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在唐诗里的季节的变化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庐山风景区“花径”游览时,曾赋了一首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的意思是说,平地上四月份花朵是已凋谢了的时候,高山上寺庙里的桃花刚刚盛开。平地上春天过去了,到哪儿再去寻找春天呢?原来平原上入夏时节,山上仍然是大好的明媚春光,从山下走到山上,不就又回到春天了吗?
为什么山上的物候比山下迟?为什么春季里山上的季节要比山下来得晚呢?
原来,白天大气变暖,气温上升,并不是因为空气直接吸收了阳光的辐射热量的结果。空气分子几乎不吸收阳光热量,而是由地面吸收了这种太阳热量以后,升高了地面温度,然后主要通过对流等方式,由地面再增热大气。这正如锅子底下生火,锅里的水就热了道理一样。夜间,气温的降低,主要也不是空气直接向宇宙空间放射热量的结果,而是由于地面向宇宙空间辐射散失热量,然后大气通过与冷却中的地面接触,大气热量慢慢传给地面而逐渐冷却。
高山和平地相比,大气“被子”薄了许多。就大气被子的重量来说,1500米左右的高山上减轻15%,3000米左右的高山上减轻30%,5500米高山上减轻一半。大气被子变薄,虽然可以减少太阳热量在大气途中的损耗,但减少得很有限。可是由于大气被子减薄,大气中的云和水汽也大量减少,不能大量吸收地面向宇宙空间辐射的热量,并以逆辐射的方式把部分(向下的)热量返还给地面。所以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是逐渐降低的。以庐山为例,平均说来,春季里每上升百米,气温降低0.45℃。庐山比九江高约1130米,因此庐山春季气温均比九江低5℃,致使桃花盛开期比九江晚了约1个月。
由于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所以尽管夏季中山麓暑气蒸人,而山上却是避暑疗养的胜地。例如,海拔1164米的庐山气象站,在最热的7月份里,平均气温只有22.6℃,相当于北京9月上旬、上海9月下旬和广州10月下旬那样凉爽宜人的温度,早晚甚至还得穿毛衣。可是当你在大热天里下到山麓九江,由于身体一下子适应不了高温,真使人有如进入“火炉”一般的感觉。(www.xing528.com)
高山上的四季早晚有些什么规律呢?
还以庐山为例。它比九江高1130米,比九江入冬早22天,平均每上升百米冬早来约2.0天,春来迟2.2天,秋早到3.5天。比起其他三季来,庐山上的凉夏来得最晚,它要比九江晚54天之久,平均每上升百米夏来迟4.7天。
高山上因为夏来迟,秋来早,冬到早,春到迟,所以比起平地来,冬特长而夏奇短。比如九江夏长132天,而庐山夏长只有42天,平均每上升百米,夏长约短8天。九江冬长108天,庐山冬长159天,平均每上升百米,冬长增加4.4天。
如果白居易9月再上庐山,就会看到,当山脚下还是盛夏季节的时候,山上却已是金风送爽,枫丹叶红了。那时他或许又会有类似“山上秋归山下觅”的诗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