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亮师傅的学艺故事集

家亮师傅的学艺故事集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退休后的我又一次跟随在家亮师傅身边学艺,学习熬膏的知识。我从家亮师傅处学过看膏的本领,举起搅棒看膏滋药的成色。退休后的我再次跟随家亮师傅学艺,学的不仅是传统中药文化,更是中药人诚信质朴的美德。

家亮师傅的学艺故事集

14.跟随家亮师傅学艺

家亮是童涵春堂北号的一名药工,他从事煎膏工作已近30年了,还多年为市领导熬膏滋药。当年他和他的伙伴们就是在“十八只铜锅膏滋香”中,熬炼出了五千多料膏滋药,创造了上海市中药行业膏滋药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纪录。

2012年冬天,“三春靠一冬”是中药行业的传统经营特点,冬令进补中的膏滋药更是旺销时节。退休后的我又一次跟随在家亮师傅身边学艺,学习熬膏的知识。

当年,我担任了童涵春堂北号党支部书记时,“忙得家也顾不上了”、“连老婆都要不认识了”……种种议论讲的就是这位敬业的家亮师傅。跟随家亮师傅学艺,从他的熬膏经验中,我总结了童涵春堂“浸(药)煎(汤)榨(汁)化(膏)滤(渣)熬(炼)收(取)”的熬膏“七字诀”。

轻轻地叩响熬膏房的门,浓浓的药香,让我回味着中药这首古老的歌。也许我太守旧,我喜欢棕色,喜欢中药汤剂的传统本色,这也是我心中的一个情结。轻轻地推开熬膏房的门,地上整齐地放着一包包待熬的原药:黄芪甘草白芷,还有山参、虫草、阿胶……黄灿灿、白生生、黑亮亮。灶台中燃着熊熊的烈火,灶台上置放着锃亮的铜锅,煎汁,化膏,收膏,红火火,紫锃锃,灶台前流有家亮师傅的汗水,留下过他的足迹。闻着悠悠的膏滋香,感悟着中药人的纯实。(www.xing528.com)

凌晨,当街边还亮着路灯,家家户户鼾声正浓时,家亮师傅顾不得留恋家的温馨,告别贤惠的妻子、聪颖的儿女,踏着那辆“老坦克”来到了熬膏房。两点一线,单位、家庭永远解不开的情结。他一心扑在熬膏工作中,体现着中药人的责任。当年简陋的膏房,经过不断改造,已变成具有一定规模,有着严格操作工艺的车间,墙上挂着熬膏的流程图,用GSP规范着浸药、煎药、化膏、熬膏的操作程序,让古老的中药传统融入了现代管理,一个全新的概念提升在这熬膏房内。我又一次穿起白色的工作服,站在火红的熬膏灶前,重温我的熬膏生活。十八丛烈火,十八只铜锅,弥漫一阵阵中药的香气,排列起一坛坛的膏滋药。我从家亮师傅处学过看膏的本领,举起搅棒看膏滋药的成色。“滚药一条线”,那是火候还不到;“滴药珍珠串”,那是火候差不多了;“膏滋布成旗”,那是可以收膏入甏时。然而我学到只是家亮师傅的一点皮毛。如今,再拜师要学的是浸药、煎汤、榨汁、化膏、滤渣、熬炼、收膏的全过程。

繁忙的工作间隙,家亮师傅对我讲:代客熬膏要对顾客负责,一人一方要认真核对,铜锅擦洗要干净,搅棒光滑无毛刺,筛子网眼要齐整,尤其糖尿病人服用的膏方,更要注意用甜蜜酥10克左右,用元真糖需要先溶化,用木糖醇要在收膏前投料。原药、辅料放置要有序,处方上、膏甏上、出料记录中的姓名要核对一致,防止发生差错。他还说,百年老药店的品牌是药工们努力塑造起来的,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一份诚信一份信誉。

“铜锅相伴膏滋香,涵容春色誉药苑”。退休后的我再次跟随家亮师傅学艺,学的不仅是传统中药文化,更是中药人诚信质朴的美德。家亮师傅是普通的熬膏职工,是我的师傅,更是我的朋友。

蔡同德药业 叶惠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