的一道风景。而载货多用牛皮筏子。1923年~1924年,安特生在甘肃考古,利用筏子将发掘、采集、购买的大量古代文物通过黄河运出甘肃;和安特生差不多时间进入中国考察的日本学者三户友会在其《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中这样说:“这种皮筏是不注入空气的,而是填进羊毛。这种填进羊毛的袋子从兰州下行2500华里,在包头旗上岸后进入天津市场。”(杨华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这一程水路中,就有390多公里是穿过宁夏境内的。他们一行7人就是乘坐宁夏筏工划的牛皮筏穿行1200里黄河水域的:“牛皮筏后来是将我们7人送到1200里下游的宁夏的恩人,当看到身背成了棉铃形状的牛皮筏走去的中国人背影,不能不感到他们是既灵巧又滑稽,既离奇又奇妙。”并且,推测皮筏“恐怕是与中亚、波斯进行陆上交通后才有的,也可能是回教徒传来的”。1930年,著名记者范长江就是乘坐由120个牛皮袋子所组成的牛皮筏子从兰州到银川的,他对这种大皮筏的感受是“平稳宽舒,坐卧读书,皆甚相宜”。范长江特意将自己乘坐牛皮筏子的经历写进了他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而羊皮筏子负重较轻,以客运为主,兼营货运。相比较而言,宁夏境内的羊的数量要比牛的数量大,所以,宁夏平原上的黄河上,古时的羊皮筏子比牛皮筏子要多。

湖城银川(杨宏峰 摄)

宁夏平原上的筏子客们,走的水路大多是从平原上顺流而下到包头,返回时,则步行回来。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说。黄河,就是这样带着神奇的传说和美丽的民间故事进入宁夏的。这些故事和传说,很多就与羊皮筏子有关。在黑山峡临近宁夏的河心处,两山瞰视的激流澎湃中,有一块大礁石兀突而立在激流中,当地人叫它一个很奇怪的名字——“洋人招手”。传说20世纪初,有一位德国人由兰州出发,乘坐羊皮筏子欲往银川。筏入黑山峡,在震耳欲聋的波涛声中颠簸。突见巨石当道,激起数丈飞流,羊皮筏被推上浪尖,凌空打旋。筏工告诫:“不可乱动,免出危险。”满船人皆胆战心惊唯唯诺诺,那个德国人却一个鱼跃,纵身跳上礁石。与此同时,老筏工用竹篙轻轻一点,羊皮筏绕过礁石,安全地驶向下游。德国人被困在河心礁石之上,每过一筏,必招手求救。3日后冻饿而死。礁石便被叫做“洋人招手”。

如今,在宁夏平原上,恐怕只有沙坡头风景区才能看见羊皮筏作为旅客旅游坐的道具出现了。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出现后,远远望去羊皮筏就像一叶扁舟,泛舟黄河的情形也不见了,只能看见皮筏子在平静的水面上悠闲漂荡,全然没了当年范长江快意水面与激浪的刺激,也没了考古学家裴文中带领考古人员从银川横渡到水洞沟时,泛筏河面上的悠闲与诗意了。那时的羊皮筏子在黄河上不仅是一种实用的水上运输工具,也是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的水上景致,更是黄河留给宁夏平原上的一份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当年范长江到宁夏境内上岸的第一个渡口,就是当时的中卫县水路码头新墩。这个渡口上的碉堡,外面被刷成了红色,让他发出了在西北各省所见的碉堡中“当以宁夏省中卫境者为第一”的赞叹。滔滔万里黄河在宁夏腰部穿过,在390多公里的流程中,形成了许多古老的渡口。据《西夏纪事本末》卷首所附的地图看,就标有顺化渡、吕渡、郭家渡等。明清时期的官渡有横城、高崖、李祥、马头、临河、永康、常乐、新墩、宁安堡、广武、老鼠嘴、张义、青铜峡、冰沟、泉眼山和田家滩南等16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横城渡口。

横城渡口是一处古老的黄河渡口,西夏时称为“顺化渡”。顺化渡是西夏国重要的交通咽喉,由这里往北,直通辽国都城的“直道”,沿途在西夏境内就有13个驿站。由这里往东,可直达宋都汴梁。向西30里,便是西夏国都兴庆府。

明代,宁夏地处边防前沿,属明代“九边”之一,明代翰林玉家屏曾在他的《中路宁河台记》一文中指出:“横城之津厄,则灵州之道梗。灵州之道梗,则内郡之输挽不得方轨而北上,而宁夏急矣!”这说明黄沙古渡在军事、交通上的重要性。黄沙古渡周围的黄沙与绿野烽火台与万里长城、黄河与渡船、滩渚与芳草、戍卒与渡客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塞外风光。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曾作《黄沙古渡》描述这里的塞外景色:

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
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
风生滩渚波光渺,雨打汀州草色新。
西望河源天际远,浊流滚滚自昆仑。(www.xing528.com)

