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支队三大队四中队(主要由平顺县、长治县及现城郊两区部分干部组成)南下福建回忆
王耀源 许天保 刘印波口述 林剑英整理 平顺县政协提供
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决定从晋冀鲁豫等老解放区调配大批干部随军南下。1949年1月,中共华北局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从太行、太岳两行政区建制中抽调出4000名干部,准备随军南下,接管新区工作。当时,中共中央西柏坡会议已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大家群情振奋,积极报名,经选调,这些干部组建成长江支队。内部组成6个地委、30个县委、105个区委,配备党、政、军各级干部。2月中旬经集中、编队,太行三地委组建为长江支队三大队。下属5个中队,我们平顺、长治县的干部编为四中队。2月下旬,太行各地、县抽调的340余名南下干部在武安县城集训50多天,经过一段政治、军事学习,坚定了革命到底的决心,增强了克服困难到新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当时决定,这批干部由华东局分配,随三野渡江,预定去接管苏南。
4月21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4日,我们从武安出发,徒步冒雨行军,向南挺进。途中不断传来“解放南京”、“解放太原”等胜利消息,格外振奋人心。雨天在黄泥地上行走十分困难,滑倒了爬起来,满身泥水,但大家不喊一声苦。5月3日,为了赶郑州的火车,我们还急行军130里,到达黄河北岸的老田庵车站,上了火车,夜过郑州,转向陇海路,经开封、徐州等地,于5月5日中午到达淮河北岸。5月8日继续乘火车南下,经过明光,后沿三野八兵团进军路线,继续步行。5月12日到达刚解放的原国民党首府南京。大家情绪激动,深感伟大胜利来之不易。5月20日,我们到达苏州,在城外待命整训。5月27日,陈毅司令员指挥三野解放了大上海,听到这个消息,我们群情振奋,革命热情高涨。6月19日。经党中央批准,由张鼎丞为书记的中共福建省委及省政府在苏州组成,按福建省当时旧行政区8个专区、64个县、4个市部署建立专区级和县市级组织,这就需要大量干部,中央批准了张鼎丞将长江支队4000干部分配到福建的建议。而当时我们经过长途跋涉,过度劳累,体质下降,还不适应江南的气候和生活习惯,不少人病了。听说要进军福建,有的人思想波动,对福建山区交通不便、雨水多、蚊虫毒蛇多、容易生病早有所闻,认为福建穷,话难懂。正在这时,张鼎丞来支队驻地作动员报告。使支队上下坚定了解放福建、建设福建的信心和决心,大家都说:从苏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好地方换到山多地穷的福建是一次考验。但革命者应当以解放劳苦大众为己任,以四海为家,服从革命需要。(www.xing528.com)
7月13日,长江支队从苏州步行出发,冒酷暑进军福建,长途跋涉,历尽艰险。在江西江山县的兴塘边,正值三伏天,气温高达摄氏三八、九度,天气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不少同志病倒,而进入福建要翻越几座大山,还有相当艰苦的路程,为减轻酷暑行军的负重,每人背包不超过15斤。进入福建这段路,山高林密,不少同志鞋穿破了,就用布条或稻草打草鞋穿,许多同志还忍痛带病跟上队伍,经5天急行军,8月1日抵浦城,5日胜利到达建瓯县城,与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的地方同志会师。8月13日,我们四中队一行80多人分乘敞篷车,由黄扆禹等带领到达最终目的地古田县城。从汾河岸边抵达山区县城,我们总征程长达6000余里,历时7个月,路经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8省63县,翻过中条山、太岳山、仙霞岭、武夷山等大山脉,跨过黄河、沁河、漳河、卫水、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等大小山川河流,穿过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五大平原。出发时的北国初春还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可到了南方福建却是骄阳似火、热浪难当的炎夏。在这样大跨度的行军中,由于铁路、公路被破坏,只有几段路程可以坐煤车、敞篷车、闷罐车、木炭车,其他路程绝大部分是靠两条腿行走。为了赶路,还得起早摸黑,在南京、嘉兴、建阳、建瓯还遭敌机的空袭,不时遇到国民党特务、散兵游勇、土匪的骚扰、袭击,并且气候反差大,水土不服,但同志们仍以顽强的意志随军南下,奔赴新的岗位。