诗中“帝阙”指明都北京;“咸秦”即咸阳、秦中,也即是陕西的关中。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黄沙古渡的壮丽景色,而且还阐述了黄沙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小小的皮筏子不仅用来渡人,也驮渡货物,从黄河左岸到右岸,从上游到中游,这样,也就在黄河边上形成了一个大商贸集镇。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宁夏境内的石嘴子就是一个最著名的利用羊皮筏子兴起的西北贸易门户。民国初期,宁夏和西北几省的土特产例如羊皮、羊毛、驼毛、枸杞甘草、发菜等,通过羊皮筏子运到这里,进行整理后,形成大宗的运输规模,再通过羊皮筏子水运到包头,才上车运往京津一带。仅羊毛一项,每年就有1000万斤的外输规模,水运占总量的七成。

群山,黄河,枯树,水车(宋辉 摄)

黄河岸边的皮筏与筏工

然而,诚如范长江所说,皮筏毕竟是个落后的工具,虽然可以满足西北游人们的好奇心,等到实用起来的时候,它的诸多限制就凸显了出来。比如受风的影响、水流的影响以及自身的条件限制了载重量等。到了近代,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展,制革、毛纺等轻工业的兴起,给宁夏水运事业带来了生机。1880年以后,英、德商人陆续在宁夏石嘴山设洋行,最多时达10家。这些洋行在宁夏全境及甘肃、青海设有分行,专门收购羊毛皮,以皮筏、木船、骆驼运到石嘴山打包,然后再装船运到包头转口。民国初年,宁夏成为西北贸易门户,水运业很发达,宁夏出口物资70%以上依赖水运,每年输入布匹、百货、杂货约13000担,输出甘草、羊皮1000担,羊毛1000万斤。

宁夏到包头后来多用的是高帮船、七站船、小五站等,上下水都可以,从银川以下到包头是顺水行驶,一路顺畅,从包头到宁夏则需要拉纤。1918年,曾经有官商合股组织的甘绥轮船公司,购置了一艘轮船,这艘载重2万斤、长6丈、宽1.4丈的轮船,来往于银川东边——当年康熙皇帝到宁夏时渡船的横城渡口和兰州西边的河口之间,这应该是宁夏境内出现的第一艘现代意义上的轮船吧。这一年,当时的甘肃省省长张广建采纳了一个美国工程师的意见,到上海订购了两艘汽船,从包头到兰州之间航行。后来,随着张广建辞去省长后,这两艘现代汽船也消失了在宁夏黄河段上的身影。黄河上的航行,依然是那些漂流了上千年的羊皮筏子。

到20世纪50年代,宁夏拥有木船近1000只,有木船、机帆船、拖轮等大小船队。修建包兰铁路时,主要靠木船发挥作用,许多建材、石料、笨重设备,大都用木船运输。青铜峡大坝建成后,由于未设计船闸,宁夏水运事业才逐步衰落下去,横城古渡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荣。往日宁夏平原上的皮筏运输路线在这里出现了断路现象。宁夏平原对桥梁的需求更加急切。1934年9月,中国水利专家李仪祉视察宁夏水利后,提出在黄河青铜峡建造跨河铁桥,桥孔之间设活动堰以蓄高河水,两岸的灌溉渠系可以由此节制。然而,这个提议,直到1970年,宁夏平原上的第一个桥梁叶盛黄河大桥的出现才算落实。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77岁生日时,叶盛黄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是宁夏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座黄河公路大桥。截至2008年,黄河宁夏段已有10多座大桥飞跨两岸,成了黄河在宁夏平原上的别样桥景,横跨在古老的渠系上的桥梁则承载着另一种文化的、经济的内涵,黄渠桥就是这些渠系上的古桥的代表。

黄河岸边的皮毛加工(宋辉 摄)

黄渠桥位于宁夏平罗、石嘴山之间的银北地区,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所产羊只肉嫩鲜美,特别是羔羊更是肉中精品,绝无膻味。这个位于宁夏平原下游的小镇,这些年因为大街两旁和开设到银川市以及宁夏其他地方和内蒙古等地的“黄渠桥羊羔肉”店而知名。

生活在宁夏平原上的回民喜欢吃羊肉,经过他们加工的黄渠桥羊羔肉逐渐也成了汉族及其他民族喜好的饮食。然而,宁夏平原上的羊供应量不够,只能到黄河东面的盐池、灵武甚至内蒙古的鄂托克旗境内去运那些草原滩羊。那时,黄河上没有桥,夏天去就要靠人工划的羊皮筏子,冬天则在结冰的河面上走过去,跨过黄河的羊以不同的方式在宁夏平原上完成着它们的使命:肉被用来做成爆炒、清炖、小炒等各种菜肴以及羊肉泡馍、粉汤羊肉等主食,甚至脏腑都被做成很具特色的羊杂碎,而羊皮就被做成1970年以前宁夏平原甚至整个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重要交通工具羊皮筏子。

黄河岸边的筏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