到达古田后,我们即与古田地方同志叶明根、郑荣堂、郑向中等在旧城二保堂会师,互相介绍情况,共商大计,并且由上级统一调配,充实了县、区领导班子,蔡竞(和顺籍)任县委书记,卢士辉(广东佛山人)任县长,张育魁(平顺籍)任组织部长,赵苏健(武乡籍)任宣传部长,李新文(壶关籍)任县委常委,牛天福(壶关籍)任公安局长,傅德义(黎城籍)任县大队副教导员。各区区委书记、区委分别是:一区路堂锁(潞城籍)、李荣生,二区刘毅(平顺籍)、秦海保(平顺籍),三区张成好(长治籍)、郭泉发,四区王义科(平顺籍)、叶金水,五区牛进财(平顺籍)、王月孩(平顺籍),六区王进(平顺籍)、李成玉(平顺籍),七区关麒麟(平顺籍)、张健(平顺籍)。1950年6月成立八区,书记叶宗游,1951年张马龙(平顺籍)继任。
当时古田刚解放,群众尚未发动,情况复杂,人地两生,语言不通。而当务之急一是征粮支前,支援解放福州;二是剿匪反霸,恢复发展生产;三是建立农会和民兵组织,培养农村干部。为此,我们与地方同志团结一致,以满腔热情分赴各区开展工作。为支援解放军挺进福州和闽南,我们克服了当时粮食、物资少的困难,县里成立支前委员会,7个区各成立支前供应站,筹备206万公斤公粮和充足的柴片、马草,接待过境驻军。动员组织民工5000多人,肩挑粮食随军远送福州,受到省委书记张鼎丞的表扬。在积极做好支前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在剿匪主力部队的支援下,开展剿匪斗争。1950年2月12日,匪首黄直云、黄炳午纠集土匪200多人武装进攻杉洋,当时设在鹤塘的七区区委书记关麒麟率武装班4人和工作组成员3人,在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驻守杉洋村公所,部署守卫,坚持斗争2天2夜,匪徒硬攻不成,改为火攻。为了保护杉洋群众和国家百万斤粮食的粮库,关麒麟等人毅然挺身而出,关麒麟、刘学孔、盂连珠、赵克俊4名南下干部及程际村主任余养强被杀害。面对严峻的匪患,2月15日,由县长任总指挥、县委书记任政委的县剿匪指挥部成立,组织地方武装、公安武装、公安干警、民兵、地方自卫队等配合解放军95师剿匪部队,开始大规模剿匪。1951年初,解放军82师246团接防,全县军、警、民全面动员,经过2个多月的军事围剿,黄直云、黄炳午等10多个匪首先后落网,大股土匪均被剿灭。共歼灭和瓦解土匪1200余人,缴获各种土炮30门、机枪18挺、长短枪810支及长矛、大刀、子弹和一大批军需民用物资。至1951年底,境内各股土匪均被消灭。我们在古田这块热土上,亲历了剿匪、反霸、镇反、民主建政、土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等各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经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各方面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60多年来的火热斗争,我们与古田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血肉联系,共同经受创业的艰辛,一起饱享胜利的欢乐。古田已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对古田的山山水水、朴实的人民一往情深。这里记载着我们的青春、信念和理想,凝聚着我们的血汗、智慧和忠诚。在60个春秋岁月中。一些同志为人民流血牺牲、一些同志也先后逝世、一些同志调往外地,他们永远为古田人民所怀念。如今健在的同志都已离休,安度晚年,即使年逾古稀,但还在关心着党和人民的事业,还在通过各种方式发挥余热。我们的一生,无私奉献给了古田人民,我们为此而感到自豪和欣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